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争面子的上海话,想说爱你不容易
www.fjnet.cn?2009-02-11?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最近一篇发表于上海一家老报纸《新民晚报》的“豆腐块”文章《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竟然引起轩然大波,其中一句话“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成为众矢之的,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文章刊登后引起上海民众抗议。报纸头版发表道歉信,作者“李大伟” 被上海网民人肉搜索。

  不就一种历史悠久的方言嘛,不就是一位作者以此来说明新上海人多的地区普通话彻底颠覆了上海地方方言嘛,何至于要上纲上线到其指责公开侮辱上海话,伤害读者感情的地步?我觉得那些老上海的感情脆弱得也太不可思议了,自卑者自大,这分明就是一种对自己地方文化极端不自信从而走向产生对地方文化的自高自大的狭隘症的典型表现,散发着一种腐臭的小家子气。但仔细一想并非如此简单,这次新民晚报事件表面上是一次方言和文化以及尊严的维权之争,实质上是一次外来文化对一直高高在上的上海本土文化的赤裸裸的观念挑逗、戏弄和碰撞。

  不可否认,方言镌刻着一个民族和地方民众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是一个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标志性语言工具,是维系地方群众之间感情和文化一体化的媒介,是反映地方文化心理和习俗演变的活化石。还真不要说,我们的先人长期以来口耳相传的方言一下子离开大家难免会有难以割舍的感情依赖,也是不必要的,事实上,像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比如越剧昆剧,京剧和如今走红一时的赵本山等创立的东北小品,全部用普通话说唱势必失去原有的韵味,但一定要把方言当做多么大的十全十美的文化宝贝也太言过其实了。

  这些年由于国家推行普通话很多地方老方言流失得不少,原汁原味的方言目前大多数小孩和年轻人已经不会讲了,为此相应不少地方包括上海苏州等吴语区的地方政府在人大政协等委员的建议下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对方言挖掘性拯救,比如正儿八经地将方言申遗,甚至为了推动上海人讲上海话不惜在电视台开办方言新闻以及娱乐性电视节目,而这些保护根本是多此一举的行为,因为方言尽管有地方文化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不谈世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是全国官方语言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无疑对于人员流动更加频繁的地区间的融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方便整个民族以及民众间的思想感情交流,而且也减少了人们许多不必要的交流成本甚至歧义损失,相反,有些地方方言的卷土重来只会加强地区间的语言壁垒,无谓地增加交流成本,从感情上盲目排斥外来人口,其负面作用显而易见。方言的简化和越来越小范围流行势在必行。

  回到新民晚报事件本身看,这件事发生在一直以来排外思想比较严重的上海非常自然。正如文章的作者所言:“在北京人眼里,都是部下;在广东人眼里,都是北佬;在上海人眼里,都是阿乡(沪语:乡下人)。”――-那些带有严重歧视色彩的盲目自信的俚语是到了该彻底批判的时候了!按照我的理解,无论是北京广东还是上海不仅仅是北京人的北京,是广东人的广东,是上海人的上海,而且首先是全国人民的北京、广东和上海,想想这些年来北京、广东和上海的快速发展有多少外来人口的功劳!高楼大厦他们建,厕所街道他们扫,大城市里人们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待遇低的活都是他们干了,并且地区间的移民为发达地区的经济装上了马达,据一份资料前几年每年苏州就有2万户外来人口落户,他们买房买车刺激地方消费,带来的直接gdp贡献不会少于200-300亿人民币,更加不要说数以万计的打工族们对第二故乡的贡献了,所以发达地区政府不再叫他们为打工妹打工仔了而是叫新广东人新北京人新上海人,以此来肯定他们位地方经济做出的贡献.又正如作者所言:个别人事业有成,“他们往往是外地闯荡上海滩的英雄”。是的,他们可以凭借骄人业绩在老上海人们面前扬眉吐气了,不服不行!

  毋庸讳言,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和世界大都市,一直被国家政策和舆论以及全国人民捧在手掌心,穷人家养了娇子,一些娇子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其实很浅薄,很无知,他们一心想鲤鱼跳龙门,可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结果有一天自己家门口受到了一批“乡下人”的挑战,连本来的一点可怜自尊都保护不了了,从而激发了滔天愤怒,显然,人想辱之必先自辱,一个人的尊严是要靠事实、实力和贡献说话的,并且一位真正有能力有实力的上海市民是不会怕迎接“乡巴佬”的挑战的,是不会为一句话跳起来的,何况虽然说方言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些不大贴切和妥当,也不完全正确,以国家的法定语言普通话彻底扼杀方言更加要不得,尽管推行普通话是一项国策,可普通话和方言和谐共存是不矛盾的,但一位无名之辈的发表个人见解的小文章就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至于拿方言的尊严和全上海人民的感情相提并论,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呢?

  说白点,方言不过是一个语言交流的南腔北调的简单工具罢了,和身份血统以及尊严无关。就像一顶轿子如果在改进的基层上还不能够满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那只有无情淘汰它们,需要用继往开来的勇气去与时俱进,另辟蹊径。将来各地方言经过自然进化和演变后更加简便和通俗,除了音调和俗谚有些小小区别外,到那时,弯弯舌头或改改生僻典故和俗语等便能够老少皆宜,全国人民都可以听得懂,这肯定是我国多元文化共存又统一的最好的理想状态了。此外,面对这次方言成为上海地域文化观念的导火索,上海市民应该具有大都市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知耻近乎勇,有本事是骡子是马就拉出来溜溜,而不是小鸡肚肠,以为维护了方言的绝对权威和地方文化的崇高地位就可以争得老上海人的面子了。

  为市民争面子的上海方言,想说爱你不容易!(鲁国平

(责编:刘宝琴)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