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一周热评 > 正文
正视师德物化的现实困境
www.fjnet.cn?2009-09-09 09:58?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江苏省教育厅日前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明确绩效考核会和师德挂钩,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9月8日《扬子晚报》)

  窃以为将师德量化、物化,几乎是无可争议的。盖因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除了学术水平、教学能力这些师道之外,师德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教书育人”就形象化地概括了师道(教书)与师德(育人)不可偏废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能力相当的两位教师,师德高尚的总能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拥戴,他的教学效益也就更高;而师德差的,学生心里抗拒的,他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哪怕他的教学水平再高。可见,师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师道的一部分。因此,将师德量化、物化,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在价值理性上是讲得通的。

  困境在于工具理性。一方面,因师德属于道德范畴,量化存在着天然的困难;另一方面,评价的主观差异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一位教师,在不同人眼中,其师德可能有天壤之别。如果校长一人说了算,难免会出现亲亲避疏,甚至私相授受的现象。如果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实现就是水中捞月。如果出现师德评价的不公导致教师收入的不公,其负面效应可能更糟糕。

  因此,必须设计一套相对比较科学、合理、公平的量化方法,使得评出来的结果最大程度符合事实,最终能达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目的。(练洪洋)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