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2019年5月17日
分享
第20期 喝彩声中 看福州喜娘习俗文化变迁
  • 2019年5月9日,一场别具闽都特色的民俗婚礼在闽侯联心村举办,“陈氏三姐妹”之姐姐陈夏玉给儿媳添花。
  • 新娘出阁。
  • “陈氏三姐妹”为学员指导喜娘的仪态仪表
  • 陈夏玉为闽都文化传习所的学生上临时发挥课。

视频来源:东南网

>>>相关阅读:喝彩70年 别具闽都特色的民俗婚礼亮相榕城

近年来,在福州人的婚礼中,喜娘们“喝彩”文化越来越多被年轻人所关注。2017年1月,由闽侯县申报的婚俗(喜娘习俗)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它还登上央视舞台,传播至全国各地以及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喜娘文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又经历着怎样的传承创新?近日,记者前往中国喜娘文化之乡——闽侯上街联心村探访。

闽都特色婚礼 还原70年前婚礼习俗

陈夏玉给儿媳添花。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妹妹(女孩)选的姑爷有才能;妹妹和姑爷和合甲到老;妹妹到了男家先添儿子再添孙;妹妹到了婆家公公婆婆要当亲爹娘;妹妹到了婆家生孩子中状元。”5月9日,一场别具闽都特色的民俗婚礼在中国喜娘文化之乡——闽侯上街联心村举办。婚礼现场,新娘母亲面对着即将出嫁的女儿表露出不舍之情,两眼热泪一阵又一阵。喜娘林贵英不停更换唱诗内容,引导新娘母亲转哭为笑,给女儿进行上头礼。林贵英说:“上头礼,代表着女子已到适合婚嫁年龄。上头礼不只是帮新嫁娘梳装打扮,更是透过仪式,将家人的祝福与叮咛,一字一句的刻印在新娘的心中,因为在未来的生活里,她将不仅仅是家里的小公主,也即将成为别人的妻子,以及成为母亲。”

当天的婚礼现场,为新郎新娘担任喜娘角色的不是别人,而是新郎的外婆林贵英、母亲陈夏玉、二姨陈秀珍、小姨陈秀兰。外婆是喜娘世家第三代传人,母亲与两位姨妈正是名声在外的金牌喜娘“陈氏三姐妹”,喜娘世家的第四代传人。

“天赐良缘喜洋洋啊,天圆地圆人团圆啊。”在将新娘接至新郎家中祖房,喜娘陈秀兰引导新郎新娘完成拜天地、拜祖先、拜长辈等礼仪。见厅礼环节,新娘开始为男方家的长辈、亲戚敬茶,喜娘喝诗:“喜茶喝了行好运,提倡敬茶是孝顺,茉莉甜茶甜又甜,孝顺父母记心间,喝了喜茶真顺利,增福增寿增福气,敬婆就像敬爹妈,来日同抱胖娃娃……”

在完成一系列礼仪后,来自江夏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的50名学生与70位喜娘一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情,同时也用唱诗内容反映70年婚礼变化:“49-59青年哥没钱来娶亲,办亲那是儿桶镜箱丁”“59-69生活水平真简单,礼金达到百三三”“69-79生活水平还是差,办亲手表风扇缝纫机”“79-89生活水平大提升,缝纫机、自行车、电视当当新”。

新喜娘时代 移风易俗引领新风尚

婚俗(喜娘习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夏玉介绍说,以前喜娘基本上都在居住地附近的村落里跑场,属于草根文化。在婚礼环节中,喜娘帮助不谙世事的新人完成接亲、拜堂、敬茶、滚床、添花等礼节,教会新人懂得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也在现场渲染热闹气氛。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设置礼仪内容,用唱词进行庆贺。到了她们陈氏三姐妹身上,被称为“新喜娘时代”,她们把大量时政、社会、民生的词汇与语句转换成充满喜庆色彩、带有欢快节奏与明朗韵仄的颂词,不仅盘活了婚礼上的礼仪用语,也传递了现代社会的新文明与新风尚。

