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和于丹有关的那些话
www.fjnet.cn?2008-11-28? ?来源:东南新闻网综合    我来说两句

于丹

NO.1

   于丹,虚伪的自我标榜是挺可耻的

  《解放日报》在《凝聚每份爱,仰望明天》5月23日特刊中,发表署名于丹的《每颗心都受伤》,文末标注“本文系于丹5月16日口述,本报记者尹欣整理”。恕我直言,借公共传播平台展示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个人心情与姿态的于丹口述,涂满了虚伪的自我标榜色彩。

  我看到,新华网在媒体时评栏转载该文时,把标题改写成《于丹:灾难前,学者坐而论道可耻》。这个改写,源出于丹口述中的如此表达:“作为学者,如果现在还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坐而论道,对我来讲是挺可耻的。”这句表达,恰是于丹大秀自己、假装高尚的基调。

  显然,通过公共传媒,于丹教授要告诉公众、要树立的公开形象是:“把抗震救灾当成是头等大事”的她,最渴望到灾区去帮助灾民共度难关,而这样的思想境界在她看来,分明是“大灾当前”最高尚的道德境界。如前所言,尽管我不认同她的学者坐而论道可耻的观点,但如果不到灾区非好汉是她的由衷真情、实际行动,我也会对她充满敬意,并相信她会赢得公众赞赏。然而,很简单地就能证明,她只是故作姿态,仅仅在嘴上建筑相对于他人的道德优越。  >>>更多

  观点PK

  于丹:灾难前,学者坐而论道可耻

  这些天,我把抗震救灾当成是头等大事,能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真是有点请愿无路。我给中央电视台从记者到台长很多人都发了很长很长的请战信,我和新闻中心的人说了,只要你们能带一个人去,就一定要把我带到灾区去。  作为学者,如果现在还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坐而论道,对我来讲

  是挺可耻的。我都没有底气去呼吁大家做什么。如果我人不在废墟上,不在瓦砾堆中,我没有资格去呼吁。连呼吁都做不到,那我还能干什么呢?我真是觉得无助啊,很无助啊。

  说说这几天的心情吧。5月12日是什么日子呢?那天的前一天是母亲节。母亲们刚刚过完节,就失去了那么多孩子!11日那天,我在江苏参加那里举办的十佳母亲评选活动,那一整天都是在粉粉的颜色中度过的。当我回到家,看到我们家的花瓶里有一束大大的鲜花,中间是浅粉的康乃馨,外圈是深粉的康乃馨,是我的学生送到我家里去的。

  这次大震,为什么让我们感情上那么过不去呢?就是因为遇难的孩子太多了。我看电视直播的时候,只要看到播都江堰聚源中学的画面,我就受不了。这个时候,学者、文化名人,这些身份都离我很远,我就是一个老师,一个妈妈。看到学校的校舍从6层楼变成一层楼,这给人心带来的创伤太大了。  >>>更多

  NO.2

  学术"挑衅"何以引发"穷兵黩武"?

  本该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公民素养的学术文化,却成了社会的麻烦制造者,要动用治安手段享受武力保护,这样的签售讲座还有进行的必要吗?以“重兵护驾”激化大众情绪,强化与公众的对立,长此以往,明星学者将向何处去?中国公众的文化权益将如何保证?把钢盔警棍一古脑带到讲座现场,如此拒绝大众、防范大众的学者,是否应告别大众视野,考虑“下课走人”呢>>>详细

  观点PK

  威胁于丹是一种文化仇富

  那于丹的讲学遭威胁,也拜托不要再去给弄个什么主义出来高举高打了,那是英格兰、德意志的 足球风格,不是华丽的巴西,也不是水银泻地的荷兰,如果非要整个词儿来装装门面的话,我建议用“红眼病”来表示,实在不行,你也可以把很有社会科学味道的一个词语拿出来用用——仇富,这个“富”里就包括了学术上的“富”,名气上的“富”,自然,更重要的还有金钱上的“富”。 >>>详细

  相关评论

  被保卫的于丹与“一问三不知”的丁肇中

  国内的有些“学术明星”们,却不是靠这样的路径,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而往往是通过另外的江湖途径。其一,电视媒体,行话为“媒体评价”。借助某些强势媒体的话语权,迅速确定“学术地位”;其二,官方评奖,行话为“官方评价”,获得政府立项的课题基金,得到政府设立的各类奖项,由此排定在本学术圈的江湖座次,拥有调配学术资源的权利。以上两种途径下诞生的“学术明星人物”,虽有媒体撑腰,又有“尚方宝剑”,可是,却因为缺乏“学术评价”,而总是被“挑刺”,挑刺其实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学者们”害怕“挑刺”,担心一个质疑、一句反对,就动摇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江湖地位,以及由此得到的各种利益,于是积极培育自己的“粉丝团”,无论对错均坚强支持,使学者之间难以平等交流、正常对话。长此以往,麻烦就来了,需要靠武装保卫自己了。 >>>详细

  文化人的浮躁与安静

  在他们获得如许的社会报酬的情况下,广大读者、观众也有理由要求他们更应该坚守文化精神和积极探索真理的精神,更应该表现出严谨的学术精神,可贵的求知的精神,更多一些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更应该在文化心态上戒浮躁、少功利心,这既是他们的身份的要求,也是对历史、对文化、对经典的负责,对支持他们的读者、观众的负责……  >>>详细

于丹简历

  于 丹,女,1965年6月28日出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专业职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职务: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中国视协旅游节目委员会学术顾问

  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

  中国新闻研究会

  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

  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

  澳大利亚新闻集团(中国大陆区)首席顾问

  相关专题: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