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热潮背后,蕴含怎样的文化信息?
2019-03-19 15:4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林清清 今年开年以来,多个重量级国宝级书法名迹对公众展出。人们研究颜真卿《祭侄文稿》,一篇手稿何以成为“天下第二行书”,研究怀素和尚的《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的文化价值,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研究中国书法的热潮。 与此同时,在上海博物馆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不仅是中国内地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董其昌艺术大展,主办方向海内外15家重要收藏机构商借藏品,遴选董其昌及相关书画精品共计154件,其中不乏晋唐宋元等大家名迹,如王羲之《行穰帖》卷、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苏轼的《楷书祭黄几道文》等。 中国古典文化在复兴。书法热潮背后,行草名帖备受关注,背后蕴含着什么文化信息?文人画受到市场高度认可的今天,带着丰富文化信息的书法,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收藏热点?来自书法家、学术界与拍卖界的专家与羊城晚报记者进行了对谈。 受访嘉宾 徐志兴 1942年生,江苏徐州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他自幼随舅父、著名画家萧龙士学习书画,后又拜师李苦禅、王铸九、许麟庐诸家门下。 周国城 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曾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书画研究院院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喜书行草、写梅兰竹菊和水墨荷花。书法、绘画、篆刻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展览及入编专集。分别在杭州、广州、深圳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出版有《墨分五彩——周国城作品集》、《周国城手卷集》、《周国城作品集》、《周国城书画作品集》等。 许习文 中国拍卖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广东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壹 书法大展 酝酿书法学习热? 羊城晚报:今年开年以来,多个重量级国宝级书法名迹对公众展出。你觉得从学术与传播角度,这些大家书法真迹对公众展出,对书法的研习与收藏有无一定影响? 徐志兴:2019年开年,颜真卿手稿《祭侄文稿》引起广泛关注。董其昌艺术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其中包括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怀素、黄公望、宋徽宗等人的艺术精品。这两个大展不仅拓展了所有观众对书画的艺术眼界,而且提高了大众对书画的认识水平。 颜真卿在思想品格方面“志”而坚守、“据”而不移、“依”而始终,于书法艺术上表现为无拘无束、自然无为,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董其昌在其影响颇大的《画禅室随笔》中,即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论,又提出了《笔墨论》,他说:“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这说明笔墨不仅是中国书画的表现手段,而且是中国书画的精髓所在。 周国城:多年前我曾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了《唐颜真卿祭侄稿及其笔法》一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书法作品的精华,历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用笔流畅、随意、遒劲;用墨浓、淡、枯、润相宜,参差有别。全文在悲愤之下写就,恰恰是这种自然的书写手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审美境界。 历史上的书法名篇像《兰亭序》、《祭侄文稿》等都是即兴的,不是创作,而是随心所欲的,它们的美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林语堂所说,“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审美观念的条件,可以认作中国人审美的基础意识。”虚实、黑白、疏密、粗细、浓淡、虚实、枯润、正欹、俯仰的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现在的书法是一种创作,变成一种艺术,不再是现代的语境,毛笔也不再是日常书写工具,但书法仍要符合古人刻意与不刻意之间流露出的审美高度。审美是书法的基础,从书法名迹的欣赏和研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这比提高技巧更重要。在认识论上先要过关,再有方法论。 许习文:从拍卖市场表现上看,这几年对书法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像赵孟頫的《心经》、曾巩的《局势贴》,都是拍出以前不敢想的创纪录上亿高价。