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拿了冠军回乡被庆功时,李娜因为全场无笑脸而“引发争议”。时隔多日再次谈起这桩尴尬,“人情练达”的人会期待她拿出“当时太累了很抱歉”之类解释给各方留个台阶下。但若真如此,李娜就不是李娜了。

真实的李娜是这样回应的:现在我更加不喜欢“锦上添花”的人,更愿意接受“雪中送炭”的人,但是现在这样的人在现实中越来越少了。瞧这脸打的!像她的击球一样准、狠。

国外某网站日前评出了网坛十大最酷选手,李娜位列榜首,该网站评价道:“她无比幽默,同时又无比叛逆”。那么她给家乡父母官的冷脸和“不喜欢锦上添花”的解释,无疑为这一评价又加了一个注脚。

很多人喜欢李娜,绝不仅仅因为她是冠军,而是因为她是“娜样”的冠军。她不按惯例“感谢××”,又不按惯例微笑。在不变的镜头面前,她有不一样的演出;在一样的过场中间,她有不一样的姿态。只是有人看到惊喜,有人却看到争议。

不知道当时兴冲冲提着80万给李娜接机、庆功、奖励的人,听了李娜“不喜欢锦上添花”的“获奖感言”,心里什么滋味。搁我们这些外人看来,这笔买卖真是做得太瞎了。被奖者不领情,围观群众还没完没了地质疑。拿公共财政奖励职业运动员和公共利益有什么关系,当地政府到现在还没说清。

人们喜欢为获胜者锦上添花,因为觉得自己与有荣焉。人们不喜欢雪中送炭,因为饥寒交迫的人成千上万。而多数被锦上添花者,也都嘻嘻哈哈,即使心中不爽也不在面上驳人。李娜的痛快直白是罕见而难得的。

不说讨喜的话,而说自己想说的,这是李娜的可爱之处。劝那些仍在念叨李娜“耍大牌”、“没修养”的人省省口水吧,想让她会为你们的“执着”而改变?悬。

当然,我更希望李娜的“无情”,让有些官员多长点记性,不要再一厢情愿地慷纳税人之慨;希望更多的冠军们,不喜欢被锦上添花时,可以直接说不——若真如此,我们的财政资金估计会省下不小的零头。

□西坡(媒体人)

李娜并不代表国家队参赛,按“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原则进行奖励,自然尴尬。

湖北省重奖李娜80万元,引发了舆论热议:政府是否该重奖商业比赛运动员?律师庞琨已向湖北省政府申请,要求公开奖励李娜80万元的法律依据、资金来源和审批流程。对此湖北省体育局表示:奖励80万元“有政策依据”,执行的是该省去年全运会冠军的奖励标准。

这里且不纠结于细节问题,比如,李娜在外国夺冠,为什么湖北省却执行中国全运会的奖励标准?

从宏观上说,政府奖励优秀运动员,原本就是体育“举国体制”的一部分;所以,对早已脱离“体制”单飞的李娜,还套用“体制内”的标准奖励,自然名不正言不顺。

之前,我国各级政府奖励运动员所依据的规范是,1996年原国家体委、人事部发布的《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实施办法》(下称《奖励办法》);包括湖北在内各省制订的全运会、奥运会奖励标准,莫不以此为依据。

但是,应该注意到这个《奖励办法》的“上位法”——《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国发(1993)79号]和人事部、国家体委《关于印发〈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薪发(1994)12号]。也就是说,目前对运动员的政府奖励,其实是20多年前那场未完成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培养成本由政府承担,其体育职业生涯、商业价值由政府控制。在“举国体制”下,由政府以20多年前“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名义,奖励体制内的优秀运动员,虽然也凸显了体育领域改革的滞后,但其逻辑还是能自洽的。

但是,李娜早已脱离“体制”单飞,从事网球商业比赛,自担风险、自享商业利益,并不代表国家队参赛。那么,湖北省还要硬生生地按“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原则,对李娜进行奖励,自然很尴尬。且《奖励办法》明确规定,奖励仅适用于体育系统、其他系统(此指当时铁路等系统的体工队)的运动员;而李娜,以及丁俊晖等纯商业比赛运动员,并不在“系统”内。因此,即使湖北省动用体育的机动预算奖励李娜,虽不存在审批问题,也有悖于预算合法性——因为李娜等体制外的运动员,本就不在政府奖励的预算范围内。

