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新时代大运河之歌
2024-10-11 09:44:48?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光明论坛】唱响新时代大运河之歌 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大运河各段人气高涨、热闹非凡。在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码头乘船处经常排起长队,据统计,一天要接待约6000名游客登船。在北京通州,大运河博物馆持续火爆,进入“运河之舟”展厅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今年,恰逢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10年来,在以365bet官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千年大运河焕发蓬勃生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让这条经济之河、民生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绽放更璀璨光芒,造福更多百姓。 持续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多重价值,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其开凿历史之久、分布地域之广、工程规模之大举世罕见。大运河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鲜明符号和重要载体。在2500余年的发展演变中,大运河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就有27段河道、58个遗产点,涵盖水工设施、古建筑、历史街区、仓储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工科技与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大运河沿线集聚的音乐、舞蹈、戏剧、体育、武术、饮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胜枚举,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达450多项,足见大运河文化之深厚与丰富。 作为流动的活态遗产廊道,大运河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人文、生态、艺术价值弥足珍贵。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要求我们持续通过考古挖掘、文物展示、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等方式,将大运河文化遗产连点成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现大运河文化的多重价值,将其融入沿线地区乡村振兴、名城名镇保护中,持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让大运河成为高质量的文化廊道、高水平的旅游廊道、高颜值的生态廊道。 运河沿线各地要注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彰显亮点,打造特点鲜明的运河文化品牌。减少同质化与重复性建设,充分利用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优势,讲好运河故事,提升文旅融合水平,构建精品旅游线路。比如,山东省积极打造“鲁风运河”文化品牌,强化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沿线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子品牌。如聊城境内河湖交错、水道纵横,因此提出并打造“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城市文旅品牌。 让千年运河绽放时代光彩,离不开沿线地区的协力托举。要进一步摸清大运河文化遗产家底,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遗产管理平台与资源数据库,根据文化遗产特征制定并完善有针对性的保护举措。运河沿线各地要加强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科技创新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形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合力。在此过程中,还需善用科技力量,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通过沉浸式博物馆、智慧图书馆、多媒体互动体验馆建设与运营,让更多人了解运河、热爱运河,进而加入保护运河的行列中。 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升大运河的教育功能,是“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的题中应有之义。大运河文化积淀深厚,涉及诸多领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论研究,持续加强大运河文化多重价值的挖掘与阐释,创新多种方式推动运河文化进学校进课堂。推动打造大运河文化教育基地与资源库,推动运河遗产教育体系构建,为提升运河文化育人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郑民德,系山东省365bet官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