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牛那都买不到票的《摇滚莫扎特》是怎么火的?
2019-03-18 16:56: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2月22日晚,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北京首演。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摇滚莫扎特》“出圈”:音乐剧也有春天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隗延章 本文首发于总第890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此之前,提起音乐剧,人们更容易想起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而诸如《猫》之类耳熟能详的音乐剧,往往也难以激起更广泛的人群的兴趣。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能够火爆至如此程度,黄牛炒票,一票难求,现场气氛犹如明星演唱会。 音乐剧在中国的春天真的到来了吗? 张力刚坐在上海文化广场剧院中,有些拘谨。舞台上正在演出音乐剧《摇滚莫扎特》上半场,每首歌曲伴奏响起,年轻的观众们欢呼、尖叫、甚至冲到舞台边,与演员互动。这样喧闹的场面,在音乐剧现场极为少见。 张力刚曾经在北展工作,这次看音乐剧的现场气氛,甚至让他觉得有点像纵贯线、五月天的演唱会。演至下半场,他被气氛感染,不由自主跟着欢呼。 这是2018年初,《摇滚莫扎特》在上海首演时的一幕。张力刚是九维文化的董事长,他的公司以主办音乐剧巡演为业。相比只在单一城市办演出,巡演对音乐剧质量、受众数量要求更高。张力刚这次观看演出,是为了工作,他想亲自判断一下《摇滚莫扎特》到底是否适合在全国巡演。 今年2月27日,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起首次观看这部剧时的心理变化:“一开始,我像一个传统的音乐剧观众一样,喜欢安静地看,但到了下半场,突然爱上这部戏,有种和戏融为一体,尽情发泄的感觉。”如今,张力刚引进的《摇滚莫扎特》巡演已经火爆全国,粉丝众多,在此之前,谁也不会想到,一部小语种的法语音乐剧也会有黄牛炒票,一票难求。 不只是粉丝剧 去年年初,张力刚观看演出前,已经对《摇滚莫扎特》有些了解。这个故事用别样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个性十足的莫扎特,讲述他去往欧洲寻找新生的旅程。2009年,该剧在巴黎首演之后,原声专辑5周内成为全法销售冠军,11周内仍然保持前5名。它在法国各地、日本、韩国、乌克兰等国家的巡演都很成功。 该剧火爆全球的背后,是高昂的制作成本。张力刚估计,该剧的制作成本要1000万欧元左右。他说,这部剧的服装、舞台布置比多数音乐剧精致。此前,他在组织其他巡演的过程中,运送道具的卡车大多只需要3~5辆,运送这部剧的卡车有十余辆。 2011年,该剧在国外演出现场的视频被网友上传至国内视频网站B站,由于表现方式的新颖以及主演的个人魅力,该剧演员在国内积累了大量粉丝。B站庞大的粉丝基础,是张力刚考虑引进这部剧全国巡演最初的原因。观看演出前,张力刚仍担心这只是一部粉丝剧,“粉丝只能支撑三五场,支撑不了巡演”。 观看演出之后,张力刚的疑虑打消了。 “它制作精良,不光有法剧的一切优点,也完美避开了法剧在故事叙述上不够有力的弱点”。此前,在他的经验中,相比具有莎士比亚传统的伦敦西区音乐剧,法语音乐剧的戏剧性较弱,更注重歌曲。 2018年初,那场在上海的演出结束之后,张力刚走到后台,对法方制片人说,“我觉得这部剧在中国是OK的。”但他对制片方提出了几个修改意见,让该剧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首先,他要求上半场缩减10分钟的舞蹈内容,“法国人慢悠悠的,喜欢舞蹈,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过多的舞蹈会感觉剧情拖沓。” 此外,他要求制作方在剧中增加一些中文元素。比如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以及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口语化的粗话,比如,在北京演出时说“牛逼”,在上海改为“瘪三”,在广州改为“扑街仔”,“莫扎特并非翩翩公子,个性狂放不羁,增加这些粗俗的语言,更能说明莫扎特的人物性格。”张力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最后,多媒体场景也需要调整。此前,莫扎特死亡那一幕,背景只是一道白光。调整之后,变一个个时空隧道般的黑色圆圈,伴随着《安魂曲》的音乐,莫扎特在舞台上升起,仿佛进入另一时空。 2月22日晚,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北京首演。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前期营销推广时,团队会利用已有的粉丝进行宣传。九维文化有专人负责与粉丝群体中的大V沟通,用提供音乐剧周边,演员见面、合影、签名等机会的方式,激发这些大V推广该剧的热情。 如今,《摇滚莫扎特》已经在中国多个城市巡演。据张力刚说,平均上座率达9成以上。观众群体与以往不同,其他音乐剧的观众,25岁以下的女性只有10%~20%,而这部剧50%都是25岁以下的女性观众。 原版班底 如今张力刚主办的《摇滚莫扎特》中国巡演算是实至名归的“爆红”,而实际上,在此之前,首次将这部剧引进中国的却是上海文化广场。 费元洪是上海文化广场的副总经理。多年前,他曾看过该剧的DVD。两三年前,他偶然听人说起,这部剧在B站上很火,他在网上找到一些片段和资讯来看。他记得,那时B站上对该剧的播放量约几万次。在B站寻找引进项目,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体验。此前,他寻找音乐剧项目更多是亲自前往欧洲、美国的剧院观看演出。 费元洪在B站将剧和一些资料看过一遍之后,判断这是一部属于90后,甚至95后的戏。B站上,该剧的字幕是由几个粉丝自发翻译,“用词绚烂,甚至有点像郭敬明的小说”;剧中摇滚乐带有一种法式浪漫,抒情感强,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服装精致,以至于一些B站的网友会Cosplay剧中人物。 此外,他认为莫扎特追求自我的特质,天然会激起年轻人的共鸣。欧洲历史上作曲家的处境有一个从神走向人的过程,莫扎特处于临界点。