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
本期主题: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如何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本期《理论圆桌会》推荐五篇理论文章,从多层面、多角度带您认识和学习。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欧阳淞撰文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创建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弘扬者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时间起点为一百年前;时间跨度已延续百年;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又是精神之流,既是精神谱系中处于“管总”位置、“源头”位置的最为重要的精神,又是精神谱系中的一种具体精神;既可作为共产党员个体的自我激励,又可作为中国共产党全党的精神标识;既是属于昨天的,更是属于今天和明天的。
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命脉和灵魂,展现的是党的思想的力量;“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实践的主题和红线,展现的是党的宗旨的力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和品质,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意志的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德和公德,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32个字可分为4组,4组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清晰的逻辑关系,其中有着清晰的逻辑起点、清晰的发展过程、清晰的逻辑归宿,于平实的表述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力量。
从四个层面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副主任王刚撰文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生长、延续、传承、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具有巨大的真理威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革命理想高于天。百年大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根本性原因在于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初心如磐,使命在肩。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在弱小情况下发展壮大,在腥风血雨中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胜利,靠的就是始终不渝践行初心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这个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充满豪情壮志,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壮丽史诗。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怕牺牲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历史。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靠的就是我们永远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这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不负人民,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追求。
从历史、实践和时代三维向度深入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经济日报》刊载署名“梦玲”的理论文章《伟大建党精神的三维向度》。文章指出,从历史、实践和时代三维向度深入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文章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建党实践相融合的历史中。从历史向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实际紧密结合的求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建立的理论根基,是我们党成为一个百年大党的重要依托。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准确把握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夯实理想信念根基。
文章指出,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从实践向度看,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把握要立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十分丰富,究其根本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伟大建党精神尤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共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不同时期,这一实践指向又具体化为不同任务。当前的任务就是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于新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因此,要从新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意义。
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民性
南京审计大学党委书记晏维龙撰文指出,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民性,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注入了丰富智慧和不竭动力,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道理。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蕴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近代史来看,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选择过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无政府主义,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信奉马克思主义真理,深切体会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其生命力在于同各国客观实际相结合,并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不同阶段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从事实践的人具有主体性和价值判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事实和价值的统一,蕴含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从党的百年发展史来看,尽管在前进道路上有过失败和挫折,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发展社会生产力,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中艰辛探索,在革命中总结经验,在建设中探索规律,在改革中守正创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逐步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无数革命先烈牺牲生命,无数英雄模范舍生忘死,战胜了各类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通过拨乱反正推进改革开放,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区别于资产阶级唯心史观的显著标志,是承认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凝聚了推进伟大事业的集体力量,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成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发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推动社会进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上海市365bet官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胡伟撰文表示,如果说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那么路线则是党的生命线。路线和道路是息息相关的,党的不同路线的确立就决定走不同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之所以能够历经挫折最后确立正确的路线和道路,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结果,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
他强调,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正视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艰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为理想而牺牲、为真理而斗争。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大背景下,面向明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总结百年大党的历史经验,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