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正在遇到麻烦,道德冷漠的例子可以轻松举出——
12月13日,几名复旦大学学生在黄山探险时迷路,民警张宁海在搜救途中坠崖牺牲。随后,队员的事后表现被指对民警之死过于冷漠。网络上对登山队进行了道德上的质疑,此事被称为“黄山门”。
据昨日《城市晚报》报道,有网友在论坛发帖称,常州一名女司机开车碾压15岁少年,下车后她并不去查看伤者,也没有拨打110或120,而是打电话请熟人处理车祸。报道说,这名少年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从“范跑跑”事件到上述事件,再到报端时常出现的道德事件,社会道德的动摇很难说只是个案。确切地说,社会道德状况正在遭遇一场危机,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的同情乃至职业基本操守等道德伦理,存在边缘化甚至退出日常生活的危险。
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有许多原因。从历史来说,政治权力曾造成了社会道德的巨大伤口,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信任,往往意味着危险,监视与揭发一度成为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从现实来说,既往伤口尚未得到修补,权力对生命的漠视以及官员腐败问题仍在拉低道德水准。
此外,经济、法律取得了对社会的支配地位,交易关系以及法律正义容易被当成道德正义的替代品,这些因素复杂交织,整体上给日常道德造成了冲击。然而我们知道,生命问题不等于死亡赔偿金,道德伦理如果货币化,可以进行交换,就会有价值抽空、失却底线的危险;法律判决也无法取代道德义愤,道德同样是衡量正义与善的价值尺度,服从法律与符合道德有时并不合一。
关于自由的学说为个人自由提供了理论根据,个人欲望与自由意志往往不加区分地获得了某种合理性。真正的自由学说从来都注重道德,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从来都是有道德追求的社会,那些将个人自由无限推广,将道德律令视为对个人自由的压制的学说也好,行为也好,不过是伪自由及其各种变体。一个追求自由、有真正自由主张的社会,并不是由孤立和冷漠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凡是不问动机的善,难免最终变成伪善,伪善固然无损于个人自由,但一个伪善的社会绝不比没有道德的社会更好。
在今天,谈论道德是一件很冒风险的工作,因为它很容易被派发“道德家”、“卫道士”等等并不堂皇的冠冕,也很容易被斥为将道德大棒胡乱挥舞,于是,任何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都好像失去了进行道德谴责的资格,更严重的后果则是社会丧失掉自省向善、自我批判的能力。
这一局面的形成,首先是国家向个人进行道德批发、把道德变成统治工具的时代的一个历史性后果。在一些时代,高蹈的道德要求意味着强制个人服从的方式,然而事后人们发现,高蹈姿态里面其实充满了谎言。对一个特定时代的道德指令的厌弃,夹杂着对道德专制的逆反,进而容易变成对道德本身的怀疑与不信任。
道德不可能单独提供一个良善的社会,但如果社会没有给道德留下位置,任凭公平交易原则、法院判决成为判断是否对错善恶的唯一标准,人性良知、良心负疚等道德体验将会从社会层面消失。法律生活、经济生活以及道德生活,都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信仰方式。
对经济、法律、权力以及各种自由学说的批判,一直伴随着整个现代历史。批判不是取消它们的存在,重新回到道德一统的局面,而是确定它们各自的边界,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社会走向求真、向善、正义与繁荣的道路。
社会需要一场道德特别是基础领域的道德重建,道德理应回到生活的中心,社会伦理学说应获得恰当的位置,道德体验与道德感受应重新回到每个人的内心,应当让道德成为社会生活与个人自由选择的无可置疑的基本立场。
- 2010-12-21有偿失物招领留住滑坡的道德
- 2010-12-17“非房勿扰”不需要道德审判
- 2010-12-16武平表彰“道德模范”
- 2010-12-14省市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视讯会
- 2010-12-14365bet官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视讯会议召开
- 2010-12-03骂座暴力是对公汽道德的恶意绑架
- 2010-11-16南平正式启动第三届道德模范推荐评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