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不应去英雄化
www.fjnet.cn?2013-10-11 07:54? 张书恒?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英勇奋斗、自强不息光辉历史的永恒记忆和象征,是支撑人们对崇高与伟大、真善美不懈追求的力量源泉。一如捷克作家伏契克在其《论英雄与英雄主义》一文中所言:“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然而,当前在一些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去英雄化。 一些编创人员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和目的,在实际拍摄时或故意回避对英雄人物英雄壮举的正面描绘,只对他们进行平民化的表现,甚至展现英雄人物懦弱的一面,目的很明白,就是要消解掉英雄人物身上所谓的“耀眼的光环”;或者干脆将英雄另类化、异类化,这些“英雄”食尽人间烟火,行为怪异,举止乖张,言语粗俗,读者从他们身上感受不到半点的崇高与庄严,而且,他们成为英雄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种种的机缘巧合使他们“一不小心”变成了“英雄”。 这种去英雄化的倾向在当下还很有市场,甚至受到了某种追捧和欢迎。让英雄从“高大全”回归为普通人,这对引领文艺创作摆脱特定历史时期英雄模式的影响,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不无裨益。但是,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除了他为国家和民族所作的突出贡献外,还有他不同于常人的优秀品质,将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否定掉是不现实的。 如果去英雄化对英雄人物的解构最终演变为对英雄及其存在意义的全盘否定,就会剥夺大众对英雄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与道德水平就会出现滑坡乃至逆转,大众就会失去向上奋斗的理想甚至方向。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史诗,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价值体系和标准,都需要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塑造来弘扬和提振自己的民族精神。即使是像美国这样崇尚个性自由的国度,同样拍出了诸如《第一滴血》《终结者》《极限特工》《壮志凌云》等那样的宣扬美国式英雄的大片。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光耀千秋的英雄豪杰,他们已经成为“民族的脊梁”而铭记史册。去英雄化或许一时能推高票房收入和收视率,也能为广大观众带来开心的一笑,但它只能是影视剧创作诸多风格中的一条支流,它懈怠大众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麻药作用却是持久的。因而,承认英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用满怀崇敬之心去表现英雄、展现英雄的时代风采,充分肯定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应当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时刻牢记并身体力行的一个重要课题。 (原文刊于10月10日《解放军报》,有删节。原题为《去英雄化:从崇高到卑微》)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13]《推拿》:走进盲人的情感世界
- [ 07-31]福建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首次剧本大纲征集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 [ 07-15]希望春晚成为文艺改革突破点
- [ 07-10]37部作品入选365bet官网: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
- [ 04-15]福建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作品征集将落幕
- [ 02-09]省政府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文艺创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