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事件持续发酵,据了解,颜艳红虐童的冲动可能与失恋有关,她发表在微博和QQ空间的内容也佐证了这种猜测,她写道:“他对我不好,我就要发泄!”“他不爱我,烦死了! ”“对某些人的火,全发泄在学生们身上,烦! ”

如何管理员工情绪是一门并不高深的学问,如果蓝孔雀幼儿园的园长是个合格的、有一定管理才能的领导,相信思想上肯定会有“管理员工情绪”这个概念并付诸行动,发现颜艳红失恋后出现易怒易冲动,变得喜欢抽烟喝酒等不良倾向时,一定会及时找她谈心,解开她的心头疙瘩,提醒她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把内心的郁闷和怨愤发泄到孩子身上,跟祖国的花朵和未来过不去。然而,有关的领导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任由颜艳红一步步滑向虐童的深渊,变本加厉,无法自拔,一步步走向被道德批判和公众谴责的视野。

很难想像,假如颜艳红不把虐童的罪证放到网上,假如网友不把她的罪证广而告知,竟不知她还要发泄到什么时候,还有多少无辜的孩子成为她发泄的靶子。颜艳红失恋后变得情绪低落非止一两天,虐童事件发生这么久,受虐孩子这么多,作为一园之长居然毫不知情,可见失职之严重,可见只受到被一炒了之的处罚,简直捡到大便宜了。

事实上,如何管理员工情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很多单位都懂得如何干预员工的“负情绪”,推行“快乐工作”的理念,他们深知,不把员工的情绪管理好,可能会给单位带来不小的损失和影响,比如心情欠佳的售货员可能会把顾客气跑,甚至跟顾客发生斗殴,心情欠佳的司机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肇事,心情欠佳的医生可能会开错药或动错手术等等,凡是这些,都有活生活的甚至血淋淋的教训可查。

作为学校领导,同样要有管理老师情绪的意识,否则稍有不慎,轻者误导学生、教坏学生,重者辱骂、体罚学生,颜艳红的虐童事件就是个沉重的教训。如果领导一旦发现员工情绪不好,一要及时发现,二要及时安抚,三要及时监管,必要时,可暂时中止对方的工作,待其情绪变好后再上岗。

记者从温岭市政府了解到,虐童教师颜某所在的蓝孔雀幼儿园园长已被免职。当地教育局从公办幼儿园抽调人手进驻该园协助管理。

政府免了民办幼儿园园长的职,这似乎让人觉得不对劲。

这家涉案的幼儿园属民办,政府有监管之责,比如民政部门是登记管理机关,教育部门是业务审批机关,但民办幼儿园毕竟是一家从事社会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有着自己的管理章程,政府不能干预人事。

如果民办幼儿园运行正规的话,那么园长的任免应当由该园的理事会作出决定,当然监管的政府部门有建议权。如果幼儿园运行不正规,那么监管部门就当责令其改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取消其办学资格。如幼儿园没有规定的具有幼教资格的师资力量,或者在办学的场地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政府教育部门是可以作出取缔决定的。

从温岭市政府的决定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一些政府部门仍旧有着大包大揽的传统和偏好,包括免了园长的职,包括派干部协助管理。其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所有的措施都应当是合乎法律规定的,否则只是以一个不合法的行为去纠正另一个不合法的行为。

□庾向荣(法官)

近日,幼师虐童案引发社会关注,浙江温岭一幼儿老师拽着孩子的耳朵把孩子离地提起,广东番禹幼儿园女童被老师倒着拎起头朝下摔成肢体右侧偏瘫,这些行为恶劣到让人发指的地步。为何这些身兼幼儿启蒙教育的老师,会做出这种丧失师德违法虐童行为,在社会整体陷入该如何加大力度保护未成年幼童这种定向思维时,却少有人带着一颗深思的心去关注幼儿教育的主体幼师队伍。

当然,如何加大力度保护未成年人,这是一道事关未成年人保护和健康成长的大课题,包括将“虐童罪”写入刑法,为这样的案例找到法律制裁的具体依据,这是国家和社会保护未成年人要设置的保护伞。但是,就社会一系列幼儿虐童案件呈现高发的态势而言,在做好未成年幼儿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关注幼儿教育的主体,建设一支高素质,有师德、有爱心、有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才是幼儿教育的保障所在。若没有幼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光靠法律威慑恐怕难以根治埋在虐童案件深处的病根。