李娜在全球顶级的商业比赛中夺冠,国人都感到高兴;这种感情是如此朴素,以致不需要对李娜的胜利做任何拔高。此次,湖北省急于奖励李娜,的确有动用纳税人的钱,将李娜的成绩洗成自家政绩之嫌。

明明李娜已经走出了一条商业比赛的成功之路,为改革体育“举国体制”破题,政府还要把她拉回来,当成“事业单位人员”奖励;所以,从预算透明、体育改革两个层面上说,公众都不可能满意。

□徐明轩(法律工作者)

李娜又红了。前天的澳网女单决赛,继2011年法网后她斩获职业生涯第二个大满贯。以中国体育人在当今世界体坛主流项目中所取得的成绩,李娜最棒!

人红多人爱。昨天,有人热切地帮娜姐“认祖归宗”:娜姐是楚人,楚霸王项羽也是,娜姐“女汉子”般的特立独行、敢作敢当,与项王一脉相传。按此演绎,一个沽名钓誉的项羽岂能攀附上娜姐?近年来,她独步神州,又西降法网于巴黎,南收澳网于墨尔本,如此“开疆拓土”,怕是成吉思汗也该退避三舍吧。

虽是玩笑,却是“赢家通吃”现实的比拟。自李娜首次问鼎大满贯起,民族英雄、国家形象大使等等赞誉已铺天盖地(笔者也曾起哄其中)。最典型的,是借李娜“单飞(职业化)”成就来影射“举国体制”唯金牌是举的弊端,认为李娜的成功启迪着中国体育改革乃至“中国梦”的践行模式。谁知道,娜姐是否高处不胜寒?

无限拔高李娜的示范价值和意义,与国人一好百好、浮夸虚妄的集体“谄媚”之态息息相关,更传递着公知们“借力打力”的良苦用心——以李娜的成就为板砖,敲砸中国体育现状和体育体制。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运动会金牌加速失宠,参与西方主流体育项目并分得一杯羹的明星遂加速走红。如今,就像曾经膜拜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创造者许海峰那样,大众尤其是体育公知们正顶礼膜拜职业网球大满贯得主李娜。

膜拜许海峰与崇拜娜姐,本质相同。上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的中国迫切想向西方自证“非东亚病夫”,故以金牌凝聚人心、唤起民族自强;30年后的当下,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又需要向西方释放“同一地球村”的邻里善意,故以冠军为台阶,吸引普世关注。其实,上下30年,我们对金牌(冠军)崇拜依旧,对西方“邀请关注”的心态依然。所不同的,只是把“工具”由运动会变成了主流职业赛事,还自诩与时俱进。归根结底,所谓民族英雄、国家形象大使等等安插给娜姐的称号,透露的还是“他信力”和自我矮化的邀宠心态。

不过分追捧,不过度解读,李娜的价值究竟何在?笔者看来,她的精湛技艺、顽强意志、超人战绩,制造了一个绝佳的体育竞赛表演产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一档上好的休闲娱乐励志节目,给体育爱好者乃至普通民众带来了快乐、激情、振奋及竞相效尤的动力,这就是真实的李娜魅力之所在。事实上,这也是体育职业化、商业化的应有之义——职业体育的内涵,即在于靠娱乐或鼓舞大众来赚取票房、赞助和粉丝等,实现商业价值和盈利的最大化,以及品牌价值和内涵的不断提升。

实事求是点,别借李娜说事,更别拿她当做某种“符号”、“象征”,甚至“神”!

从法网冠军到澳网冠军,李娜一次次的突破震惊了世界,也让国人再度思考——大满贯冠军和奥运冠军,到底哪个分量更重?或者,哪个更有资格代表当今中国?

