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翻红,一场古典与现代的重逢
2022-06-23 09:57:4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我居然刷到了叶嘉莹!”近日,读唐诗风靡网络,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华诗词文化的知名学者叶嘉莹,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用她98年的人生经历,表达对一首首唐诗的感悟。有网友感叹,这样的“大师课”,过去仅属于叶嘉莹的学生。 的确,对于很多年轻人,尤其是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叶嘉莹教授的名字如雷贯耳,但是具体到叶老师的课,估计很多人都只在网站上听她讲过通识课。现在,这样的泰斗级教授出现在社交平台,在直播间里给网友授业解惑,既是技术的赋能,也是知识共享的本义,更是中国式浪漫日益流行的显现。 数据已经在证明一切:抖音近期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该平台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78亿,同比增长168%。在其他的社交媒体上,古诗词也正在以朗诵、书写,乃至歌曲和舞蹈加工的创作方式流行。仓廪实而知礼节,古诗词在当下流行,何尝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呢? 前不久,一句“这可不是一般的红豆,这是王维诗里的红豆”走红,这一来自《中国唱诗班》的选段风靡短视频平台,其衍生的短视频作品不计其数。不仅是王维的《相思》,近年来,从音乐、舞蹈到书法创作、名家讲解,古诗词相关内容成为短视频创作热点。 而具体到影视剧,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风起洛阳》,再到《清平乐》《梦华录》,观众们不只是在关注剧情,还有服饰、习俗、乃至人物称谓等。那个唐诗宋词里的世界,愈发受到今人喜爱。人们从诵读诗文时的心驰神往,到如今在电视剧、短视频里感受动态立体的情景还原,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再生。 礼仪之邦、文人风骨、诗礼之家、书香门第……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有一种发乎内心的骄傲,这早已成为一种对文化和文明的崇尚与追求。小时候背诗是作业,还有一种抵触情绪,但是长大了就发现,偶然在手机里刷到古诗,会忍不住多看几眼,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念,似乎逐渐领会了诗中意。 有人说,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芯片,而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的确,提起“红豆生南国”,我们都能接上“春来发几枝”,提起“举头望明月”,我们都能接上“低头思故乡”,都能想起远方思念的人,这就是刻进民族文化血脉的记忆传承。只是在信息时代,还需要进一步唤醒和发扬。 当下,人们习惯于捧着手机,而不是书籍。针对这一现象,相关职能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平台也要注意引导。而从网友们零散、自发地创作,到平台有组织地邀请专家学者讲解,这种唐诗“翻红”现象,值得玩味。其实,并不是媒介技术给了唐诗新生命,而是唐诗中蕴藏的人文力量,需要新的平台、渠道和方式来“开采”。 一行诗书,满屏烟火。在唐诗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采和意境,还有骨子里的文化认同和家国归属感。期待更多的大师名师,能够走出校园,走进直播间,面对社会大众而非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瑰宝。(静一 )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