幼师虐童案件接连发生,让人惊悚的打人场景和虐童手段与教师在大众心目中高尚伟岸的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最近几年接连发生的虐童案件越发让人害怕,这些年纪轻轻的幼师为何对尚且心智和身体都发育不全的幼儿下得了黑手,其手段有的极为残忍,甚至造成了孩子伤残,这些被侵害的祖国的小花朵在发育期就几乎被摧残在原本是护花使者的老师手中,有的伤害成了孩子一辈子无法抹去的阴影。虐童案件呈现多发态势,这让家长陷入恐慌之中,在虐童案件发生之后,整个社会又集体陷入对施暴者的谴责中,甚至这种“语言惩罚”波及到整个幼师队伍。

为何原本是护花使者的幼儿教师却变成了让人恐惧的虐童魔鬼?我们有必要通过这些施暴者,去探究一下他们内心深处的扭曲病源所在。幼师职业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普遍兴起的一个教育行业,尤其现在社会幼儿教育的重视和普及,迅速带动了这个行业。但是,目前国内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参次不齐,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有着很大的差距,城市又和乡村有着更大的差距。在城乡结合部,很多幼儿园里的老师没有教师资格,很多人理解的幼儿教育简单到就是带孩子,把幼师理解成了专门带孩子的保姆。就是在正规幼儿园中有教师资格的幼师,他们内心深处也存在着一种自卑感,至于尊师重教给予老师的尊崇,好像离他们很远。

我们再去探寻一下承载幼师这个职业的队伍培养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幼儿园中配置的幼师基本上都是一些职专和技术学校毕业,这还说的都是正规途径出身拿了教师资格的那一部分幼师。不是我们存在歧视,这一部分正规毕业的幼师,恐怕也是初高中毕业后,就过早放弃了深造机会而把幼师当成一种单纯谋生出路被动选择了这个职业,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没有前途才选择幼师这个行业作为出路。幼师队伍普遍的特点是年龄小,接受教育程度低,有的甚至才刚刚成年,这些人当中有的本身就存在问题,自身尚且没有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怎么能教育孩子。

幼师这个职业本身也缺乏来自社会的关怀,尽管国家最近几年加大了幼儿教育的投入,可是毕竟公办幼儿园还是少数,无法满足幼儿教育庞大的民生需求。即便是公办幼儿园中的老师,其工资和福利待遇也无法与中小学老师比拟,这在社会认可度和教育重视上本身就存在歧视,这就容易在幼师内心产生一种怨言存在。另外,加上幼师本身年龄就小,接受教育水平低,很多老师还是处在青春期的问题少女,面对心智尚未发育完善的幼儿,表现出烦躁和激烈的情绪,正是这种本身内心就存在的不健康情绪,加上青春期的躁动不安,扭曲变态之下就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伤害。

毕竟这些问题老师是少数,但是现实中的确存在对幼师缺乏关怀,对幼师这个职业如对中小学老师那样尊崇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另外,有必要把幼师队伍的门槛抬高,在广大大中专院校设置幼师专业,让幼师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有利于幼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教育观念。教育改革是基础民生课题,而幼儿教育问题越发成为教育改革要关注的焦点,我们希望能通过国家和社会对幼师这个职业的关注,而从病源上根治虐童这一极端病态。

一名幼童被老师面带微笑地揪着耳朵,生生拉离地面。而这是发生在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里的真实一幕。事发后,当地有关部门立即调查,并于当天将肇事老师颜艳红开除。(10月25日《大河报》)

两手揪双耳,提离地面10厘米,甚至胶带封嘴、扔进垃圾桶……种种虐行,竟而发生在了以呵护、教导幼童为己任的幼儿园,令人目不忍睹;男童哇哇大哭,肇事女教师却一脸微笑,辩称是“为了好玩”。如此荼毒而变态,难怪家长们愤郁难平,群起前往幼儿园去讨要说法。

有关部门当天就将虐童教师开除,有利于迅速疏解民怨,平息事态。但是,当初是怎样的机制疏漏,致使泯灭人性、滥施毒手的颜得以上岗?相关教育部门又是如何的疏于管理,才宽纵了虐行在光天化日下发生?这,仍然值得追问。无此,则难以摆脱相似案例“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恶性轮回。

