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教育公平不能没“质量”
www.fjnet.cn?2011-03-23 08:46? 赵玉成?来源:东方网    我来说两句

据新华社报道,上海市教委21日下发《关于2011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明年上海公办高中将不再招收择校生。而北京市同样鼓励示范校取消择校生制,规定不招择校生的中学可扩招。这一系列政策源于去年年中,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文规定,公办高中择校生比例和收费标准要逐步降低,直至全部取消。

交钱择校的模式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产生。一些学校在招生计划数之外,借所谓“挖潜”多招收学生,这部分学生需另外支付费用。其后这类做法逐步规范。对此有观点认为:择校费产生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我倒觉得,这更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是在教育公平中只谈“公平”,忽视“质量”的显著表现。比如说到教育公平,常常会举例建了多少学校、入学率多少,但现在的情况是,学校造了再多,家长不愿意去,又有什么用?

“交钱择校”并不是学生、家长对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而是老百姓面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无奈选择。在这种模式下,交钱与不交钱的学生、家长都感到不满:交钱择校的认为,本来学校能招这么多学生,但择校生计划数最多达到招生计划数的15%,这是故意减少人数,让我考分不够多花钱;没交钱的觉得,现在的教育一切都往钱看,自己就是没钱,所以读不了好学校。唯一的好处,就是学校多收了点钱,节省点教育经费,弥补了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但是现在看来,这点钱远远不能弥补社会各界对择校费的不满。

值得警惕的是,在一些地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呈现出与之相类似的情况:去年媒体曝光,四川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和遂宁二中实验学校,借教育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政策,变相将公办学校民办化;有些地区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概念理解为学校目标趋同,造成公办教育投入下降、名校资源流入民校、优质公办教育资源日益稀缺的后果;有些地区民办学校凭借跨地段招生等政策优势,挤压公办学校发展。

这些情况之所以产生,根源基本都是将“教育公平”理解为只保证“学生有学上”而不必保证“学生都有适合的学校上”,将社会的教育需求简单理解为读书认字而不是更高阶段的人才培养。所以,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更需要完善对“教育公平”概念的理解。谈“教育公平”应该在“公平”之外,更强调“质量”这个方面。单单只是提供教育机会,而没有教育质量,同样谈不上教育公平。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