陈秀兰为福安喜娘编排婚礼习俗“拜堂礼” 受访者陈秀兰 供图

陈秀兰介绍说,“现在主持婚礼,一定要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我们要不断学习,不仅学习当下流行用语,还要学习政策思想。喝彩词不能一直沿用老一套。时代在变,我们作为婚礼的执礼者不能不变。”就在当天的婚礼现场,“结婚生子喜事添,鸾凤和鸣肩并肩,倡导婚礼文明办,量力而行莫比攀”“人人都要有涵养,善德崇礼婚从简,不要彩礼不大办,省钱去把事业干”等文明新风唱词赢得众人热烈掌声。

在陈秀兰看来,近些年来,关于婚礼定金不断被炒高的事情在网络上频频被曝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也让新人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喜娘在前期就已经介入,引导移风易俗,改变一些不合时宜的婚礼习俗。在婚礼现场,也更多的用正能量的内容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观念,不进行盲目攀比。

课堂搬进婚礼 弘扬活态喜娘文化

陈夏玉为闽都文化传习所的学生上临时发挥课。 受访者 陈秀兰 供图

“福州文化有喜娘,喜娘文化大发扬。东西南北奔走忙,我想喜娘品牌天下传。”陈夏玉告诉记者,201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闽侯县为“中国喜娘文化之乡”。同样是在2017年,闽侯喜娘习俗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作为非遗项目,姐妹三人牵头成立了福州喜娘协会和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致力于喜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造新时代的喜娘。2017年,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首届“喜娘”培训班开班,2年多来,约70名学生结业,加上之前培养的喜娘共有130多人,其中不乏“80后”“90后”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和江苏、西安、广东、美国等国内外对喜娘文化感兴趣的学员。喜娘们还走出国门,为十邑同乡操办传统婚礼,交流喜娘文化。

“新时代的喜娘一定要形象好,气质佳,有文化,有涵养。当然,有涵养排在第一位。我们特别欢迎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加入。”在100多名已经结业的喜娘中,“90后”黄琳就是一位新时代喜娘代表。2012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院的她,本专业是琵琶方向,但是在演出过程中,却被喜娘文化感染了。“我觉得喜娘文化是非常生活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福州人在亲身参与过程中更能体会到乡情、乡音的意义,尤其对‘上头礼’、‘出阁’等礼仪环节深有感触。”黄琳说,再过几个月也将迎来自己的婚礼大事,她也打算按照传统婚礼办,也要亲身践行喜娘所倡导的“善德崇礼婚从简,不要彩礼不大办”理念。

50位江夏学院学生参与婚礼全过程,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在当天的婚礼活动中,江夏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的老师组织50名学生参与婚礼全过程,将新婚仪式当成了一堂教学课。带队老师曾晓渊说:“喜娘文化一定要与时代相结合,在婚礼中所表演的《我和我的祖国》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它将个人小家与祖国大家庭相融合了起来,结合了重大的时代主题,并且形成了一个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让同学们既有感性认识,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肌理。”王佩玹同学在参与整场婚礼过程后表示,在现场感到激动、兴奋,也体会到了幸福!

陈夏玉说,她们先后在连江、罗源、永泰、闽清、福清、闽侯(南屿、南通。上街、尚干)、古田、福安等地区分享“喜娘习俗”及学习十九大精神;登上央视非遗展演舞台,《福州喜娘习俗(拜堂礼)》获得“金奖”;前往马祖进行为期四天的“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眼前正在筹划举办第四届喜娘文化大赛……“弘扬喜娘文化并不是只有在婚礼时才能进行,而是包含在日常活动中。”陈夏玉介绍,当前在福州从事喜娘行业的已经有3000多人,在闽侯就有1000多人。她们也很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喜娘文化,也乐于当喜娘。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新喜娘时代”,“陈氏三姐妹”把大量时政、社会、民生的词汇与语句转换成充满喜庆色彩、带有欢快节奏与明朗韵仄的颂词,不仅盘活了婚礼上的礼仪用语,也传递了现代社会的新文明与新风尚。
         姐妹三人牵头成立了福州喜娘协会和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致力于喜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喜娘文化传习所首届"喜娘"培训班开班2年多来,约70名学生结业,加上之前培养的喜娘共有130多人。喜娘们还走出国门,为十邑同乡操办传统婚礼,交流喜娘文化。

“现在主持婚礼,一定要与时俱进,喝彩词不能沿用老一套。时代在变,我们作为婚礼的执礼者不能不变。”——陈秀兰

记者 张立庆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