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今日国际热词

当地时间7月21日凌晨,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安全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这标志着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计划划上休止符。据悉,退役之后的亚特兰蒂斯号将停放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永久地公开展示。

当地时间7月21日凌晨,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安全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这标志着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计划划上休止符。据悉,退役之后的亚特兰蒂斯号将停放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永久地公开展示。

中新网7月22日电 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安全返回地球,为美国宇航局(NASA)的航天飞机任务划下句点。据台湾《中国时报》22日报道,与发射地点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仅一河之隔的小镇提图斯维尔(Titusville),在仰仗美国航天工程繁荣半世纪后,也从云端跌入谷底。

提图斯维尔人口4.5万人,航天中心4成员工均在此定居,商业活动也绕著太空计划打转。

这里是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最佳景点,每到升空日,饭店、餐馆总是热闹滚滚。每年约有百万观光客造访。

航天飞机退休后,中心逾8000名员工将成无业游民,到7月底仅剩2000人留守。佛州失业率高达11%,加上这波失业潮,恐将导致“超完美经济风暴”。类似经济冲击,靠航天中心吃饭的“太空海岸”众城镇亦无法幸免。

面对没有航天飞机的未来,镇民感伤又茫然。民众表示,奥巴马取消“星座”月球探测计划,等于宣告航天中心大幅裁员已成定局。不过有居民认为,一旦私人企业展开建造载人宇宙飞船计划,况且退休的阿特兰提斯号将在航天中心“养老”,人潮不至于散尽。

' />

21日清晨,“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降落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结束13天太空之旅。这次着陆,为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正式画上了句号。两千人聚集跑道周围,欢迎“阿特兰蒂斯”号回家,向一个时代告别。

“任务完成,休斯敦”

清晨,月亮仍旧挂在天空,一阵轰鸣声突然打破黎明前的平静。这是肯尼迪航天中心周围居民最后一次听到航天飞机的声响。

“阿特兰蒂斯”号在高空出现,一个俯冲直奔航天中心跑道。格林尼治时间9时57分(北京时间17时57分),“阿特兰蒂斯”号接触跑道。大约一分钟后,它完全停下。

“阿特兰蒂斯”号指令长弗格森借助无线电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任务完成,休斯敦。”

控制中心宇航员威尔莫尔回答:“我们将借助这一机会祝贺你们和‘阿特兰蒂斯’号,同时向数以千计富有激情的人们表示祝贺,你们向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飞行器注入能量。”

“阿特兰蒂斯”号8日升空,执行航天飞机项目第135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向空间站运送了一年的给养,回收了一个故障液氨泵,在空间站上安装了名为“机器人燃料补给任务”的实验装置。自1985年首飞以来,“阿特兰蒂斯”号共在太空中运行了307天,总飞行里程超过两亿公里。

这次,航天飞机回家后将不再离开。美国航天飞机编队已完成所有任务,至此走入历史。弗格森借助无线电说:“服役30年,航天飞机在历史中赢得一席之地。现在,到最后停下的时候了。”

向航天“战友”致谢

伴随太阳逐渐升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程师打开“阿特兰蒂斯”号舱门,帮助宇航员离开航天飞机。弗格森坐在舱内,享受着伴随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

“谢谢你们,‘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奋进’号和我们的这艘‘阿特兰蒂斯’号。谢谢你们保护我们,把(航天飞机)项目带向这一合适的终点。”弗格森说。

“航天飞机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和宇宙的方式。今天,太多情感交织在一起,但有一件事不可争辩……探索不会停止。”

集体荣归博物馆

此次任务完成后,“阿特兰蒂斯”号正式退役,它也成为美国最后退役的航天飞机,“发现”号和“奋进”号已于上半年分别退役。它们连同美国第一架试验性的航天飞机“企业”号一起,在博物馆找到最后的归宿。

(新华社电/专稿)


■ 背景

航天飞机缘何退役?

花钱太多 风险太大

航天飞机是人类迄今建造的最复杂、功能最多的载人航天器。

航天飞机可部分重复使用,进行太空交会对接或停靠,太空科学实验以及发射或回收、检修卫星。航天飞机通常可运载7人,一次飞行时间一般在两周以下,但最长纪录曾达28天。

美国研制航天飞机的初衷是可重复使用,以节约发射费用。但事与愿违,发射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30年来,航天飞机总计烧掉美国政府1960亿美元。此外,航天飞机结构复杂、技术风险大,在1986年和2003年发生两次重大事故,造成14名宇航员遇难。这些因素构成了美国终止航天飞机项目的主要原因。

航天飞机项目告一段落后,美国航空航天局数以千计雇员将失业。美联社报道,仅肯尼迪航天中心,预计就有2000名员工自22日起将陆续收到解聘通知书。

(新华社电/专稿)

■ 后续

俄老牌飞船“接棒”