回望新中国的历史,世界冠军、奥运金牌曾是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体坛取得的骄人战绩,也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现如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甩掉贫困帽子的中国早已不需要金牌为自己正名,中国正在朝着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而以李娜为代表的职业体育正向全世界显露中国体育的另一幅面孔。

前有姚明,后有李娜与广州恒大,伴随着国势日隆,中国体育的“二次创业”已经启动,密码就是“职业化”。

李娜显然是中国体育职业化的最大受益者,网球也是中国体育职业化探索和发展最为成功的项目之一。无论是国家“圈养”,还是“单飞”,职业都是中国网球最亮眼的特色,之前是“组团”职业化,之后是“单兵”职业化。

可以预见,如果没有当初孙晋芳“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怎会有后来的“国际娜”和郑洁、晏紫、彭帅等一干“中国金花”绽放职业网坛?

难以回避的是,无论足球、篮球还是网球,都是高度职业化、市场化的项目,因此放眼全球,NBA诸强、巴萨拜仁,哪个不是“烧钱”的主儿,李娜的教练卡洛斯,一年没有7位数的薪水谁能请得动?

高投入高回报,正是这些项目的特色。而这些项目发达的国家,大多数是欧美国家或者新兴经济体,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经济在近些年的长足进步。

世界范围内,相较于我们擅长的乒羽、举重和体操,足球、篮球、网球等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才是主流,这些项目在顶级层面虽然需要“烧钱”,但在普及层面上却是中外百姓共同喜闻乐见、热衷从事。

就拿昔日“贵族”网球来说,而今在国内也有了平民化的趋势。据中国网协前些年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网球人口已达800万,而2011年法网李娜夺冠的那场决赛,中国有1.16亿名观众收看转播,又证明了网球的受关注程度。

可以说,在国际职业赛场上,如今的李娜和曾经的姚明们几乎天天都是外交官,不动声色地向世界“推销”和展示中国,亿万终端甘愿接收,这比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效率更高。

已故南非政治家曼德拉曾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和文化相似,没有国界,因其通俗易懂,实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体育若想拥有更多话语权,势必要在主流项目上不断突破。

从“乒乓外交”到“国际娜”,从奥运冠军到大满贯冠军,中国体育伴随国运兴,而发展壮大的中国,也需辅以足够匹配其国际地位的体育成就。

从这点来讲,中国体育的“二次创业”既必要,亦势不可挡。(新华社发)

当李娜被“神化”后,怎么同她打交道,都会显得“俗”。

当李娜被“神化”后,怎么同她打交道,都会显得“俗”。

新科澳网冠军李娜载誉回家乡湖北,受到副省长接机,省委书记、省长一同接见她的礼遇。书记、省长还代表省里奖励李娜80万元人民币,湖北省最高官员们的这番热情在网上遭到不少吐槽。“为什么接机”,“用纳税人的钱奖励李娜80万,根据是什么”,类似质疑纷纷出现。

这些问题各有其道理,但也有人提出,如果李娜静悄悄地回到家乡,湖北省官方毫无表示,会不会有相反的质疑声呢?比如问:奥运冠军奖了,李娜为什么不能奖?

李娜的成就非常炫目,她的成功之路又如此与众不同,这使她在今天的中国被当成有某种特殊含义的标签,几乎无可避免。尽管李娜很可能就是想享受比赛,享受自我选择,不想扯其他,但她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另作解读,官方同她打交道,也会面临加码的舆论风险。

李娜已被部分舆论定义成“否定举国体制的英雄”,她的故事被一些人反复用来做现有体育机制需要洗心革面的论证。一些评论甚至超出体育,强调李娜代表“追求自由”的成功。

不难发现,这些都是中国体育界以及全社会长期争论的老话题。客观说,李娜的胜利的确证明了举国体制之外同样有康庄大道,会激励更多人走上商业体育的道路。但她的胜利不具有排他的证明力,尤其无法成为中国立刻放弃举国体制的理由。对于围绕举国体制已经持续几年的大争论,李娜的最大贡献是再一次把它激活,并提供了新的论据。

当李娜被“神化”后,怎么同她打交道,都会显得“俗”。如果湖北官员接待奥运冠军并送上奖金,会自然得多。但面对李娜这样做,怎么看怎么别扭。李娜“太奇特了”,官方该厚待她还是“把她当普通人”,还真的挺有掂量空间。