我觉得这应该是市场或者收藏家对这些中国古典文化、文人内涵的东西的一种推崇,一种价值的回归。 贰 如何看待书法中的法度? 羊城晚报:书法爱好者在平时临帖与看书法名家真迹展览时,有何要点可以留意? 周国城:老一辈艺术家常说,不要看差的东西,会看坏了眼睛,这里是指审美低下了,把差的当成好的。王羲之把东方审美这一最高标准告诉我们了,篆刻的高峰在秦印、汉印,标准也在那里了。 中国书法和国画,无非就是要掌握线条笔法和黑白分割,这是中国书画技法的本质特征。书法是学习笔法线条和黑白分布的最基本入门,是训练驾驭毛笔能力和毛笔书写性的最好途径。 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炼中,认识了线条上的美感,像笔力、笔趣、精密、遒劲、简洁、厚重、波磔、谨严、洒脱;又认识结体上的美感,如长短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条畅茂密,矫变飞动……这些美感的规律,是中国书画的灵魂所在。 徐志兴:书法爱好者在看书法名家真迹展览时,要注意其笔法、字法与章法,此三法为书法的三要素。笔法要注意,其在运笔的过程当中如何运用落笔藏锋、运笔中锋、收笔回锋。用笔当中的轻重缓急、提按使转,要注意其一波三折的节奏美。其次要注意字法结构的上紧下松、左敛右伸、内聚外展,以及点划呼应。再次要注意章法结构三要素(文、款、印)的排列组合,应以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相承起复、参差变化为准则。 许习文:对学习书法来讲,法度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临帖临碑,解决的就是首要的法度问题。但如果从更高层次来看,书法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的提升过程。 吴冠中有一句名言,“笔墨等于零”,我延伸一下:技法最终也等于零。因为法度是个最终可以解决的问题,10年解决不了就花15年。书法写到最终不是看法度,而是写你的修养、胸襟、眼界和阅历,写你的世界观。我认为这些才是书法的最高层次。所以书法家如果有其他方面的学问去打通、支撑他的艺术架构,那他既有法度,又有境界,这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比如说颜真卿,大家都在临他的楷书。为什么他的《祭侄文稿》艺术价值那么高,成为天下第二行书?因为他写字时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很丰沛。如果是一般观众,学习时会去临碑帖,学习非常严谨的法度,但看到《祭侄文稿》这类作品时,你会置身于他书写时的大背景中,感受到他心中悲愤的家国情怀。他不可能用一笔一画非常工整的法度来写,法度包含在其中,但不是最重要的了。你可以看到他笔下那种悲愤苍凉的流露,包括一再修改处,笔墨都是苍苍茫茫。这些“真”,这样的风骨之作,才是艺术价值最高之处。 羊城晚报:年初《与古为新——周国城书法作品展》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举办。你为什么要强调书画同源,与古为新? 周国城:这次展出了约50幅书法作品,绝大部分是新作。包括对联、条幅、小品等多种形式,以行书为主,间杂国画兰花小品和篆刻作品。 “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是指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密不可分。如果说中国画与书法没有关系,那是一种悲哀。说传统笔墨不能表现现代美术,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你想画好中国画,我建议先学书法,书画同源,书法为上。书法过关了,梅兰竹菊就可过关,其他画种也很快过关。 《诗品》里讲:“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在书法这种传统根脉深厚的艺术门类中,强调“与古为新”,就是强调一种古意,这不是以朝代来分,而是以气息来分,达到了那种气息,就有了古意。 叁 书法家更需要整体修为? 羊城晚报:历代大书法家,通常诗书画印俱佳,对于当代书法家而言,其诗书画印的整体修为是否十分重要?应如何欣赏? 徐志兴:历代诗书画印四者俱佳的大书法家,其学术修为对当代书家有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与借鉴意义。诗书画印俱佳说明他们艺术修养的全面性。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同源,书画一体”,又说“印中有书,书中有印”,皆说明了诗书画印四者对一位书法家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当书法家把四者结合起来,并熔为一炉,其书法作品才能展示深厚的美学内涵与文化内涵,其书法作品才能展示出阔大的气势美和意境美。 周国城:回顾中国美术史,有名的画家基本上都精通绘画和书法,比如近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都是诗书画印四绝。写意文人画的诗书画印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书画家要想达到一定高度,一定要有诗书画印的综合能力。 学习诗书画印,归根到底是要丰富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潘天寿,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诗书画印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我个人亦十分推崇这种中国画的教学方法。