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2019年3月15日
分享
第11期 "老天华"乐器行:用工匠精神守住传统音乐"虾油味"
  • 十番音乐的主奏乐器逗管是福州土生土长的乐器,外形看起来像一只毛笔。图为王道武在吹逗管。
  • 王道武和王增鑫父子俩在讨论乐器的技艺。
  • 王道武在介绍二胡的制作工序,一个琴筒就有十几道的工序,每个流程都要认真打磨。
  • 王增鑫在教学生们传统乐器。

今年66岁的王道武是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福州远近闻名。他戴上老花眼镜,熟练地拿起桌上的工具在修二胡。从福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退休后,王道武把精力都放在了制作和维修传统乐器上,坐在自己的工作台上敲敲打打,有时候一呆就是一整天。

王道武出生在福州茶亭的一个传统乐器制作世家,如今他和儿子王增鑫经营着有200多年历史的乐器行——“老天华”,始终坚守本心,承袭古法,用工匠精神留住福州地方传统音乐的“虾油味”。

“老天华”原名“天华斋”,始创于清朝嘉庆六年(公元1799年),曾在190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银奖。2001年5月,在福州举行的中国商业博览会“老字号”产品展览中,老天华乐器铺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为“中华老字号”。2009年,福州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365bet官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道武在试乐器音色。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百年世家见证民乐乐器兴衰

“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 清朝乾隆间,一首《榕城元夕竹枝词》生动描绘了当时十番音乐夜晚演出时的盛景,而十番音乐的发祥地就在茶亭,还是当时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街,“天华斋”诞生于此,创始人是王仕全。

“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第五代。”王道武告诉记者,他们家族在清朝时从事的是粮油皮草生意,家境还算殷实,出了一个爱好音乐的王仕佺,喜欢专研各种民间乐器,到处请教师傅,学会了制作乐器的技艺,还在福州洋头口一带开起了店,取名“天华斋”。

“天华斋”乐器在第二代传人王师良手中打出了名声。清末民初,“天华斋”在第三代传人王右孙经营下达到了一个高峰,工艺水平得到了提高,成为国内大名鼎鼎的乐铺。

“过去清宫廷内都会选用我们制作的乐器,乐器还卖到了台湾、东南亚、日本等地。”王道武说,“天华斋”乐器曾风光一时,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拿过许多奖项。190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天华斋”乐器行选送一批微缩乐器参展,夺得银奖。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劝业会文庙乐器展览,获得清朝商部的金奖。

“天华斋”乐器走红后,王家也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不少人开始靠科举入仕。乐器制作靠一批学徒工维持,但关键工序还是由王家把关。王右孙留下两个儿子王子燊和王子森,俩兄弟跟着工人学习乐器制作手艺,继承“天华斋”店铺。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改造,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福州以“老天华”乐器师傅为骨干成立了位于洋头口的福州市乐器社,后面改成了福州市乐器厂。第四代传人王子燊制作的南胡还在福州市地方工业名牌货上被评为“名牌货”,叶飞等当时的365bet官网:领导人曾特别接见他。

王道武告诉记者,上世纪60、70年代,文革破四旧时,“老天华”长期保存的祖传乐器标本和古筝、古瑟不幸被毁,乐器厂最终也因经营不善倒闭。后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老天华”的师傅自力更生,以前店后坊的方式在茶亭街一带继续经营。

王道武还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会在家里做乐器,他会帮忙打下手。父亲去世后,王道武接手“老天华”的招牌,在茶亭祖厝重新开门营业,但生意已不如以前。

十几年前,茶亭街拆迁后,“老天华”在外面“流浪”了一段时间,曾在群众路、安泰街等地租了店面经营,但由于租金太贵,难以为续。后来,王道武决定在台江区白马南路大庙新村购买一间店面,“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发展会比较稳定。”王道武说。

王道武帮顾客维修乐器。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用匠心做好乐器制作每道工序

在“老天华”店铺里,各式各样的乐器,琳琅满目,制作的乐器除了逗管、三弦、南胡、椰胡、笛、笙、锣拔、云锣等十番乐器外,还有闽剧及歌舞、曲艺界常用的乐器,比如月琴、双清、六弦、七弦、京胡、筝、瑟、箫、逗管等。

“学习乐器制作技艺靠‘记忆’,制作的工具也是很重要因素。”王道武并没有系统的学习制作乐器,如今他懂得制作的乐器就有十几种,他说,过去技艺传承都是靠口传身授,没有文本资料,熟能成巧。

王道武告诉记者,“老天华”乐器特别注重选料,许多材料都用进口的,如暹罗木、印度黒木等,用匠心做好每道工序,保证乐器具备准确的音色和音域,能够发出悠扬和柔美的声音,富有表现力。