他选择为了自由离开宫廷,成为一个反叛主流的独立音乐家,一生创作了754部作品,最终在35岁英年早逝。 回到公司,费元洪与几位90后同事交流,得知他们也喜欢该剧之后,开始决定引进。他给法方制片人发去E-mail,希望该剧能在上海演出24场。此外,希望由B站视频中的原班人马出演,“法语的戏往往人大于戏,观众会在意谁在演,但伦敦西区和百老汇没有这个现象。”费元洪说。 其实,费元洪和对方联系的时候,这部剧已经有6年未再演出。2011年巡演之后,剧组便已解散,道具、布景等也已销毁。由于中方邀请,法方人员又重新将该剧的成员聚集起来,道具一部分在韩国借用,其余的在法国重新制作,空运至中国,在中国组装完成。 “法国音乐剧的演员演出是断断续续的,没有像百老汇那样长期演一出戏。你只要提前跟他们说,基本上都能安排。“费元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即便那部戏已经许久没有演出,但是在法国音乐剧圈内重聚原版剧组并没有国人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演员们来到中国之后,由于上海的剧场场租太贵,他们开始在江苏海安市的一家剧场中排练了一个月,之后,才奔赴上海正式演出。 门票开始销售前,费元洪尚拿不准这部剧是否真的能火。开票初始,他才打消顾虑:开演前,门票便售出70%。随着总计24场的演出陆续进行,门票销售愈加火爆,演出进行到最后一场,黄牛按照3~5倍于票面的价格在剧场外兜售。 费元洪说,对于《摇滚莫扎特》的上海首演,在前期包装、营销上并没有太多特殊之处。后来复盘该剧为何火爆,他认为更深层的原因是中法两国的审美基因接近,都追求一种“写意”的审美。“古代中国人看戏曲,不是看故事的,看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样式,以及讲故事的人。这些与法国审美有颇多相似。”费元洪说。 近几年,他引进音乐剧的经验也逐渐佐证了这一点。相比百老汇的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法国音乐剧在国内往往更受欢迎。 引进音乐剧在中国 直至如今,《摇滚莫扎特》的爆红,才让更多的人关心起小语种音乐剧的话题。事实上,小语种音乐剧进入中国已经有8年时间。引进音乐剧在中国成为一个产业,则已有17年的历史。 引进音乐剧在中国产业化的起点,可追溯到2001年。2001年9月11日,上海大剧院与英国麦金托什公司签下协议,《悲惨世界》于2002年7月12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连演21场。 此前,上海大剧院从未举办过连演10场以上的演出。为了一炮打响,上海大剧院通过电视、平面媒体、高架广告等媒介进行大规模密集型的宣传。 首演之前,却依然只售出了21场演出30%的票房。第一场演出结束之后,情况开始逆转,更多观众在口碑的带动下走入剧院,最后一场时,500元的票在黄牛手中已经卖到2500元。最终,总票房1200万元,开启了中国音乐剧市场产业化的先河。 此后数年,上海大剧院每年引进一部音乐剧大作:2003年的《猫》,2004年的《音乐之声》,2005年的《剧院魅影》,2006年的《狮子王》,2007年的《妈妈咪呀!》…… 这期间,引进音乐剧的连续演出的场次,从最早的《悲惨世界》的21场,最高增长至《剧院魅影》的100场,引进的音乐剧以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音乐剧为主。 2011年,上海文化广场建成,在音乐剧上采用了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之后,法语的《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德语的《莫扎特》等小语种音乐剧开始进入中国。自此,国内观众可以不出国门,看到来自美、德、法、美、俄风格的音乐剧。 这种情况在国外非常少见。费元洪的经验中,在美国、在法国,见不到德奥音乐剧;在德奥很少见到法国音乐剧;在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则完全见不到德奥、法国与俄国的音乐剧。“深层原因是,这些国家在审美上就不能相互兼容。”费元洪说。 对于这几个国家的音乐剧,中国观众对百老汇的音乐剧接纳度较低,而对于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和《摇滚莫扎特》这类小语种音乐剧的接纳度则较好。在费元洪看来,这与文化背景有关。“中国悠久而庞杂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无前例的纷繁巨变,很自然地,形成了我们在情感与思维上的某种复杂。那些在思维上简单,情感上单薄,形式上追求‘短平快’的艺术作品,往往很难引起中国人内心的共鸣。” 近几年,随着2015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成立等客观条件的成熟,音乐剧市场增速加快。“过去只在一个地方演,成本非常高。现在北上广都在做的话,可以分摊国际差旅等成本,更多的戏会愿意来。”费元洪说。 即便如此,音乐剧仍然是一个很小的市场。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17年中国音乐剧市场规模分析及个区域市场规模情况》显示,2017年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总票房收入为3.48亿元。同年,电影票房冠军《战狼2》的票房为56.8亿元,是音乐剧市场全年总票房的16倍。 音乐剧业内人士,曾参考日本、韩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史,做出过一个判断,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是音乐剧产业的爆发点。实际上,早在2015年,国内便有15省市达到了这一标准,音乐剧产业却未迎来爆发。 如今,随着《摇滚莫扎特》的“出圈”,人们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音乐剧市场是否到了爆发的前夜? 至少在费元洪看来,路还很长。“这不是能用GDP判断的。国内还是没有那么多的人,把剧场作为一个生活方式来对待。”一次采访中,费元洪谈到音乐剧市场时说,“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被真正开发起来。没人说你是红海还是蓝海,我们都不是海,我们还是个湖。”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8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