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对捐献者更应深怀感恩之心
www.fjnet.cn?2011-08-01 08:27? 舒啸?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这两天,因一位云南昆明的捐髓者中途放弃捐献,一场本该充满大爱的行善之旅戛然而止,由此在网上网下掀起了一场对捐献者道德拷问的争论。患者生死难料,捐献者是否该受到谴责,到底是什么让这次善举半途而废,怎么才能让脆弱的捐献者多一份安定和从容?(据7月29日 新华日报)

对于这场没有修成“正果”的爱心之旅,不论是当事方,还是广大围观者,先不要急于抱怨谁、指责谁,更不宜动辄对谁进行道德拷问。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一方面说明救人之事,功德无量;更一方面也表明这种大德大爱之事并不是可以轻松完成的。如今这次善举只走到半程,没有修成“正果”,自然有其原因所在。

从报道可以看出,造成这场爱心之旅中断的直接原因是两个:首先是因为医院在这位昆明捐献者李某身上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时,细胞分离机突然发生故障。尚是年轻女性的李某因某种恐惧心理而不想再继续。其次是徐州患者李爱华透露的一个细节:在李某对是否继续让医院采集造血干细胞举棋不定时,有记者十分着急地李某说,“你不捐的话,会死人的!”又说,“你要不捐,我就让这件事见报。”

很显然,这接连发生的两件事对李某造成了严重打击和精神伤害。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做好事也不例外。这种救人性命的大好事,更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做得到的。时间和精力的耗费,肉体和精神的痛苦,都需要捐献者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何况李某只是一个年轻女性。

“她本身不坚定,加上机器故障、家人反对,她很难决定。我看见她大哭,也感到难过。”患者李爱华说,李某能成为捐献志愿者,能躺下来进行采集,本身就体现了博爱奉献的精神。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捐献者李某走到这一步殊为不易,她肯定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采集过程中还要出现故障,这使她的精神状态已接近崩溃。

有人竟然对李某中断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行为强烈谴责,称患者进入了做移植的关键时刻,捐献者这时反悔,简直是置人于死地而不顾。

愚以为,这种说法完完全全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这让人想起一个关于乞丐的故事:一位好心男子常施舍钱给他家附近的一个乞丐。有一天,乞丐对他说:“先生,两年前,你每次都给我十块钱,去年减为五块,到了今年,只有一块了,是什么缘故呢?”那男子回答:“两年前我还是单身,去年我结婚了,今年添了一个孩子。为了家用,我只好节省开支。”乞丐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怎么可以拿我的钱去养活你的家人呢?”

无疑,在这名乞丐眼里,给他施舍成了理所当然的应尽义务,少了还不行。这是什么逻辑?明显不能让人接受嘛。

这捐献的事,道理也一样。捐献需要爱心和热情,也需要勇气和担当,但绝不是一种应尽的义务。目前全国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少之又少,李某已是志愿捐献的先锋,并且事实上已经捐献了11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流淌在患者体内。如果机器不出故障,如果某记者不从中坏事,那么这将是一次完美无瑕的英雄义举。虽然这次爱心之旅不幸中断,对捐献者还是应深怀感恩之心,千万不能让抱怨和指责寒了捐献者的心。

有学者认为,在公众医学认知和心理信任度日趋成熟后,可以考虑用法律来规范捐献行为,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解决目前捐献行为经常出现的情与理的冲突。同时建立对捐献者的长期回访制、物质精神回报制,以有效减少捐献者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普通人成为捐献志愿者,让这种捐献行为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