“做乐器是细工活,我们主要靠手工来完成的,就算知道制作流程,没有精细度, 最后出来的音色也会差很多。”王道武随手拿起身边的二胡说,一把二胡从琴皮到琴弓,蛇皮的使用,都要仔细的挑选,这样才能做出音质佳,音色纯的乐器,而一个二胡琴筒就有十几道的工序,每个流程都要认真打磨。

“老天华”还在闽侯鸿尾租了几间民房作为生产场所,但并没有把乐器量厂,聘请几名工人做基础工作,主要还是靠自己手工完成,以确保每个乐器的品质。

“老天华”所制乐器主要用于传统音乐中,不少乐器颇具福州地方特色,“虾油味”十足。十番音乐的主奏乐器逗管是福州土生土长的乐器,外形看起来像一只毛笔,分为叫子和管身两部分,管头和管尾用牛骨镶嵌。

“音色听起来比较高亢、厚实,能抒发悲凉哀怨的情怀。”王道武边吹边说,管身制作类似笛子等传统管乐,但传统逗管管孔距离平均,共有7孔,也有在管身背面另加一孔作为膜孔的。

越胡是闽剧中主要伴奏乐器,其特点有音色清亮,细腻等。王道武说,越胡的琴体选材最好是红木,也有用紫檀木和乌木。它的发音筒比二胡略小,一般用乌鞘蛇皮蒙制,皮小而薄。

“蒙皮工艺是老天华独家祖传。”王道武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音色效果,越胡蒙皮时必须比较紧,但又不能使声音过硬,变小,“老天华”以多年的经验,在此方面有独到之处,蒙出来的琴,音色较好,音量较大。但也有不足,乌鞘蛇皮如保护不当极易破损,所以为了保证耐久度,多用小蟒蛇皮代替。

王道武制作的微缩版越胡、南胡、二胡、古陶埙等作品,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展出。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老天华乐器根据本土音乐的发展需求不断进行创新,王子燊首创低音管、低音八角胡等低音乐器,并仿制阮琴、柳叶青琴、提琴等。已过世的第五代传人王道辉是王道武的堂兄,对十番用的乐器如笛子、椰胡、逗管、云锣等进行改良,将音色、音准、音量提到较高水平,并将王子燊创出的加键低音管又进行改进,加了两个低音,克服了民乐都在高音游走的缺点。王道武制作的微缩版越胡、南胡、二胡、古陶埙等作品,还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展出,让“老天华”再次名声大噪。

改进创新但保留传统乐器个性化

几经风雨,现在的“老天华”有了新掌门人,他就是王道武的独子王增鑫。1982年出生的王增鑫,从小对乐器制作耳濡目染,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还拜师学习了二胡等乐器,并对中国的传统乐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大专毕业后,王增鑫曾在一家企业上过班,但出于对音乐的喜爱,他在2006年便开始接手经营“老天华”,他坚持用传统手法制乐器,把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我有音乐的底子在,家族里就只有我一个玩乐器了,有责任传承下去。”

王增鑫还经常和父亲讨论乐器工艺的改进和创新,在他看来,传统乐器要改进,但要最大程度的保留传统乐器个性化的元素,再去和现代乐器的技术进行融合,吸收它们的精华变成传统乐器的养分,而不是变成现代乐器的附加品。

王增鑫举例说,逗管的“叫子”是用芦苇做的,但有不少人把逗管进行改良,用萨克斯和黑管的哨片,吹出来声音足够大,音阶也还在,但失去了原来的音色和味道。

“声音中微微颤抖和通透的感觉没有了,改良的时候应该要找原来相似的材料,贴近原来的音色。” 王增鑫说,在众多乐器行中,“老天华”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对本土语言和音乐文化的理解,他长期和当地民乐工作者交流,会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做乐器。

王增鑫在教学生们传统乐器。(受访者供图)

和老一辈只专注制作乐器不同,王增鑫增加了商业化的项目,在店铺里开设了培训班,以教授民乐乐器为主,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报名学习。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给百年老店增添几分活力。王增鑫还加入了茶亭十番乐团的演出,走进中小学,为学生们提供传统乐器的培训,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普及。

“留下一点种子,让传统乐器能走下去。现在说本地方言都少了,更何况由方言衍生出来的音乐。”王增鑫担忧民乐乐器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传统乐器被边缘化,他说,手工艺注定是小众市场,靠民间单打独斗坚守会比较困难,希望政府能加大对传统技艺的扶持力度,在上下杭等地提供固定空间和场地,集中展示传统技艺。

和老一辈只专注制作乐器不同,“老天华”的新掌门人王增鑫除了专注制作乐器,还增加了商业化的项目,在店铺里开设了培训班,以教授民乐乐器为主,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报名学习。他还加入了茶亭十番乐团的演出,走进中小学,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普及。

传统乐器要改进,但要最大程度的保留个性化的元素,再去和现代乐器的技术进行融合,吸收它们的精华变成养分,而不是变成现代乐器的附加品。——王增鑫

记者 卢金福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