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监管创新业务应慎搞“突然袭击”

2014-03-18 08:42? 华化成?来源:21世纪经济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日前,央行突然发文,叫停了包括二维码支付及虚拟信用卡在内的多项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模式。央行称,上述举措是基于确保用户资金安全性的考虑。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周金黄表示:“与传统业务相比,包括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在内的创新业务,涉及不少新技术、新流程和新的识别技术,一些方面目前的既有规则并未涵盖,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央行需要对此有进一步研究。”(3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尽管央行反复强调,临时叫停虚拟信用卡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是为广大用户的财产安全着想。但从相关消息引发的舆论反响来看,央行的“一片苦心”似乎并未被众多互联网用户“领情”。相反,质疑央行维护关联机构既得利益、扼杀金融创新的观点,却在舆论和众多网络平台赢得不少共鸣。如此局面,相信是上述监管措施制定者始料未及的。

撇开情绪化的争吵以及目前缺乏证据支持的各类“诛心之论”,从技术角度分析,央行对于虚拟信用卡及二维码支付所存在风险隐患的担忧,其实不无道理。在对上述风险出台系统性评估及管控方案前,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以解燃眉之急,倒也是无可厚非。然而,监管当局应该注意到,真正触动舆论反弹的,其实并非是上述监管措施的具体内容,而是央行发布这一措施所采取的“突击下发文件”这种几乎毫无预警的“突然袭击”方式。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多来的货币政策及外汇市场的监管实践中,央行倒是颇多运用了“突然袭击”的手法,以确保政策的保密性及实施效力,同时打击部分市场炒家利用政策预期进行短期投机的行为。而从市场反馈情况分析,此类做法倒确实震慑了不少投机客。

可是,将这种针对货币政策及外汇市场的监管手法,移植到对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业务的监管上,却实在有“南橘北枳”之风险。以监管措施猝然叫停,创新业务相关企业蒙受的经济损失,不一定比那些押错赌注的投机客更大,但对这些创新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产生的寒蝉效应,却远远大于央行对短期市场投机行为的吓阻。

毕竟,较之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短期市场投机行为,真正的创新业务开发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精力及资源投入,而这些前期投入能否收回成本,本身也存在巨大风险。投机者进行炒作所需要的只是稍纵即逝的内幕消息,而创新业务需要的则是一个稳定持续的监管环境和政策预期。

因此,“监管突袭”最大的负面效应,不在于令相关企业暂时失去了创新业务可能带来的商业利益,而在于令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未来在进行跨业金融创新时,对于监管的容忍度和操作频率有着更为悲观的预期,进而令这种创新的信心蒙上阴影。进而令本来就要花费较大前期成本的实质创新变得更加乏人问津,却会助长部分毫无技术含量的“伪创新”大行其道。而这样的情形也绝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在诸多新兴行业及通讯、能源等传统上较少对外开放的行业,类似的监管突袭做法及其负面效果,也是屡见不鲜。

对监管当局而言,在“突袭”之外,其实完全可以选择进行风险提示或内部沟通等方式,对于创新业务的风险进行临时性管控,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完全可以用事后追溯重罚的方式,对于具有极大风险性的不当创新行为进行惩罚,以此在表明监管审慎态度的同时,维护各类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宝贵热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