“联盟”飞船已使用40多年,是目前唯一可载人前往空间站飞行器

综合新华社电航天飞机项目终结后,美国在今后数年内缺乏自己的载人航天器,要依靠俄罗斯的“联盟”飞船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目前,只有“联盟”飞船能运载宇航员与国际空间站交会对接。

俄航天署署长波波夫金透露,按照俄美签署的合同,美国宇航员在2016年前都能搭乘俄罗斯飞船飞赴国际空间站。“联盟”系列飞船至今已使用40多年,可容纳3名宇航员,也可改造为货运飞船。与航天飞机相比,“联盟”飞船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制造周期短。从1971年“联盟”11号飞船坠毁以来,40年未发生重大事故。

由于通货膨胀,预计在2014年至2016年间,每名美国宇航员乘坐俄飞船的平均“票价”将为6275万美元,而目前的“票价”为5100万美元。

此外,可向空间站运送货物的航天器还有俄“进步”系列货运飞船、欧洲自动货运飞船和日本HTV飞船。

“进步”飞船不能重复使用,一次可运送两吨货物。自动货运飞船运货能力近8吨,具有高精度导航能力,可在地面很少控制的情况下与空间站自动对接。日本HTV飞船可运载约6吨货物,迄今已有两艘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实现过对接。

自2003年起,中国的“神舟”飞船已执行3次载人使命,中国将在今年晚些时候试验交会对接技术,并计划建造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 目标

美载人航天下一站:火星

据新华社电 在“后航天飞机时代”,美国载人航天何去何从?

早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就已着手准备“后航天飞机时代”。根据时任总统布什制定的太空政策,美国航天局出台了“星座计划”,力图研制新的飞船使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在月球建立“长期有人驻守的基地”,此后登陆火星。然而,奥巴马上台后很快决定放弃“星座计划”,转而希望美国航天局在2025年后能将宇航员运送至小行星等低地轨道以外的天体,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宇航员送至火星轨道。

美国航天局5月底披露了研制新式航天器的计划。该航天器名为“多用途载人航天器”,大致以“星座计划”中的“奥赖恩”飞船为基础建造,外形呈锥体,可让4名宇航员在里面生活21天,其安全性是航天飞机的10倍。航天局希望,将来可以用它把宇航员送到遥远的太空,最终送往火星。

美国航天飞机编队

●发现号 服役27年,飞行39次,运送252名宇航员,发射31颗卫星。

●阿特兰蒂斯号 服役26年,飞行33次,运送191名宇航员,发射卫星14颗。

●奋进号 服役19年,飞行25次,运送148名宇航员,发射卫星3颗。

●哥伦比亚号

服役22年,2003年降落时爆炸,飞行28次,运送160名宇航员,发射卫星8颗。

●挑战者号

服役3年,1986年起飞时爆炸,飞行10次,发射卫星10颗。

●企业号

服役8个月,为美国首架航天飞机,但仅用于飞行测试,从未进入太空。

' />
中新网7月22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22日报道,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21日返回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国历时30年的航天飞机工程就此划上句点。美国宇航局(NASA)强调,美国的载人太空飞行事业仍然一片光明,NASA正全力筹划下一个划时代的太空探险任务:在15年内送宇航员登陆近地小行星(NEA)。

登陆近地小行星的主要目的,是要评估小行星上的水、铁、镍、白金等资源,实验开采方法;并且研发及测试预防小行星撞地球的方法。

美国国防部最大军火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已拿到NASA64亿美元合约,建造“猎户太空舱”(Orion capsule),未来将载6名宇航员登陆小行星,甚至可能本世纪30年代之前登陆火星。

猎户太空舱预定2016年首度升空试飞,但NASA必须先解决发射系统问题,而最大变量在于预算。

其实因为预算前景黯淡、缺乏政治共识等因素,美国的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前景,至今无法提出具体规划,许多人担心美国太空事业领导地位可能从此一落千丈。

NASA副署长葛芙(Lori Garver)女士声称,美国在太空飞行持续扮演领导地位,起码未来半个世纪仍占优势。

但报道称,这种乐观的看法与现实不符:过去20年来NASA迟迟无法研发出新的发射技术。美国至少三次雄心勃勃开发新的发射系统,但每次都无功而返,现在并无开发中的新硬件。

连NASA高层都承认,随著航天飞机时代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科学家与技术人员退休,NASA面临工业基础与专业知识流失的严重问题。

航天飞机时代结束对整个太空工业造成深远影响,譬如:液态火箭引擎成本已暴增三倍,因业务量减少,间接成本就上涨。

如果NASA在未来几年真的束手无策,美国载人太空飞行将再由军方主导。全球安全网站总裁派克估计,美国家安全和军方的太空预算,将达到400亿至500亿美元,为NASA全部预算的2倍以上。

' />

前后30年,照片中这对父子,共同见证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始末,也记录父子丰沛亲情。

