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医二代”放弃学医的情况已不是少数。根据医务专业网站“丁香园”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甚至部分医生自己已萌生退意。记者走访北大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几所医学类院校后发现,目前的医科学生中,父母也是医生的已凤毛麟角。(7月21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医二代”不肯从医,这一现象被习惯性拿来论证医生境遇及医患关系。道理也能理解:老爸老妈干得不爽,子女对“祖业”自然会有更深的体认。但,“医二代”少了,能把一切肇因归咎于医生职业多么不堪?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数以亿计离乡背井的农民工,岂非是组团去证明中国农民在农村活不下去? “医二代”少了,这事儿恐怕还要一分为二地看。 一方面,“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历史而言,中国自古就有杏林春暖、桔井飘香的传说,以此歌咏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斗转星移,今日的中国医疗界,确实遍传着“为医一日、血溅七尺”的悲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78.01%的医生不愿意子女学医、从医。从打医、侮医到杀医,甚至在医疗机构,医生最基本的执业安全都陷入困境——于此背景下观之,医学专业的承续确实堪忧。 当然,印证这个逻辑的事实链条非常丰满:近年来,医学专业遇冷,多个省份临床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一路下滑,教育部于今年3月下旬公布的研究生考试复试国家分数线显示,医学类分数线连续3年保持每年5分降幅。此外,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首都医科大学于今年3月12日正式启动了一项课题研究,摸清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现状以及过去10年中的变化。在前期资料收集中,有两组数据给该课题主要负责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高考状元选择学医的少,二是医生多不愿子女学医。 但另一方面,我们还须看到以下现实:医学专业遇冷,与其说是遭遇寒冬,不如说是理性归位。前些年,医学、法律、经济、新闻等专业遍地开花,但市场需求总是有限的,一旦供过于求,反映到价值规律上来,必然会遏止报考者的热情,从而倒逼高校在分数线上“放低身段”。何况,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9万,比去年增长27万,这是连续5年下降后的首次小幅回升。考生越来越少,专业越来越多,“医二代”择医的概率变小,自然符合数理逻辑。 我们承认紧张的医患关系会让“医二代”变得更为凤毛麟角,不过,实在也没必要过分放大这种焦虑。 这里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一者,“干一行怨一行”是人之本能。客观而言,医生是苦是累,甚至有风险,那么,警察呢、城管呢?只要职业的性价比摆在那里,矫情的怨尤,改变不了公众对职业的选择。二者,“龙生龙凤生凤”的代际传承本身不符合职业进化论。也许中医等医学分支讲究祖传,但更多医学专业不是心传口授,没必要逼着子孙继承衣钵。再说,从尊重个人权益与自由来看,“医二代”不愿从医,遵循内心的选择,难得不是值得理解并尊重的事吗? 有抵死不愿从医的“医二代”,自然也有绝食抗议、非要选择医学专业的“医二代”。走马观花的社会新闻里,这些都是真切的尘世百态。诚然,医患关系亟待求解、医护待遇也有待提升,但实在没必要绑架这些公共议题,以此逼着“医二代”去子承父业。 |
相关阅读:
- [ 07-22]何必强求“医二代”
- [ 07-21]“医二代”少不等于从医没了职业光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