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节日扎堆献爱心也是暴力慈善

www.fjnet.cn?2012-01-20 12:48? 张遇哲?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2011年12月至今的48天里,南京福利院的孤儿先后接待或参与了165批次、数千人次参加的社会捐赠或互动。据福利院负责人称,到年底,各类关心孤儿的社会人员扎堆涌向儿童福利院,过多的造访令部分孤儿不适,孩子们此前还疑因此大面积感染了水痘。(1月19日《扬子晚报》)

正所谓过犹不及,尽管非常欢迎社会各界关爱儿童,也诚意接纳爱心捐赠,但48天接待数千人爱心造访,还是令南京福利院遭遇“爱的烦恼”。大批人员涌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加大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更让院方担心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事实上,有的孤儿已经产生厌倦情绪。

无独有偶,近年来节假日“扎堆”献爱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去年五一,佛山福利院等地老人们一天要接待四五拨志愿者,反反复复地聊天,反反复复地被推出去晒太阳,令老人们不堪其扰,有的养老院干脆采取了节日期间闭门谢客的方式。当扎堆的爱心成了一种幸福的负担,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事实上,节日扎堆献爱心也是一种暴力慈善。首先,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有考虑到捐赠对象的想法和需求,往往在对方想要安静的时候贸然造访,把并不需要的东西强加于对方,以致造成反感和抵触情绪。其次,一些爱心捐赠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或是为了完成寒暑假社会实践任务,或是为自己的企业打免费广告,使得受赠人丝毫感受不到真挚的关心,更像是一种道具任人摆布。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无论是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其地位都应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付出了,就理所当然地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从而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苛求对方全盘接受,俯首帖耳。别忘了,受捐者亦有自己的尊严,对于自己不需要和造成困扰的献爱心活动,也有说不的权利。

节日扎堆献爱心异化为暴力慈善,也折射出时下的一些公益慈善行为过于主观和盲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尊严标准和心理承受能力。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韩俊魁所言,“在一般的慈善过程中,我们过于凸显捐赠者的地位,受赠人的表达和声音却被忽略掉了,这是做慈善的人应该值得反省的地方。”也许,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一碗热腾腾的红豆沙,而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也许,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并未令孤儿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而是触及本就敏感的神经,造成对周围事物的仇视心理。

献爱心是一种善举,但好心却未必办成好事。全民慈善在我国刚刚起步,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南京福利院的“爱心烦恼”,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一方面,与其节假日扎堆献爱心不如平日里的恒温式关怀,毕竟,节日走马灯式扎堆献爱心,比不上平时的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更能沁人心脾;同时,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而应根据对方的实际需求,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做到供需对接,有的放矢。须知,献爱心是要真切让人感到“被爱”,而不是“被迫接受爱”。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