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不炒高考“状元”别是一厢情愿
www.fjnet.cn?2011-06-28 08:08? 胡艺?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今年高考之后,各地陆续开始查分,北京等地的高考“状元”信息迅速在社会上传播。教育部发言人续梅6月23日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6月24日《新京报》)

山东省副省长黄胜首次向山东各媒体负责人,“掏心窝”地讲述了全省推进素质教育的初衷,建议媒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6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虽然续梅说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但是高考“状元”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高考查分刚刚开始,北京等地高考“状元”信息就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看来,如果没有配套措施跟进,所谓“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不过是“言禁”而已。

不仅教育部发言人续梅希望大家不炒作高考“状元”,山东省副省长黄胜建议媒体不炒作高考“状元”,广东省教育厅长去年还炮轰过重奖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太功利,狠批一些区县拿录取率说事。但是不久却传出了广东东莞虎门外语学校考上清华的学生黄绮琪获得60.5万元奖励的消息,看来,教育厅长的炮轰也没起到什么作用。

事实上,禁止成绩排名,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年年都在说,有的地方还出台了不炒作高考“状元”的规定,但是呼吁归呼吁,规定归规定,高考成绩照炒不误。尽管好多地方不具备像东莞那样一掷千金重奖状元的财力,但是,相关部门对状元也是呵护备至。政府、学校、媒体、商家都会给予状元明星般的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甚至星座都会成为新闻。不少高考成绩不错的学校都忙着向社会“报喜”,还有的地方不惜花钱在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

究其原因,我看除了呼吁、要求没有强制约束力以外,主要原因在于,科举考试延续下来的状元情结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下,地方政府需要教育政绩,学校需要成绩筹码。应试教育自然有其存在的土壤。

其实,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教师的优劣,本应以公民素质提高为标准,而不能单纯以高考成绩与录取率论英雄。应试教育,已经危害到了所有学生及其家长,危害到了教育本身,至于那些被热炒的“状元”们,表面上十分风光,但他们同样也是受害者。“自从得了高考第一后,高考“状元”刘超然自己都不知道是第几次被这样问了。”某地高考“状元”的苦衷或许就是一个现实缩影。别说教育部发言人希望不炒作高考“状元”收效甚微,就是硬性规定禁止炒作高考成绩,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有雷无雨”,破除不了公众心目中的高考“状元”情结。

虽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未被打败的大背景下,这些口号被冰冷的现实异化,升学率仍然在左右教育者的思维。高考前夕,有的学校还组织教师前往庙堂烧香祈祷学生考出好成绩。可谓“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从这个角度讲,有的地方动用纳税人的钱重奖高考“状元”,为应试教育招魂,并不难理解。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即便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与学校不大摇大摆地炒状元,公众心目中的状元情结也未必消除。因为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何况,高考成绩,还是政府对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不炒作高考成绩,如何评价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与教师的工作绩效?

因此,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在依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当下,教育部要求不炒作高考“状元”仍然是一厢情愿。要真正做到不炒状元,就应通盘考虑破解应试教育难题。先从升学选拔体制与教育评价手段改革开刀。同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与高招体制,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否则,炒作高考“状元”仍然阴魂不散。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