目前的幼师招录、把关环节问题多多。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随而至的人员招聘,却大多仅测试文化知识以及歌舞、弹琴等艺术技能,对个人品德的考问,则多是问问是否“热爱幼教、态度和蔼”,这太过偏倚,也属于本末倒置。再加上入行门槛低以及人情风的弥漫,导致幼师队伍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已成为各种虐童案爆发的“温床”。

古人云“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儿王”。幼师本来就是一种极其考验爱心和耐性的职业,偏偏如今的孩子多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备受宠溺、骄纵,于是矛盾日积月累地淤积,一旦幼师因为奖金、劳累甚至恋爱不顺等情绪不佳,“手”下的孩子也就顺手拈来成了他们的“出气筒”。这一点,从近日曝光的广东“360度翻转孩子”到太原“5岁孩子被打几十耳光”的案例,均可资验证。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曾列明:“幼师应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该条文的表述严谨而明晰,但对于我国数十万所幼儿园来说,因其“高高在上”,概而言之,只能起到泛泛的指导作用;而缺乏具体罚则的配套,再好的行业尺度也只能沦为一纸空文。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引进“终身禁止入行”条款,将软性的行规注入“法规化”的因子,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引以为鉴,对人的职业言行起到威慑和约束的作用。

近日,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一段虐童过程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起了大家的愤怒,社会上的责骂声不断。涉事幼儿园称当事幼师系无证上岗,并说已经将其撤职。(10月25日凤凰网)

事情一出,社会像是炸开了锅,人们愤怒了,舆论一边倒地责骂当事幼师的无情无义无德,在愤怒之余,人们也开始冷静反思,追踪事件罪恶的根源。是什么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是幼师自身素质的不足?是无证上岗?是幼儿园不负责任?其实这些都只是些表层的原因,真正的祸根需要我们继续往前寻找,继续往下挖掘。

虐童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偶然中的必然。“虐童”事件折射出了人们心理的浮躁,是社会发展中职业道德滑坡的一个缩影和师德缺失的真实写照,是社会巨大压力下人们正常心理扭曲的畸形表现,是目前我国幼儿教育行业发展混乱的无情流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老师是祖国之花的辛勤园丁,身上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和指明灯,肩上担着学生的明天,对学生负有言传身教之责,不仅要求学识上渊博,更要求品德上高尚。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道德并没有像经济发展一样翱翔在进步的天空里,出现了所谓的暂时滑坡,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人与人之间开始冷漠,很多人见死不敢救,动不动就相互砍杀;公交车上为了抢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功夫大片”;父亲为了所谓“重要”的事情,拒捐骨髓结束儿子幼小生命;老师为了自己开心,一次又一次虐待幼小心灵……

在道德迷茫的世界里,出现“虐童”这样的悲剧已不足为奇,是社会道德失范“瘟疫”不断蔓延的无情苦果。

众所周知,现在人们压力山大,就业、教育、住房、养老等一座座大山压得人们出不来气,为达目的人们无所不用其极,开始寻找捷径,凡事都急功近利。在巨大压力下,不仅钢筋会出现物理上的扭曲,人也会出现心理上的畸形,有的人选择了结束生命,有的人选择了精神失常,有的人选择了心理变态。很多人为了能有一份工作,仅仅想着得到工作,而忘了这项工作需要具备什么。

在心理畸形的“精神病院”里,出现“虐童”事件,我们怎么能说它不可思议呢?

幼儿园不能满足社会正常需求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的发展一片混乱,很多幼儿园为了追名逐利正渐渐失去公益宗旨,走向了盲目扩张之路,以至于出现了不合格的幼师成为了孩子们的“园丁”。办幼儿园需要的是公益服务的宗旨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是说你投资点钱,招几个阿姨,支一口锅,买几件玩具就能办幼儿园了。

在混乱的利益战争中,幼小的心灵受点伤,你能说它完全可以避免,少的出奇?

怎么办?釜底抽薪!千万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浙江省温岭市一位民办幼儿园女教师虐童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她因此被当地警方以寻衅滋事罪刑拘。

这名幼师的行为令人错愕,若不是被网友曝光,很难想象幼师会对一群孩童做出如此残暴的举动。调查发现,该幼师虽为幼师专业毕业,但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只能被师资短缺的民办幼儿园雇用。

现在的问题被引申到民办幼儿园的管理问题。诚然,民办幼儿园存在各种问题,但教师虐童一定是民办的原因吗?如同乱执法的不一定是临时工,这种必然性联想显然对民办幼儿园极不公平。公办的小学、初中甚至大学,又何尝没有曝出过师德败坏者呢?