很多人觉得湖北省这一次有些“跌份”,这种看法源自多种情绪,一是有些人热捧李娜并认为官方怎么做都是错的。第二拨人本来也可能喜欢李娜,但因为讨厌第一种人,而对李娜产生逆反。当然还有很多人受舆论场争论的刺激,也觉得如何对待李娜“是很重要的事”和“应当说清楚的事”。

中国舆论场当下高度敏感,一些人看什么都像政治,都像价值观,如果以此为乐,这样的新发现就会无穷无尽。

我们不知道李娜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强大,以及什么样的宠辱不惊,才能在今天的中国充当“舆论偶像”,经受各种情绪的围堵和冲刷。她被引申、放大、撕扯,我们相信,舆论场上的那个李娜,同真实的李娜一定是差之千里的。她周围的世界也因她被舆论改造而发生变形。

我们见识的还是太少了。今天闯商业体育成功的李娜,就像当年为中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容国团。舆论在尽情消费李娜,这种消费究竟会留下点什么,只能由时间做出回答。

为了迎接李娜回家,湖北省体育局相关领导提前一个小时就到达天河机场贵宾厅。在省体育局领导的陪同下,李娜夫妻来到东湖宾馆。省委省政府领导在此接见了李娜。省委、省政府为表彰李娜取得的优异成绩,特奖励她80万元奖金。(1月28日《楚天都市报》)

我倒不纠结官员的兴奋劲,官员也是人,看到李娜为国人添了彩,他们也有兴奋的权力。但是,我纠结的是为什么只要有人获奖,我们的政府总是会拿公众资金去凑热闹?

什么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全民运动,而不是竞技体育,把竞技体育当作体育事业的主要目标,实际上是让体育精神步入了“歪门邪道”。在体育竞技中,成功者鲜花包围,失败者则孤独终老。但是,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他们付出的汗水却都是一样的。对于商人而言,他们可以给冠军们房子、车子、票子。那是人家个人财富,想给谁给谁。再说了,有的商人之所以拿出钱款和实物奖励冠军,有的人还图个宣传品牌的效果。但是,对于政府而言,实在不该也去凑热闹。

对于冠军而言,他们是付出了,但是他们也已经收获了。他们收获的是名气,名气带来的就是效益;他们收获的是奖金,国家也已经给了奖励了。可以说获得冠军,该得到的他们都已经得到了。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层层的奖励。一个冠军,国家给奖励,省里给奖励,市里给奖励,县里还给奖励,有的富裕的村子也会给奖励。这样的奖励是不是涉嫌重复奖励呢?

政府是不能乱花钱的,需要有财政预算,还需要年初在人大会上通过审批。请问,各地政府在奖给冠军的资金中,有多少是财政预算的?有多少是经过人大批准的?政府官员有没有权力一张嘴就花钱?面对冠军,我们可以兴奋,但是官员没有权力用公众资金为自己的兴奋买单。这80万不如发展全民体育事业的好。

新科澳网冠军李娜载誉回家乡湖北,受到副省长接机,省委书记、省长一同接见她的礼遇。书记、省长还代表省里奖励李娜80万元人民币,湖北省最高官员们的这番热情在网上遭到不少吐槽。“为什么接机”,“用纳税人的钱奖励李娜80万,根据是什么”,类似质疑纷纷出现。

这些问题各有其道理,但也有人提出,如果李娜静悄悄地回到家乡,湖北省官方毫无表示,会不会有相反的质疑声呢?比如问:奥运冠军奖了,李娜为什么不能奖?

李娜的成就非常炫目,她的成功之路又如此与众不同,这使她在今天的中国被当成有某种特殊含义的标签,几乎无可避免。尽管李娜很可能就是想享受比赛,享受自我选择,不想扯其他,但她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另作解读,官方同她打交道,也会面临加码的舆论风险。

李娜已被部分舆论定义成“否定举国体制的英雄”,她的故事被一些人反复用来做现有体育机制需要洗心革面的论证。一些评论甚至超出体育,强调李娜代表“追求自由”的成功。

不难发现,这些都是中国体育界以及全社会长期争论的老话题。客观说,李娜的胜利的确证明了举国体制之外同样有康庄大道,会激励更多人走上商业体育的道路。但她的胜利不具有排他的证明力,尤其无法成为中国立刻放弃举国体制的理由。对于围绕举国体制已经持续几年的大争论,李娜的最大贡献是再一次把它激活,并提供了新的论据。

