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恐慌“社交能力退化”
2024-11-20 09:53:59?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近期有调查显示,有感于对线上社交的依赖,6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线下社交能力有所退化。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深有同感 ,“越来越不习惯面对面交流了”。 “上线是e人,下线就i了”,“双面”社交其实不是新鲜话题。网络无远弗届,塑造了新的社交形态与方式。很多年轻人玩转不同社交平台,网络热梗、表情包等信手拈来,能快速与陌生人打成一片,可谓“人均社交达人”。可一旦“断网”,又是另一种状态:“面对面”常常感到紧张、焦虑,表现得比较拘谨、含蓄。即便对方近在咫尺,也下意识地选择发微信。就连无须四目相对的电话,有人还是不那么愿意接听。那么,线上社交到底是治愈“社恐”的“蜜糖”,还是加剧“社恐”的“毒药”? 线上逐渐成为人们的社交舒适区,与其自身特性有关。一方面,线上社交打破了时空限制。按照“液态现代性”的概念,在互联网上,我们的社交也更加“液态化”:轻盈、流动、快捷。漫步赛博空间,我们可以随时认识他人,高效沟通信息,也可根据兴趣和价值观,在精准推送的内容和用户圈层中,获取精神上的共鸣和社交满足。另一方面,屏幕一定程度隔断了压力传导。线上交流不必时刻察言观色,也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修正措辞的机会等。正如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所说,求助于科技,是希望寻找一种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双面”社交其实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基于自我需求的选择,不必一味否定。 当然,凡事当有度,过度依赖线上社交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比如,观察不到眼神变化、肢体动作,不免折损交流的准确性。比如,过度依赖“包装”,时刻想加“滤镜”,怕也谈不上自在、轻松。再如,点赞之交越来越多,倒是随时可以抽离,但有时也会发现,长长的好友列表中,竟没几个能倾诉的人。有人将之解读为,数字时代人们面临“群体性孤独”——貌似沟通更便利,但心与心的距离却更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深度交流、亲密陪伴的渴望,恰也拓展着年轻人的社交范围。比如,从咖啡搭子、饭搭子,到拍照搭子、旅游搭子,“搭子文化”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可以看出,深深浅浅、参差多态的社交网络,也能让人保持开放性,增加感知周遭与世界的“触角”,拓宽线下社交的边界。既然网络早已融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很难对“线上”与“线下”进行绝对的切割,何不在虚拟与实感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说到底,社交原本就是个性化、多元化的。我们不必对某些社交现象过度忧虑,不管方式如何,只要愿意交流就总能架起沟通的桥。其中关键正是真诚待人,相互理解。如此,于社交中悦己悦人才不是奢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