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陈伟在博客中发文质疑高校学生会,认为学生会“早已成为高校的藏污纳垢之地。>>>详细 此言一出,引发社会对学生会的质疑和反思。近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发微博称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鼓励学生为强权效力和告密,让这口舆论大锅更为沸腾。[>>>详细]
    “学生官场”这一饱受争议的话题就这样再次闯到了我们面前,学生为何爱“当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应对学生们的“谋官时代”?
   相关:“五道杠少年” 复旦校长反思大学功利化
功利主义已经入侵校园
中小学生“追官记”
   举行公开竞选班干部的中小学越来越多,为了如愿当上学生干部,一些参加竞选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拍写真、做海报、拉选票……为竞选增加影响力,出钱出力“拉票”,甚至还用上了DV,拍摄宣传片竞选。学校布置的演讲稿和才艺表演等,最终大部分成了家长代劳。这是近两年班干部竞选季节很普遍的一个场景。>>>详细
大学生花5000元打点当上学生会干部
   济南某高校大学生小王,为能当上学生会干部,在“高人”指点下,花5000元四处打点:首先投其所好向管理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送去了一盆花,这盆花价值近千元;对于管理学生工作的其他老师,小王又送上了购物卡打点。同时,他还订下学校周边的饭店,请老师和上一届学生会的“元老”分别大吃了一顿。这一圈儿忙活下来,最终如愿以偿地在院学生会任职。>>>详细
[延伸阅读:小学生为当班长搞贿选]
当不上干部也不忘“送礼贿赂”
   有媒体曾进行调查,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而其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想当班长的学生高达七成。即使当不上班干部,也不能忘了巴结之。一位河北石家庄的小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送给班长和副班长的礼物是不一样的,而给科代表的礼物和班长副班长也不相同。>>>详细
学生会的确是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从大一起,担任学生会干部的小张就逐渐明白,不要和自己的上级唱反调,因为即使说了,他也不会采纳,还会对你有看法,最好是完全服从;有事想找老师商量,最好先通过主管的上一级干部,不要越级汇报,不然他会觉得你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要得罪与老师关系亲密的干部,不要显得很有想法,锋芒毕露,这一系列都让小张觉得,学生会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详细
[相关阅读:大学生社团一样“官僚气”深重]
学子为何热衷当“官”?
仅仅是为了锻炼工作能力?
   不可否认,学生在当干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能力,提高素养,增强自信心,展示个性和才华。然而,有媒体调查称,对于为何想当班干部,小学生列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近两成学生当班干部是”想和老师套近乎”,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当班干部是想为班集体做贡献,只有不到7%的学生想到在当班干部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提升自己。>>>详细
额外机会:保研、奖学金、好工作!
   如果某个在校大学生在学生会担当一定的职务,评优、评“三好”和入党时都会有优势,有了这些荣誉,在评选奖学金时会为自己加分。另外,因为就业压力大,许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青睐学生干部,这让不少大学生想尽方法期望能在学生会担任一定职务,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包括在小学,学生干部在升学考时成为加分优惠的最大赢家。>>>详细
权力意识让人人争当“官”
   班干部相比普通学生而言,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惩罚权,有时就是老师的代理人,能够在某些方面颐指气使,对学生很有诱惑力,可以说是学生“权力意识”的第一次启蒙。正因为看到了当班干部可以获得的种种权力,多数孩子对班里最大的“官”——班长最为向往,而对“班干部”的具体职务则会挑肥拣瘦。>>>详细
    一些大学也曾经揭露,学生会干部在校内可算是“特权阶级”,因此学生们“前仆后继”地挤入学生会。最“经典”的是,就连饭堂等校内学生服务机构也会有意“讨好”学生会。>>>详细
另外,当干部更容易得到老师家长认同
   媒体调查显示,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想法。有86%的学生表示,家长希望自己成为班干部。是否愿意担任班干部的选项中,因为父母期望和老师喜欢的理由排在第二位,占了五分之一。>>>详细