当李娜被“神化”后,怎么同她打交道,都会显得“俗”。如果湖北官员接待奥运冠军并送上奖金,会自然得多。但面对李娜这样做,怎么看怎么别扭。李娜“太奇特了”,官方该厚待她还是“把她当普通人”,还真的挺有掂量空间。

很多人觉得湖北省这一次有些“跌份”,这种看法源自多种情绪,一是有些人热捧李娜并认为官方怎么做都是错的。第二拨人本来也可能喜欢李娜,但因为讨厌第一种人,而对李娜产生逆反。当然还有很多人受舆论场争论的刺激,也觉得如何对待李娜“是很重要的事”和“应当说清楚的事”。

中国舆论场当下高度敏感,一些人看什么都像政治,都像价值观,如果以此为乐,这样的新发现就会无穷无尽。

我们不知道李娜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强大,以及什么样的宠辱不惊,才能在今天的中国充当“舆论偶像”,经受各种情绪的围堵和冲刷。她被引申、放大、撕扯,我们相信,舆论场上的那个李娜,同真实的李娜一定是差之千里的。她周围的世界也因她被舆论改造而发生变形。

我们见识的还是太少了。今天闯商业体育成功的李娜,就像当年为中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容国团。舆论在尽情消费李娜,这种消费究竟会留下点什么,只能由时间做出回答。

27日中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等,在武汉会见了刚刚返回家乡的澳网女单冠军李娜及其丈夫姜山,并代表省委、省政府奖励李娜80万元人民币。

这几天,关于李娜的新闻特别多。一个中国运动员能在摘得法网桂冠后,再获澳网女单冠军,在网球这项欧美人一统天下的运动中脱颖而出,确实可喜可贺。而李娜在整个运动生涯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斗志和勤奋,更值得每个运动员、甚至每个国人学习。湖北省称赞她为祖国、家乡争光,并代表家乡人民欢迎她,向她和家人表示问候和感谢,这些都很正常。但是,政府出80万巨资奖励运动员的行为仍值得商榷。

不错,李娜球艺精湛,意志坚韧,向世界展示了荆楚儿女的顽强拼搏精神,是湖北人乃至中国的骄傲。我们可以分享李娜的成功喜悦,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继续为她加油助威,希望她再接再厉,在世界网坛更进一步。可政府出资80万仍不十分妥当。第一,政府可支配的钱来自于纳税人,而且资金的数目也是一定的,在这里花了,必然就无法花在那里。政府出80万元奖励运动员,这笔款项从何而来?使用前是否应该问一问老百姓答应不答应?除了这些问题外,政府更应该想一想这钱是否一定要用作这种锦上添花的用途,而忽略了其他更迫切的需求——比如扶贫、比如教育、比如民生。其次,作为一个成功的运动员,李娜自单飞以来,已经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形成了良性循环。无论是竞赛奖金,还是商业代言,都使她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团队,并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这80万已不能算“雪中送炭”。最后,李娜每次比赛后,都要回家和家人团聚。因为常年在外训练、比赛,她非常珍惜和家人相见的时间,这也是她从墨尔本夺冠后就直接奔赴武汉的原因。所以,她的心愿是早点见到家人,而非领导,这从电视新闻和合影中就能看出,娜姐手拿巨额支票,却连一丝笑容都没有。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群众性的活动,人们热爱体育,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它超越了国别、政治,让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竞争。对于体育运动,政府应该支持,却不该过分介入。地方政府拿钱奖励运动员,把体育政治化,实际上是扭曲了体育的本质。对于李娜来说,80万不是一个大数目,但对于很多需要扶助的领域,这钱完全可以干出些大事。既然是奖励,首先最应该做到的是让获奖者开心,而金钱绝不是通向快乐的唯一工具。

孙建清(山东 编辑)

1月27日中午,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在武汉会见了刚刚返回家乡的澳网女单冠军李娜及其丈夫姜山,并奖励李娜80万元人民币。

