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郭根群 > 正文
不能高估《南京》的艺术质量
www.fjnet.cn?2009-05-04 08:32?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五一期间,笔者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由陆川导演的电影。曾经因为导演《可可西里》出名又引发官司的陆川,用全黑白片的传统技法和记实片的方式,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12月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事件。影片以一名日本士兵角川(由中泉英雄饰演)的视野和角度,演义了南京大屠杀事件。应该说,其角度新颖,导演手法独特,是一部为数不多的探索性电影。但是,我们不能过高的估计这部电影的艺术质量。

  《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故事凌乱,情节松散。十分明显,陆川完全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这场大屠杀,其场面宏大、演员众多、战争残酷。但是,故事凌乱、情节松散,就好象是(补拍的)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总之,给观众留下了杂乱无章的感觉。就好象写文章一样,口子开的太大,缺乏具体、生动的实际内容,显得生硬和苍白无力。这种处理技法,我们在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电影里可以看到,这也是陆川最擅长的导演手法。这种导演处理技法对《可可西里》有效,但是,对《南京!南京!》未必有效。因为《可可西里》描写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战争,运用这种手法不但有效,而且效果良好。而《南京!南京!》描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完全运用这种手法,就很难驾御和控制宏大的战争场面。很显然,这种处理技法虽然好,但是,陆川用错了地方。

  从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我们好象又看到了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的影子。因为这两者确实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用黑白片的方式来描写和还原过去的战争。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只是一个共同的特点,还不是全部。《南京!南京!》从头到尾都是黑白片,可以说是全黑白片,而《辛德勒的名单》不是这样,它的开始是彩色片的铺垫和序幕,中间是黑白片的残酷战争回顾,最后又还原到彩色片的祭奠性收尾,把故事推向高潮。使观众先从现实走进“战争”,又从“战争”走进现实。显得非常有故事性、欣赏性和层次感,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科学,不但符合电影艺术创作的规律,而且又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情趣。但是,《南京!南京!》从头到尾都是黑白片,让观众毫无思想准备的一头扎进残酷的“战争”旋涡,又一条路走到黑,就好象是掉进了“战争”的死胡同。看完后,心理非常压抑,不想再看第二遍,更不想让孩子看这部电影。两者比较起来,哪种方式更好,更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不用我说,广大观众自有公论。看来,中国的电影离奥斯卡还有不少的差距。

  有人对影片结尾的处理大加赞赏,其实,大可不必。影片的结尾是,角川通过反思战争,忽然良心发现,放走了两名被俘的中国人,自己却开枪自杀,被放走的中国人笑了,而且是哈哈大笑。导演的意思是,日本在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中失败了,没有笑到最后,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所以,中国人笑到了最后。其实,这种处理方法是比较肤浅的,同时还引发了“日本鬼子变成人”的争议。

  总之,陆川经过四年磨出的利剑,《南京!南京!》,是一部还不够成熟的探索性影片。此片最大的缺陷是,不用故事情节去感人,而是用“大场景、大投资和众多演员的人海战术来吸引观众。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这也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通病。就连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也同样犯了这个通病。《英雄》的大场景和摄影艺术在中国是一流的,要是作为一部风光片来欣赏,还是有些欣赏价值的,但是,作为故事片来欣赏,就只能是及格水平了。因为观众看了整部影片后,不知道谁是英雄?这叫什么故事片?存在这个通病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导演心理浮躁,缺乏艺术功底。这应该引起我们文学艺术界的高度重视。(郭根群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