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师徒阋于墙”应该成为学术打假常态
www.fjnet.cn?2009-05-09 10:22? ?来源:千龙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血液专家陆道培联合8名专家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称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行为,其申报的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材料中,有部分内容剽窃自陆道培。黄晓军为陆道培的弟子。(5月8日《新京报》)

  黄晓军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申报材料到底是不是他本人的成果,或许只有他的导师才是最有话语权的人。但是,在学术界自成一统的“护犊”潜规则之下,导师站出来揭露学生确实极为罕见。要知道,自己的学生出了学术造假事件,导师的声誉也是会受到极大的冲击的。“师徒阋于墙”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可是,这样的事件还真发生了。我们暂且不去考虑这师徒二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个人恩怨,单就学术本身的正义性和学者们的职业道德方面来说,陆道培这样“法不避亲”、“忍痛割爱”式的站出来召开新闻发布会“挥泪斩马谡”,确实也能够为净化学术风气、打击学术腐败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记得一位同学读研究生时给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在开学第一天导师就告诉了他们这样一句话——我的所有成果你们完全可以随意引用!这句话或许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这位同学的注意,而到了毕业之时,他才完全明白了这句话之外的“弦外之音”。他和几名同学的毕业论文加起来正好成了导师的一本学术著作,而到了出书的时候,他和几名同学的名字却根本没有出现,著作的唯一作者就是导师一个人……

  可以说,在学术腐败的大环境之下,最常见的学术抄袭当属于师徒之间的抄袭。也正是由于这种不正之风,学术界才变成了现在这个“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繁荣局面”。毫不客气的说,学术抄袭之风就是肇始于师徒之间的相互借鉴。

  “工程院院士开发布会指认弟子剽窃”一事最起码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果体制之的其他人无法确认其成果是否归其个人的时候,导师就是剩下的唯一鉴别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孱弱的学术监督体系之下,师徒之间的相互指正或许能给我们打开新的一扇天窗。这或许听起来十分残酷,但这毕竟还是一个严肃的时代,无论从对于维护学者自身的利益角度,还是从维护科学道德、弘扬学术正气角度来说,对于揭露造假一事,体制之内的人、学术圈子内部的人还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样,师徒之间更应该明确这其中的界限,切不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许,“师徒阋于墙”就本应该成为学术打假之常态。(玉明)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