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让“青少年模式”落到实处

2022-12-12 11:15:34?作者:王天林?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近日,《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指出,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网络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视频平台成为获取信息重要渠道,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值得关注。接近半数未成年人通过短视频、视频平台获取社会重大事件信息。此外,未成年网民中,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比例为48.2%:给孩子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家长比例为47.3%。2021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达1.91亿。

作为系统盘点未成年人“涉网”状况的年度报告,这样一份文件信息量满满。总体而言,通过近些年来的持续治理与基础建设,互联网场域内,一整套保护未成年人的制度设计、规则范式与技术架构已初具雏形。其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网络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网络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在这整个的向好进程中,各方所合力促成的“青少年模式”,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稍显遗憾的是,若以相对比例而论,“青少年模式”的使用率,依旧不算高。

据该报告,2021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以及参与网上粉丝应援的比例均有所下降。“青少年模式”对减少未成年人网络依赖发挥了积极作用,八成以上未成年人和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的不到五成,实际运用中还有改进升级的空间。由此可见,“青少年模式”的作用不容忽视,但“青少年模式”远没有“应用尽用”,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的确,很多家长意识不强、疏于管教,客观上使得其忽略对“青少年模式”的使用。然而同样必须看到的是,时至今日,依旧有一些大流量平台,在“青少年模式”的模块设置上,存在不足和短板。以日活规模最大的短视频阵地微信“视频号”为例,短视频内嵌在社交通讯软件中,在“青少年模式”中,青少年依旧可以通过聊天或者朋友圈查看并不适宜青少年浏览的内容。

此前,新华社就曾调查发现,进入“视频号”分区没有“青少年模式”的自动弹窗提示,内容过滤上主要依赖家长监管,导致“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等。这之后,相关平台虽然给出了一些细节性的修正,但“小修小补”,显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那就是,视频号与微信融为一体,娱乐功能和通信功能混为一谈,无论是家长还是未成年人,都很难严格区分二者、区隔处置。

“孩子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家长比例为47.3%”,也许并非是家长失责失管,更多时候只是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微信等实用工具的短视频化,使得家长很难界定其业务本质、内容实质与功能性质。要打破这一模糊状态,单独运作的“视频号”,或许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模式。(王天林)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