现在谈起民办幼儿园,往往是摇头者众。确实有很多问题,比如教师资质、硬件设施、卫生状况都存在不够标准的问题,教学中小学化、技能化的趋向等。

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现实,如果没有这些民办幼儿园,大部分学龄前儿童根本就无园可上。根据统计资料,全国公立幼儿园只占总数的20%多一点。必须承认,在公办幼儿园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民办幼儿园客观上解决了大量刚性需求。

民办幼儿园并不享有公办幼儿园拥有的国家财政拨款和土地用地,这就导致无法与公办园一样做到质优价廉,他们要么校舍简陋、师资不良,要么成为收费高昂的“贵族园”。公办民办资源的不平衡,让家长在选择时陷入两难。

在我国,学前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国家财政投入有限,但评估当下办学现状与社会可承受能力,若要从根本上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继续大力发展质优价廉的公办园,并且对民办园出台土地租金、师资扶持等相关政策,恐怕是最好办法。公办与民办是学前教育的两翼,哪边垮下去,都会造成幼儿教育的缺陷。

一个年轻女教师,两手拎着一小男孩的双耳,将其双脚提离地面约10厘米。老师一脸微笑,而男童的耳朵被扯得变形,张着嘴哇哇大哭。在这名施暴教师的QQ空间里,还有两张将幼童的嘴用宽胶带封住的照片,其中一张的说明为“活该”。经浙江温岭市相关部门调查,此人是民办幼儿园“温岭蓝孔雀”小二班教师颜艳红,日前,她已被辞退。(《钱江晚报》10月25日)

又见虐童!此前,山西太原的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一个5岁女童因为不会算“10加1”,被老师李竹青连扇了几十下耳光。这回更加离谱,涉事教师自称只是为了“玩玩”、“实在太有趣了”,而且还有另一名教师在协助拍照!居然能从施暴中感到“有趣”,这样的教育暴力确实该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了。

目前,太原打人教师已被拘留,涉事幼儿园已被取缔;温岭那家幼儿园也被年检认定为不合格,虐童教师已被辞退。无论是涉事教师,还是其所服务的教育机构,均属咎由自取。不过,很多家长依然担心,类似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仅仅止于惩戒式的善后处置,并不能真正触动那些施暴者的内心,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类似的教育暴力。

那么,该怎样遏止一再上演的教育暴力?

严厉惩处只是一种事后追责,由此获得的只是一种“次等的公正”。此前,一些教师的连续施暴已对孩子的身体乃至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无论怎样查办相关教师,孩子都是受害者。这正是很多家长愤恨难平的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没有暴力的教育环境,让个别教师不能、不敢虐待儿童。

一是通过教育的渗透、濡染。师范教育应该坚定不渝地灌输爱,要让现在的学生、将来的教育者明白,其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评价成败的标准,应该首先是道德,而非若干条刻板的规矩、条文。缺乏爱的教育,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再就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的制度约束。学校追求成绩、大搞锦标主义,当然有其道理,不过,过于执著于分数,却忽略了人格的培养,忽略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简单、粗暴,则有悖于教育的宗旨。接连发生的教育暴力提醒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不能将成绩列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也应该明确教师的德行规范。

报道显示,温岭那名虐童教师的行为早已有之,她所在的幼儿园为什么一点也不知情,或者知情而不干预?一个教师施暴,另一个同事还做帮手,如此教育机构的管理之松弛、风气之恶劣,实在令人发指。

当然,事后惩戒也非常有必要。要明确师者的言行底线,不仅要惩戒那些已构成明显伤害的具体行为,还要矫正那些潜伏着的、不那么明显却严重刺痛学生身心的教育暴力行为。

知名教育专家、武汉市教育局副局田文江表示,当前90%的家长都在无意中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简单叠加,学校教各门功课,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为孩子补习功课。这种教育往往是无效的,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的身体和情商,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爱心感恩、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常识。(《中国青年报》10月25日)

关于家庭教育,媒体热炒较多的往往也是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甚至成了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更有很多专家、相关文章直接表态,认为“家庭教育”不等于“家庭学习”。

但是,从近期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版的系列讨论“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来看,家长们并不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都很有教育思想,对教育应该达成的目标都有自己的认知,他们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对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冲击更让他们头疼、焦虑,正因为家长和学校教育目标有偏差、不一致,才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因此,“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这种论调显然不能成立。笔者对田文江先生所说的“90%的家长都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简单叠加”有所怀疑。毕竟,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细微因素,都会影响到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

