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借贷本是救“急”不救“穷”、救“难”不救“奢”,“校园贷”并非是祸,缺少安全的弦、理财的意识,就容易深陷其中】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网络借贷早已不是新鲜事,这几年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火爆。近日,河南一名大学生通过10多家互联网借贷平台,利用同学的私人信息借款数十万元,因无力偿还而跳楼自杀。一段时间以来,“校园贷”引发的借贷隐患甚至债务悲剧,不时见诸媒体,提醒我们必须绷紧风险教育这根弦。 应该说,“校园贷”有其积极意义。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对很多并无资金积累和外力支持的年轻人来说,用借贷搭个创业的梯子,不失为一种选择。同样,借贷助学并用自己的努力偿还债务,以便顺利完成大学教育,也能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曾有人统计,学生贷款主要用于消费、创业、助学,分别占40%、40%、20%,并随时间点不同而有所波动。“校园贷”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的确为尚未具备收入自足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 然而,高利息也意味着高风险,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正如我们不能将大学生借贷视为一种拜金和过度消费的陋习,同样,我们也不能认为每一笔“校园贷”都使用恰当。这几年,大学生借贷的群体越来越庞大,除了还不上款而轻生的极端个案外,诸如女生还不起贷款成了贷款公司业务员、贷款3万滚成70多万被逼躲在家里、借贷消费后从“月光族”变成了“吃土族”(网络用语,意指花销超预算,穷得只能吃土了)等等,都让贷出来的“土豪”显得有些灰头土脸。只看到借贷消费时的艳羡而忽视潇洒之后的付清压力,只有创业的冲动和激情却缺少相应的能力与学习,不免给自己甚至家人挖了个大“坑”。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面对“校园贷”,能不能提高财商、有没有风险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看到别人购物,自己“囊中羞涩”,要不要贷款攀比一下?赌博、彩票充满了诱惑,能否借平台的钱来赌自己的幸运?创业勇气可嘉,但是不是需要更深谋远虑的考量?这样看似“左右为难”的选择,其实一方面在考验着大学生们的自制能力和适度意识,另一方面在风险之下潜藏着陷阱。说白了,大学生借贷本是救“急”不救“穷”、救“难”不救“奢”,缺少安全的弦、理财的意识,就容易深陷其中。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网络借贷平台的安全缺陷和风险漏洞,在很大程度上给“校园贷”乱象添了一把“柴火”。正因为贷款门槛低、条件限制少、办理快捷,才具有校园吸引力;相反,也让不少人混淆了刚性需求和膨胀需求的区别。如果借贷平台放纵甚至迎合虚假消费能力,那么无异于把自己推向风险的暴风口。网络借贷平台和主管部门只有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和诚信品质,才能利用好市场优势。可以说,“互联网 ”的创新发展,应该建立在对用户供需相对匹配的支持上,一味地打法律的擦边球、钻监管制度的空子,定会得不偿失。 年轻意味着激情,但任性的青春也要警惕风险。保护大学生,教育大学生,校方与父母更是责无旁贷。有人说,大学生往往都具备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该自主负责地处置财务纠纷。然而,他们经济不独立、财务不自由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和家长理应在思想引导、财商培养、风险教育上下功夫。理性消费不能在大学教育中缺席,求欲不求知更不能成为主流。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冲突,家庭和学校教育跟上了,才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