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关注 > 正文

国企就业公平不能止于招聘公开

2014-05-22 16:25:31?张贵峰?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达到727万人,创历 史新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文要求促进公平就业,其中规定: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官员表示,人社部正制定具体措施,拟进一步明确国企招聘应届毕业生信息发布的范围、公布渠道以及招聘工作的流程等内容,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公开招聘无疑是维护就业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国企招聘缺乏充分的公开透明度和相应的公正性,甚至催生大量岗位世袭化、裙带化现象,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国企、央企招聘“很不透明”,89.8%受访者认为这种不透明会“令国企、央企裙带关系泛滥”。

这种背景下,相关部门出台规定,要求国企实行公开招聘,当然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其促进国企就业公平的价值,也应予肯定。可若因此便认为,凭此举就足以确保国企就业公平,根本地解决国企就业不公现象,又未免显得过于乐观。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作为市场主体的国企,何以会对公开招聘这种原本有利于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法则不“感冒”?答案很简单。目前我国的许多国企,尤其是那些具有高度垄断特征的国企,事实上还不是真正的、完全遵循市场法则的市场化经营主体。

凭借特殊的垄断地位,一些国企不仅很赚钱,而且赚得非常轻松。这种赚钱能力,实际上与国企自身的经营能力水平以及员工的工作才干并没有太大关系。这样一来,国企显然不会有太大的动力去追求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开招聘。

从国企自身内部治理的角度来看,囿于出资人缺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原因,目前我国许多国企,事实上也并不是真正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市场规律运行的正常市场主体。这又会导致国企往往不需要对其真正主人即全民负责,而沦为内部人所控制的自我牟利工具。在这种治理结构下,作为一种巩固和扩大内部既得利益手段的裙带关系泛滥,不足为怪,也在所难免。

这也就是说,国企招聘之所以不透明,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招聘问题,而是更深层的国企本身市场化问题。也就是说,国企的市场化改革仍不到位——不仅外在的去垄断化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内在的市场化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同样也不到位。因此,要想真正确保国企就业公平,关键不在公开招聘,而在于国企自身要充分实现市场化,成为正常的市场主体。前者只是治标,后者才能治本。(福建日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