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话题 > 正文
科研的功能与异化
——中国大学生态纵横谈之四 □郭 丹
www.fjnet.cn?2011-04-20 00:00? 郭丹?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一所大学,如果不做科研,是不成其为大学的。探索科学奥秘,获取科研成果,并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是大学科研的主要目的。科研还是大学教学的一翼。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科研,在教学中将基础知识、研究方法、科研前沿信息等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现行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测评标准,其量化指标首先是科研成就。所以,大学科研的功能是巨大的,目的是明确的。

  而如今,大学里科研的目的和功能被大大异化了。

  异化的表现之一,是大学只要项目,不看结果。

  不知从何时开始,争取到高级别的项目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志。这本来没有错,但因为在申报各类学位点、重点学科和林林总总的“工程”项目时,测评的标准只看有多少个国家级的项目,多少个省部级的项目。这样的导向,使得学校和教师一心只想争项目。就是争项目,也只注重一些“短平快”的课题。至于这些项目完成与否、结果如何,则没人去关注,因为各类申报表上并不需要体现这些内容。这实在是与设定项目的初衷背道而驰。其实在过去,并没有科研项目这一说。就文科而言,像钱钟书、游国恩等著名教授,恐怕就没有拿过什么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可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著名学者,并不影响他们所在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北大中文系建成为一流的学科。

  异化表现之二,是科研只为评职称。

  “职称科研”成为许多大学里的普遍现象。评职称时只问论文数量,不问质量;只看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不看论文的内容。论文的数量和所发刊物的级别并不绝对地体现论文质量。结果是凑数的论文多,重复的成果多,平庸的产品多,甚至抄袭剽窃也不鲜见。教授评上,职称到顶,科研也就此结束。“献身科学”之说,恍如隔世之谈。

  异化之三,是科研只为要申报各种“点”和各类“工程”。

  申报职称,还有每年的科研考核,需要科研不断出新,年年有新成果。而要快速出产品,不能等待,不允许失败。这完全违反了科学研究的规律。科学研究的成功,往往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结果。现行的考核测评标准,不允许你“十年磨一剑”,而是逼着你“一年磨十剑”。或者“一剑”裁为几截,每年发一截。这样的成果,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说大学教师学风浮躁,学术泡沫多,实在是被现行的测评标准逼出来的。更糟糕的是,一些很有活力的年轻教师,可能因为这样的测评标准磨去了创新的灵气。这也是“钱学森之问”的症结之一。而且,因为要尽可能多地刊发论文,各种学报都限定每篇论文只能几千字。学报也被异化,搞得像一本杂志。在测评标准方面,推崇量化标准。无论文科理科,一律按照量化的标准,其实就是理科的标准衡量,这也是不科学的。

  异化之四,是科研冲击了教学。

  种种的科研要求,使许多大学患上了“科研崇拜症”,重科研轻教学之风普遍存在。科研为自己,教学为他人。这里面的利益落差,必然使得教学被冷落。一些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教学应付了事,甚至叫研究生去代自己上课。有的大学在制定具体政策时,也明显地向科研倾斜而忽视教学。

  明了以上所举,就知道科研偏离本质初衷,与现行的许多测评标准有密切关系。测评标准是导向。改变上述现象,首先应调整我们的测评标准,使之符合科学研究的内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同时,要重视教学的基本职责和育人的根本任务,不让科研冲击教学。有的重点大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据说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一流教学、一流本科”是该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北京大学校长表示,“当北大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时,也就是北大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之日”。摆正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位置,摆脱“科研崇拜症”的影响,才能使大学科研走上健康的轨道。

附件标题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