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别让“冲击诺奖”变成科研包袱

www.fjnet.cn?2013-11-01 09:05? 易艳刚?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翻看诺贝尔奖的历史,几乎没有谁一开始就怀着功利心态在做研究。

日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正式发布。据《人民日报》报道,这项启动于2012年9月的“万人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一万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其中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这一消息经某些网站“标题党”转载后,引发巨大争议。

事实上,检索“万人计划”去年启动时的新闻可知,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概述中,并没有“诺贝尔奖”的字眼。“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潜力”的表述,传达的主要是民众对高科技人才的一种期望。尽管如此,这则被误传的新闻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再次证明不少中国民众,确实带有几分“诺贝尔奖情结”。

平心而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科研工作者,怀有几分“诺贝尔奖情结”,都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这种心理,跟运动员渴望夺得奥运会金牌、电影工作者希望捧回奥斯卡小金人一样,都是很正常的。毕竟,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涉及实力比拼与成果考核。就科学研究来说,能荣膺诺贝尔奖,确实是科研实力雄厚的证明。

近些年,国家在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对科研工作给予了诸多支持。实施“万人计划”,与以往的“863计划”“973计划”一样,都是有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的有力举措。中国要成为科研强国,扶持力度仍需不断加码。这些专项扶持计划,能给高层次科研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进而让他们能潜心科研。

但需要强调的是,民众可以尽情表达对诺贝尔奖的期许,科技工作者也可以心怀诺奖梦,相关职能部门对诺贝尔奖却应有理性认识。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不能让诺贝尔奖变成束缚科研的枷锁。如果职能部门将经费扶持变成“军令状”,让科研工作者时时背负着冲击诺贝尔奖的沉重包袱,最终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

翻看诺贝尔奖的历史,几乎没有谁一开始就怀着功利心态在做研究。相反,只要在科研的每个环节都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将创新意识转化为能造福世人的科研成果,获得认可甚至获评诺贝尔奖,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揆诸现实,目前中国科研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功利、浮躁的心态恰恰是科研工作者最需克服的。

当然,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在重点扶持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同时,还需要以提升民众科学素质的方式强健底盘。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如何,并不只与几个科学家的水平高低有关,还必须有良好的科学氛围。如果没有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土壤,没有系统性的科教投入,在少数科研工作者身上砸再多的钱,也不能保证他们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