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从2007年起,我国每年举办一届城市无车日活动,旨在鼓励人们更新理念,更多地采用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等出行方式。
今年的无车日与过去不同的一点是,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大关,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面对这一消息,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忧的是私家车快速增长带来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加剧、尾气污染环境等诸多社会问题。
单说堵车问题就日益凸显,堵车现象已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迅速蔓延。千万不要小看堵车现象。汽车拥堵损害了城市的“机体”。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算过一笔账:北京一年堵车大概造成60亿元损失,平均一个北京人一年损失400元。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地在谋划“十二五”规划时,均把“不堵车”列为具体目标。怎样解决城市拥堵?目前惯常使用的对策是修路,但效果有限。有的地方花了大钱修新路、拓老路,顺畅没有多久,车子又走不动了。经济学理论有个“当斯定律”,说的是如果政府不对城市交通进行有效的管控,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交通供给总是赶不上交通需求。
能源压力和环境污染也很值得关注。国家能源委员会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炼油能力,被新增汽车全部“吃”光。每年因汽车增长而增加的石油消费达到3000万吨,给燃油供应带来巨大压力。另外,汽车尾气成为许多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环保部的调查显示,去年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城市,五分之一空气质量不达标。
为了响应无车日活动,9月16日,陈光标砸掉一辆6.0升排气量的“大奔”,并且向其公司员工发放200多辆自行车,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引起公众热议。笔者以为,无车日活动不应该是一场“秀”。通过无车日活动进行反思,不是主张禁止汽车,而是倡导换一个更节约更低碳的方式来生存和发展,让汽车与人、城市及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
今年无车日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交通·城市未来。这一主题旨在鼓励人们更多地关注和选择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绿色出行方式,并传递政府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绿色城市交通的决心。绿色交通是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系统的统称,是适应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未来发展的一大制约是交通。绿色出行知易行难,无车日一日可以做得到,怎样才能保证做到长期绿色出行,则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前,不少城市对汽车社会的到来,在规划方面准备严重不足。应当从城市未来发展着眼,先行一步,从长计议,尽早规划,优先考虑建设绿色交通系统。比如广东省修建了一条总长达2372公里的绿道,由自行车道、徒步道、绿化景观带、驿站、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等配套设施和服务组成,给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很大方便。我省发展绿色交通也在行动。365体育手机版:开辟岛内岛外BRT专线,并在谋划上马轻轨;福州在开工建设地铁的同时,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开展自行车租赁业务……这些出行方式的变化,让我们对城市交通的未来充满期待。(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