多年来,我们天平楼师生一直把诗书画印“四艺”同修作为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并把写诗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现代的语境与古时候不一样,但审美的逻辑是相通的。 许习文:所谓功夫在诗外,我一直强调,书法要通过很多书法之外的功夫来支撑。还要把这个人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考量他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 古代文人书法家对诗书画印修为,历来都有要求。这些学问如果能打通,各个领域都足以支撑,才是书家修为的理想状态。就像饶宗颐这样的大师学者,他不一定自己去刻印,但他对印学的了解肯定也很深,他也曾是西泠印社的社长。所以,对书法这个领域要有深刻研究的话,要把这些学问都打通,把诗书画印的整体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学习和研究。 但另一方面,因为时代的变化,现在各种专业都划分得很细,有的人会写字不见得会刻印,全才出现的几率少了。在诗书画印各有所长的文人之间,文化交流合作的作品,文化艺术价值就更加凸显,市场表现也会更高。像去年拍出高价的《木石图》,光是上面的不同名家的题跋、印章,都值得好好研究学习。 肆 文人书法是否未来热点? 羊城晚报:文人画现在受到市场的极大关注,例如《木石图》去年底拍出天价,是否体现出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相应地看,文人书法的市场反馈如何? 徐志兴: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文人书画审美情趣的变化。苏轼曾说:“合于天造,厌于人意”,展示了一代文学家苏轼对文人书画的高度评价。所谓“合于天造”,是指妙合自然、天人合一;所谓“厌于人意”,是指符合人们的审美意向与意趣。而所有真正文人书画的作品,都达到了苏轼的这一审美要求。 周国城:在美术领域,能与西方比肩的,就是文人画。黄庭坚说“一丘一壑可曳尾”,这里的“一丘一壑”不仅是实际的山水,同时也是文人胸中的丘壑。虽然文人画在唐宋已经出现,但真正形成气候是在明朝,代表人物有陈白杨、徐渭、八大山人等。文人画画,具文心、诗情、画意,诗书画印的结合,讲求耐人寻味的抒情与审美趣味,力求达到“妙不可言”之境地。到了吴昌硕、齐白石手里,又开创了文人画的另一个高峰。 说到文人书法,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并不是但凡文人、名人写的毛笔字就是书法,书法是有法度的。在这一点上我的观点比较传统。 文人书法这几年的确热度高了,但搞书法收藏,首先还是要看作品当中的含金量,并不是光看作者名气有多大。我们提倡书画入厅堂,是希望更多的人懂得欣赏好书法,关注作品本身与你的气息是否相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书法美感。 许习文:《木石图》拍出天价,因为它是典型的文人画的开始。这反映出大家的审美,在追求“真”,真诚、真性情的东西。其实文人书法的市场也是在这几年才显著的热度上升,我认为它在未来的价值会越来越凸显。文人画已经受到这么大的市场认可,文人书法也会因为有书法以外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得到市场认可。 羊城晚报:有人说,与画相比,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一直被低估。你觉得这个状况有可能在未来几年的市场出现转变吗? 周国城:相对于画来说,书法的评价体系更为复杂,评价书法的含金量,比画要难。从我对书法的认识来说,学习书法比画画难度更高。普通人学画画,三年左右能画出个样子,但书法学三年,还入不了门。 收藏字画的理由很多,无论是投资增值还是仅为赏心悦目,我认为都无可厚非。收藏市场兴旺了,才能带动艺术的生成。比起过去,现在的收藏市场理智很多了。说到书法收藏的价值回归、正本清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做展览,搞诗书画印的研究,也是在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传统文化渐渐回归的今天,相信更多人会认识书法的含金量,这门独一无二的属于中国的艺术,也将迎来更美好的前景。 徐志兴:这种书法低估的情况,在未来几年的书画市场中,会出现转变的。书法的艺术价值应当看其艺术性的高低而定,不应因为是书法其价值就低,是绘画,其价值就高。应视其“技”与“道”两者所达到的高度而定,“技道”两进、“技道”两优者,当被大众所喜爱,其价值也就高于其他作品。“技”“兼于事”、“兼于义”、“兼于德”、“兼于道”、“兼于天”者(庄子语),才能进入自然无为的境地,才能真正获取艺术的生命。 许习文:以前有种说法,“好字卖不过烂画”,我觉得现在这个现象慢慢在改变。书法的内涵很丰富,除了艺术价值,还有历史文化上的价值,特别是一些具有文献价值的东西,在市场上都会被看好。像吴湖帆作为海派霸主,书画俱全,去年在崇正拍出的价格,连上海同行都惊喜。今年上拍的张伯驹的词稿、张伯驹与潘素的合作书画,在崇正的专场也有很多创了他自己的纪录,都是因为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而受到市场的认可。 但这些认可,要建立在有专人研究的基础上。比如原北师大校长的陈援庵,大家原本也知道他,但他的手稿经过系统梳理后,拍出了六七百万元的价格;而像陈澧,算是广东近代书法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按照他的学术价值学术地位,在广东应该算是清末张之洞之后的一代大儒,但目前从市场反映来看,大家对他的关注度还不算高,就是还欠缺系统的整理。 (《书法热潮背后,蕴含怎样的文化信息?》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