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开二孩”要避免误判重演
2015-05-08 09:25:02?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日前作出澄清,有关“5月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传言不属实。宋树立表示,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但“单独二孩”不是句号,政策要往下走,要加强政策的实施评估,加强人口形势的研判,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社会上传出“5月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说法,大约是因为前段时间,有关部门专家提出“二孩政策不仅应全面放开,且已相当紧迫”,专家的这番言论,被认为是在为即将出台的新政策吹风。虽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及时表态,确认社会上“全面放开二孩”为不实传言,但是,从专家言论被善意误读为新政策的“铺垫”,到“全面放开二孩”传言让很多人信以为真,说明“全面放开二孩”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期待,应当引起职能部门和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推行以独生子女为核心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与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科教兴国和对外开放一起,并列为我国五大基本国策。30多年来,各地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十分严格,很多地方政府将其列为政绩考核“一票否决”的内容,由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政策实施效果也十分明显,“一个孩子、两个父母、四个祖父母”的“四二一”家庭模式不断增加,社会生育率持续走低,家庭养老负担重、失独家庭老无所依、劳动人口短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等社会问题逐渐凸显。近年来,给生育政策松绑的呼声日益高涨,从一些地方陆续放开“双独二孩”,部分省份农村地区实行“一孩半”政策(第一个孩子为女孩,可生育第二个孩子),到2013年底全国范围内放开“单独二孩”,政策虽然有小步微调,仍未能使上述问题有明显缓解。这种背景下,社会上要求生育政策进一步松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呼声不绝于耳。 赞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人列出了许多理由,认为现在未到“全面放开”成熟时机的人,也有支持己方观点的诸多依据。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该如何调整完善,应该纳入公共政策讨论和重大事项决策的法定程序,通过对现有政策实施的全面评估和对人口形势的科学研判,最终作出理性、正确的决策。具体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应于何时实施,不但要看到赞成方列出的那些理由,还要重视反对方提出的诸多依据,特别要对后者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避免此前放开“单独二孩”政策时的误判。舆论呼吁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已有多年,但职能部门和决策层担心,放开后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生育高峰,甚至造成局面失控,由是“单独二孩”迟迟未能松绑。2013年底“单独二孩”终于放开,政策实施一年多来,申请生育二孩的单独家庭远低于预估的数字,官方担心的“生育高峰”并未出现。通过比照国际经验和考察二十年来中国人口变化状况,权威专家认为,“单独二孩”政策至少应该提前十年实施,2013年底才放开“单独二孩”,实际上已经错过了政策的最佳机遇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职能部门和决策层对人口变化状况缺乏足够的敏感,对“单独二孩”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估计得过于严重。 “单独二孩”不是句号,政策往下走的结果必然是“全面放开二孩”,后者究竟应于何时正式启动,需要职能部门、决策层和社会公众依法参与、共同研判,真正实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每一项公共政策都有自己的最佳机遇期,政策实施不能早于最佳机遇期,那样会操之过急做成“夹生饭”,也不能犹豫不决错过最佳机遇期,使姗姗来迟的新政策成为被动的“亡羊补牢”,令政策效用大打折扣。大量既往事例表明,我国公共政策实施早于最佳机遇期的较少,更多的是由于行政惯性和决策惰性,导致政策实施痛失最佳机遇期。“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一定要引以为戒,力争不失时机顺势推出,成为推动我国人口良性均衡发展的点睛之笔。 |
相关阅读:
- [ 05-08]二孩政策的传言为什么总不停歇
- [ 03-30]“单独二孩”全国落地不能拖
- [ 03-25]生二孩减大孩入学积分,是何逻辑
- [ 01-30]用联互网思维化解“生二孩”之难
- [ 01-28]“单独二孩”:何以不敢生、不想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