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一些地方对地名文化的理解不够正确,贪大、媚洋、求怪,民政部将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洋地名等不规范问题。 近些年,不少地方热衷于为建筑道路、街巷社区取洋名,导致非驴非马的地名泛滥。面对地名乱象,坊间赞弹不一,但毋庸讳言,幻想通过换洋马甲的举动提升建筑的格调与城市的档次,显然属于认知偏差。众所周知,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糅合着独有的属地特征与情感认同,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换句话说,每一个地名背后,或源于地方本身特色命名,或有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民间故事,这是一部最简明的城市历史。作为城市居民共同的记忆,地名也便具有地理意义上的标识指向作用,方便出行。这种别具趣味的文化底蕴,以及在社会治理中所能起的作用,又岂是不伦不类的洋名可以具备的? 就此而言,的确有必要为一窝蜂涌上的洋名热纠偏,让地名回归本土化,发挥文化传承与“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的坐标作用。也正因如此,民政部重点清理洋地名等不规范地名,坚决防止乱改地名的工作部署颇受认可,甫见报端便获得了一片叫好声。 这是一项系统性的任务。面对摆在面前的现实课题,有几个问题还需进一步厘清。事实上,早在1996年,民政部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就禁用洋名命名中国地名的规定,并且明确了处罚措施。然而,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洋地名扎堆的现象不仅难以管住,反而一发不可收拾。对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制定操作性强的监督管理手段,彻底摆脱有法难管、无人去管的尴尬。再者,不妨引入听证程序,充分体现公共参与,公开讨论那些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配套设施的命名,听取民声、汲取民智,在最初的环节把好关口。 当然,除了依靠强制性的政策法规进行规范约束之外,也需在挖掘本地区的文化传统中重新建立各方对地名文化的认同,适时适当引导,从源头上消除洋名偏好。显然,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付出更持久的努力。(福建日报) |
相关阅读:
- [ 03-24]整改地名,要留足民意空间
- [ 03-24]入乡随俗的地名才有生命力
- [ 03-24]用老地名解释新地名凸显更名之殇
- [ 03-24]改地名莫丢了“乡愁”
- [ 03-24]清理洋地名乱象,把根留住
- [ 03-24]地名修改不可搞“文化强拆”
- [ 03-24]改地名也要有法可依
- [ 03-24]地名也要“不折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