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别让心理辅导总成迟来的爱
www.fjnet.cn?2011-05-26 09:31? 张剑?来源:东南空间    我来说两句

下个月就要毕业了,一大四男生却被人发现死在宿舍里。据死者同学反映,死者平时和别人交流较少,独来独往,不太爱说话。爱好画画,喜欢看漫画书。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学习很努力,经常看书至深夜。(《海峡导报》5月25日报道)

在这个充满着离愁别绪的毕业季,同学之间还没来得及告别,他就先一步和大家永别了。这样的“打击”,无论对谁来讲,都是“致命”的。

然而,逝者于斯。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大学校园,为何总有那么些同学在为自杀“前赴后继”?被强调了千百次的心理辅导又为何总是在事发后才“缓缓”介入?又是谁,打开了大学生自杀序幕的潘多拉魔盒?

报道中有一个细节令人难以释怀:据死者同学反映,死者平时和别人交流较少,独来独往,不太爱说话,学习很努力,经常看书至深夜,但学习成绩不理想,“挂科”太多。这样的细枝末节或许只是死者平时生活的点滴,可从这样的点滴中,我们又似乎能发现死者选择自杀的必然。一方面,长期生活在自闭的环境中,缺乏与外部世界的有效交流,走不出自我,也走不进别人的世界;另一方面,虽百般努力,效果却依旧那么惨淡,在学习中丧失了自信。毕业之际,又必须走向社会,因此,在自我与社会压力的博弈中,选择一条不归路,也就不足为奇。

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宗。2009年,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如果说个案不足以佐证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那么持续的自杀事件或多或少都暴露了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出现的问题。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中曾指出:“一个理性文明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同理,任何一所高校也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去完善相关管理来保障每一位学子的生命安全。比如必要的心理辅导、适时的交流互动等。遗憾的是,我们的高校要么在心理介入方面一片空白,要么总是将心理辅导置于悲剧发生后无谓的补救中。

单从此事件来看,如果这位学生的老师平时给他多一些关爱,如果我们的高校心理介入多一点主动,如果我们的同学之间多一些互助,或许,这位同学就能走出自我,悲剧也就可以避免了。在全国第十二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北京市正在尝试建立“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医校合作模式”,但愿这样的初探能给全国高校一些启示,让各高校把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中。未雨绸缪,悲剧方可避免,否则,这样的悲剧还会上演。

原文地址:http://sns.fjnet.cn/space.php?uid=735699&do=blog&id=25717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