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一场很有爱的“随手拍照,解救童丐”的微博运动,让人再次感到微博的温暖和网众的力量。尽管活动得到了公众热心参与,也确实让一些丐童得以脱离苦海,但随之而来的各种舆论风潮,让这场起初看似正义的行动充满了争议。
比如,如何保障儿童的隐私权、肖像权等权利问题,甚至有网友认为随手拍照的行为是在“践踏社会底层”。争议归争议,但在这场全民解救童丐的运动中,必须达成一个共识:让孩子过上有保障的生活、让其免于流浪乞讨的命运是政府和社会必须履行的义务。
乞讨儿童的问题,不仅仅限于“打拐”,正如有些人所提出的:有些父母确实因生活所迫,带着孩子上街乞讨。如果说拐卖儿童是法律监护的缺位,那么父母带着孩子乞讨所折射的却是儿童福利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在儿童权利保障这个重大命题面前,这样一场网民自发的救护行动到底能够走多远,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公众的参与固然重要,但是要真正解决童丐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得依赖政府和社会建立长效救助机制,把儿童的权利救济和福利保障放到民生的高度。只有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持续给力,那么正在蒙受不幸的儿童的命运才能够得以扭转。而“随手拍照”这样的网络运动,很可能只是一次民意井喷,接下来便归于平静,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权利现状依旧未能从本质上得以改观。因而网众的行为,其意义重在提出问题,而并非解决问题。
事实上,此次网络运动和之前所发生的多起网络事件都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尽管公众选择了从围观走向行动,致力于一些公共问题的改善。民意虽得到了最大化的集纳,但真正解决问题时,力量依旧相对薄弱和分散。也就是说,类似于“随手拍救童丐”这样的行动,最大的作用在于提醒和监督,真正要解决儿童乞讨这一社会问题还需在政府的主导下与社会民众共同发力。唯有引起了集中着更多公共资源的权力的重视,才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最佳路径。而单纯依靠网众的力量,解救乞讨儿童这一重大而复杂的社会保障工程,显然有心无力。
透过这起事件,一方面,我们不可高估了这股力量的行动效果,毕竟它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发现,社会议程设置已然不再是某些精英阶层的特权。通过微博的力量,网众同样也能够将某些隐藏和搁置的社会议题着重提出,从而引发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响应。譬如此次对乞讨儿童生存境遇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公众通过微博提出的公共议题,比一些委员代表的提案更具有关注性。如果网众的这一行为,能够由“微博打拐”向儿童权利保障的制度转身,无疑将对儿童权利的保障和福利的改善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谓功德无量。
儿童乞讨问题是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各种利益博弈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不是微博所能解决的。但是,网民掀起的这场运动,让“儿童保障”这个命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在公众和舆论的聚光灯下,不但乞讨儿童的生存现状将得到重视,也许其他儿童的成长环境也可能得到改善。从纯粹的“微博打拐”,到关注童丐的权利保障,甚至到对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视,实现了这样的制度转身,恐怕才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微博打拐”运动应该体现的社会价值。
- 2011-02-09“微博打拐”应肯定政府部门尽职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