今年5月,广东省妇联与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共同发布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十大困惑的调查结果,其中,广大家长对“什么才是孩子发展的良好方式”、“怎样预防孩子染上网瘾”、“诚实的孩子会不会吃亏”等最为困惑。调查开始后的20天,网民访问页面人数达20多万人次,总投票数25万多,可见,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充分关注。而且,这份调查也显示出三大明显差异。

首先,城乡差异。农村经济条件差,考上大学往往是孩子改变命运的珍稀机会,家长可能更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城里接受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家长们,可能更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按户籍区分,对于“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的关注,农村家长排位第3,城市家长排位第16;至于“家庭教育到底要教什么”,农村家长排位第2,城市户籍家长排位14。

其次,性别差异。家庭中,父母双方扮演的角色也不全然相同。一般来讲,父亲对孩子的学业、事业影响较大,而母亲对孩子的生活、婚姻观念等影响较大。对于“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父亲选择排位第10,母亲选择排位16;“怎样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父亲选择排位第5,母亲选择排位14。

第三,家庭收入的差异。低收入家庭的家长可能对孩子安全问题的意识较弱甚至无暇顾及,发生伤害事故的儿童往往在这类家庭居多。收入较高的家庭在教养方式上比较民主,较注重孩子的自主发展。还有一些收入较高的家庭,因为父母工作繁忙,较少关注和陪伴孩子,更容易忽略家庭教育,孩子的学习问题,根本无暇顾及。

总之,“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问题”之类的论调有太过简单之嫌,它遮蔽了背后的种种复杂性。

对问题幼儿园,有关部门不能一关了之,也应负责关了之后如何安置幼儿,更应考虑如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每一个有孩子的人,都会被这样的场景深深刺痛:在山西太原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一名五岁女童因不会做算术题,结果在十几分钟时间里,遭到了班主任李老师掌掴几十下。这段监控录像在网上公布后,群情激奋。日前,打人教师已经被行政拘留,事发幼儿园也被取缔,43名在园幼儿正在妥善分流。

又是到事后,人们才发现这家打着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旗号的幼儿园,原来早已是暴力的重灾区。打开以往的监控视频,体罚、殴打的情况还有很多,受到伤害的不只五岁女童。更加匪夷所思的是,这家幼儿园一直是无牌无证非法办园,竟然不顾当地教育部门六道禁令,私拆封条“顶风”办园。

面对耳光声中全都像受惊羔羊一样不敢吭声的孩子们,人们难免痛责打人者的师德沦丧,指责园方的肆无忌惮,也对教育监管部门的作为不无意见。为什么六次禁令管不了一所“黑幼儿园”?为什么打孩子的“害群之马”能混进教师队伍?为什么教育部明令禁止的“10+1”等小学化内容成了孩子被打的导火索?为什么持续长达两年多的暴力行为没有被及时制止?

尽管目前当地有关部门已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对幼儿园进行“拉网式”大排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清理整顿,坚决取缔存在严重问题的幼儿园。不可否认,这种执法会收到一时之效,但如何加强常态监管、完善救济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等,依然是长期课题,它们考验着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耐心。不可否认,这样的问题幼儿园,还有着相当的生存土壤。

据事发园多位幼儿家长透露,该园的生源当中,有相当部分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多数家长正是看中幼儿园人数少、离家近,且能够接收小龄幼儿的特点,选择入园。很大程度上,这个问题幼儿园折射出外来务工群体的教育渴望和困境。由于特殊的生存发展状况,他们更加需要优质廉价而又方便的幼教资源。而这种巨大需求,又是正规园一时难以满足的。于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无证园、山寨园乘虚而入,虽然设施简陋、师资较差、管理混乱,但通过好听名头、便利位置、低廉价格等形成“卖点”,网罗起众多“入园难”的孩子们。

对这类问题幼儿园,有关部门不能一关了之,也应负责关了之后如何安置幼儿,更应考虑如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让弱势群体走出不得不跨入问题园门槛的现实无奈。

这样一个细节发人深思。就在教师打人的教室墙上,还印有“宝贝,老师爱你”之类的字样。这让人想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之间,我们还需要架设太多的桥梁,从物质到心灵,从监管到改革,从反思到行动,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