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人伤感的是,国外品牌在中国建立“血汗工厂”并非由中国劳动部门与工会曝光,多由离职员工揭露与外国劳工组织、媒体曝光。我感觉离职员工揭露血汗工厂既是一堂维权课,也是一堂讽刺课。加强劳动保护、不超时加班、尊重员工权利,法律法规早有规定,企业违规就应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时至今日,全球知名品牌仍无视社会责任与员工权利,在中国发展“血汗工厂”网络,这是员工的不幸,也是职能部门与法律的悲哀。
虽说血汗工厂的产生与劳动者维权意识不够有关。但是,就业形势严峻,员工与企业之间权利地位普遍不对称。劳动者为了保住饭碗,明知用人单位侵权,也不敢吭声。因为他们在强势的老板面前根本没有话语权,他们显得很无奈。但是法律不能无奈,劳动部门不该无奈。平心而论,劳动部门也提醒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比如,每逢节假日,劳动部门就公布节假日加班工资计算公司,提醒调休不能替代加班工资云云。但是这种提醒往往只是说说而已,较少动真格为劳动者撑腰,并没有对血汗工厂形成威慑。更重要的是,在“有奶便是娘”的招商语境下,不少地方过分关注经济指标、政绩要素,而忽略了资方的“血汗”本性。导致某些血汗工厂在中国某些地方找到了生存的乐土,甚至得到了超国民待遇的庇护。
因此,不仅陷入“血汗门”的知名企业要反思,更多侵犯员工权益的企业要反思,员工自身要增强维权意识,不能任由血汗工厂欺负。相关职能部门更应有所反思与行动。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对血汗工厂严格问责,加大企业违法成本。让他们出于违法成本考虑,不敢把利润建立在“血汗”的基础上,同时要提高企业工会的地位,保证工会的独立性,让员工有底气与平台向血汗工厂说“不”。更关键的是,地方政府不能犯“有奶便是娘”的亲资病,连美国新闻刊物都指责血汗工厂虚伪,我们没有理由躺在招商政绩沙发上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