当地时间7月21日凌晨,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安全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这标志着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计划划上休止符。据悉,退役之后的亚特兰蒂斯号将停放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永久地公开展示。

中新网7月22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22日报道,美国首次航天飞机任务在1981年4月展开时,一对父子在发射现场拍照留念,航天飞机7月8日最后一次升空时,他们也到场留下同样的照片。美国航天飞机30年历史的两大关键时刻,他们都没有错过。

克利斯?布雷与父亲肯尼斯在同样角度所拍的两张照片一放上网络,点阅率迅速飙高,创下70多万人次浏览纪录,连《华盛顿邮报》和MSNBC都报导他们的故事。

1981年照片中的克利斯才13岁,与39岁的父亲都是太空迷,对于能够亲睹航天飞机首次发射感到兴奋不已。照片中,爸爸拿着望远镜眺望发射台,儿子目光朝着另一个方向,若有所思。

30年后,爸爸已是银发老翁,儿子是纽约一家互动营销公司的技术主管兼音乐家。两人幸运抽中参观券,得以见证航天飞机最后一次升空,并请克利斯的女友为他们拍照留念。

' />

随着“阿特兰蒂斯”号7月21日返回地球,美国航天飞机迎来了最终谢幕的时刻。美国共建造了6架航天飞机,其中“企业”号为样机,另外有5架工作机,分别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回顾航天飞机30年历程,有人称赞它为人类探索宇宙立下功劳,成为“美国”和“科技”的代名词;也有人斥之为劳民伤财,是“战略错误”、“误入歧途”。无论怎样评价,一个时代即将落幕。正如美国航天局局长博尔登所说,美国航天的历史“翻过了一页”。

这张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照片是2010年2月9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地球地平线的映衬下,准备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新华社/路透


这张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照片是首架航天飞机“企业”号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马歇尔航天中心完成了首次组装构型垂直地面振动试验(MVGVT)后撤离动力试验台(1978年7月26日摄)。1976年,以科幻剧《星际迷航》中飞船名字命名的首架航天飞机“企业”号问世,它只进行大气层内滑翔试飞。新华社/路透


1998年10月29日,为了研究失重状态对老人的影响,77岁的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乘坐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进入太空年龄最大的宇航员。这是格伦在“发现”号上进行实验。新华社发


2005年7月2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戚恒摄


2005年7月12日,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架上,“发现”号航天飞机等待装载液体燃料。新华社记者戚恒摄


2003年2月3日,在美国休斯顿一处教堂内,“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7名遇难宇航员的追悼会上摆放着他们生前的照片。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返回地面时在得克萨斯州中北部地区上空解体并坠毁,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新华社/法新


这张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照片是2010年2月9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地球与星空的映衬下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新华社/路透


这张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照片是2010年5月14日,“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路透


这张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照片是1994年9月16日,宇航员马克·李在距离地球130海里(240.76公里)处测试“发现”号新配置的舱外活动简便救援装置(SAFER)。新华社/路透


2003年12月15日,美国“企业”号航天飞机停在位于弗吉尼亚州尚蒂伊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新展览中心内,供公众参观。1976年,以科幻剧《星际迷航》中飞船名字命名的首架航天飞机“企业”号问世,它只进行大气层内滑翔试飞。新华社记者吕明响摄


图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内正常工作的空间实验室示意图(1981年资料图)。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升空,完成航天飞机首航。“哥伦比亚”号在完成54.5个小时的测试飞行后返航。新华社发


?

这张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照片是在俄罗斯米尔空间站用鱼眼镜头拍摄的“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1995年6月29日摄)。 新华社/路透


这张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照片是透过国际空间站舷窗拍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2011年3月7日摄)。新华社/路透


这张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照片是1982年11月30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雾气笼罩中往发射架移动。新华社/路透


这张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照片是2008年12月10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完成任务后,由一架改进型波音747喷气式客机从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送回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飞机大本营。新华社/路透


图为正在装配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和它的助推火箭。1988年11月15日,苏联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在拜科努尔发射成功。作为太空竞赛的对手,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建造了与“哥伦比亚”号极其相似的“暴风雪”号,但它仅无人试飞一次就因成本过高而被放弃;日本以及法国、德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研制计划先后失败或中止。因此,唯有美国拥有的航天飞机,成为其科技实力和国力的象征。新华社发


1985年4月29日,美籍华裔科学家王赣骏(泰勒·王)作为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的7名机组人员之一,随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图为1985年5月2日王赣骏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太空实验室舱里自由飘动。新华社发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起飞后约一分钟在空中爆炸,7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挑战者”号爆炸瞬间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07年2月15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被送上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静待3月中旬执行当年首次飞行任务。新华社记者吕明响摄


2005年4月6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人们注视下被移向发射架。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两年前失事后美国首次决定再把航天飞机送上太空。新华社发


1986年1月28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新华社/路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