    中国父母自古就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大部分家长认为,能够当干部是优秀的表现,不仅可以锻炼能力,还能被老师重视。假如子女在学校当了个一官半职,父母会夸奖孩子有“出息”,还会对其进行奖励。这些“功利化”的思想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为孩子争当干部的欲望产生了诱导作用。>>>详细
其根源在于 “官本位”文化的影响
   官瘾是一种流行病,它起源于成年人,蔓延到学子身上。校园“官臭满身”,并不能过多的责怪学生,而是整个社会”官本位”风气所致。无论是整个大的社会环境,还是具体到个人,官僚系统都因其福利和地位而备受追捧。如果能在学校里就当上”官”,自然是老师另眼相看,家长倍感欣慰。这种观念经过大人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他们理所当然会对“学生干部”产生向往。>>>详细  [相关阅读:社会大众对学生干部的重视易导致“特权意识”膨胀]
反思“官瘾”背后的文化和土壤
官瘾:大学生>中小学生
   尽管都是“追求”做“官”,但大学生比中小学生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强。这与社会阅历息息相关,小学生和中学生几乎还是被“囚禁”在校园里,而大学生的一只脚已经迈向社会,长期的耳濡目染,再加上面临学习和就业压力,使得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就变相转化成了在大学中对“官”的追求,以此来增加步入社会的砝码。>>>详细
班干部制度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土壤”
   我国学校班干部制度设立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老师在班级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上的工作压力。客观而言,这一制度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大人在设计和执行制度方面出现了偏差,滋长了学生的权利意识。学校、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执行该制度,如何定义其功能,改革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成人化、“官本位”倾向。>>>详细
    家长也要正面地教育孩子为什么要“当官”,淡化权力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当官”就要负责任,讲奉献,而不是为了得到特权。只有在树立正确“官念”的前提下,才能起到锻炼孩子的效果。将“班干部”一棒子打死,反倒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人人都是班干部”是可贵的尝试]
单纯指责学生会一样治标不治本
   高校学生会,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可是在中国高校行政化的大背景下,本该是代表学生的“民间组织”却异化成了学校“官方”的管理机构。若能效仿国外学生会,让学生会成为独立于校方的学生组织,也许能引导学生会健康发展。>>>详细
    教育学者熊丙奇建议:学生会干部由任命制改为学生自选制。在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里面,学生会都是由学生自己选举的,代表学生的权益。这几年在我国的一些学校里面,也开始尝试学生会直选,这种选举其实就是让学生会能够回归作为学生自主制这样一个性质,维护学生权益。>>>详细
    [中国第一个“学生会”:成立在美国实为留学生社团] [一所美国大学的学生会职能]
除了当“官”还应有获得认同的其他途径
   学生时代的“官瘾”, “认同”两字起了关键作用。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年轻时,学习好会被认同,当班级干部,也会被认同,如果“学而优则仕”,则会获得双倍认同;长大后,要考虑生存,但很多人看来,生存的质量优劣也是为了获得认同。为了获得认同本是无可厚非的,只是社会异化了这一价值判断,权和钱成了认同的两个重要指标。>>>详细 
    而在英国,学校没有像中国这样从小学就会选出不同分工的班干部。英国学校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毛遂自荐”担任小组的领导者,带领有同样兴趣的同学们开展活动。由于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校更强调学生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而英国的学校恰恰在避免这一点。 [延伸阅读:盘点各国学校“班干部”选举]
   复旦大学校长曾在开学典礼上痛斥“大学官场”:“当前的大学,包括整个社会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精神和价值的迷失。”在功利主义的潜移默化下,不少学生干部从“为学生服务”异化成“为己”服务,难怪周遭质疑声四起。但愿,“学生会藏污纳垢论”与“班干部汉奸论”能够成为一把锋利的鞭子,唤醒社会,警醒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