这一举措,引发了网民的热议。截至1月28日13时,新浪网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人中,76.4%的人选择了反对奖励李娜。

奖励李娜的钱既不是省委的,也不是省政府的,而是纳税人的。按理讲,湖北出了这么一位名人,是家乡的骄傲,也值得家乡父老乡亲给予奖励。可是,奖不奖励李娜和奖励多少,应当由湖北的纳税人来决定。就目前的权限和程序来看,只有湖北人大能代表湖北人民作出是否奖励李娜,以及奖励多少的决定。那么,这一奖励是否通过了湖北人大的决议,是通过什么程序批准的?如果这些问题不透明,或根本就没有经过正常合法的程序,就不会得到纳税人的认同。

李娜并不缺钱,但她的个人财富,是自己的辛勤劳动所得,比如获得冠军的奖金和代言广告的收入。而湖北省的此番奖励,未必是李娜所需要的。从奖励现场的照片看,李娜一改澳网获奖时的神采飞扬和妙语连珠,一脸肃穆和淡漠地接过奖金,看不出任何喜悦之情,说明她未必认同这种奖励。

当然,李娜对于奖金是怎么想的,外人并不清楚。有人说,李娜并不缺这80万元人民币,但她也并非视金钱如粪土。因为,她获得澳网冠军感言的第一句话便是:“首先感谢我的经纪人,他让我更富有了。”所以,李娜并非不爱财。只是,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对取之无道的钱,李娜是否会接受,还得打个问号。

按以往的做法,这次奖励李娜的钱,她可能还会像过去一样,捐出去。2011年李娜获得法网冠军后,湖北省政府授予她“湖北跨越先锋”荣誉证书,并奖励60万元奖金。李娜在纳税之后,自己掏腰包,凑够50万元捐给了武汉市孤残养老院。

从李娜对待奖励的冷漠中,地方政府和官员应该反思,在奖励明星名人之时,是否应考虑程序的合理合法?不要擅自替纳税人作主,更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获奖者会欣喜接受。

2011年湖北奖励李娜60万和现在奖励80万,钱是从哪儿出的?以纳税人的钱,去奖励一个自由职业运动员,理由是什么?出这笔钱,经过了怎样的决策程序?

据《湖北日报》报道,刚返家乡的澳网女单冠军李娜,受到湖北省领导的会见,并被省委、省政府奖励80万元。这一奖励在网络激起争议,连合影中李娜稍显严肃的面容,都引来种种解读。很多人认为李娜本人,也不愿意接受这80万的奖励。而新浪网的调查显示,超七成的网友都选择了“反对”奖励。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2011年李娜获得法网冠军,湖北省政府就曾奖励60万元。当时就引发舆论如潮批评,普遍认为政府应少去锦上添花,多去雪中送炭。新华社也刊发评论,认为“地方政府的‘添彩’性奖励,倒不如投到更加重要的基础性活动中。多建一些适合发展群众运动的项目设施,让更多小李娜们的爱好不只是在梦中飘浮,而能落到地上……”

遗憾的是,舆论当初的种种“劝告”,丝毫未能影响湖北今天的奖励决定;民众当初的疑虑,现在也未能得到解答。比如,60万和80万,是从哪里来的?以纳税人的钱,去奖励一个自由职业运动员,理由是什么?支出这笔钱,经过了怎样的程序?两年多以前是一笔糊涂账,两年过后不明不白的情景再现。如果说奖励让人看不明白,同样的问题接连发生,就更让人困惑了。

对优秀运动员给予“重金”奖励,是举国体制下惯有的激励手段,本来就不该适用于早就“单飞”多年的李娜身上。这些道理媒体早就分析过,如果湖北有关方面能够多听听,从善如流,也许就能避免这样的尴尬和错位。

同样值得追问的是,轻轻松松掏出80万,湖北难道不缺钱吗?要知道,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布的贫困县名单中,湖北省有25个。这些地方的民众是不是更需要那80万。同样是2012年,中央财政拨款50万,用于湖北“关怀老人”项目,当时湖北有城市“三无”老人3万多人,农村“三无”老人约20万人。民政厅相关人员还称,“养老事业仍需要社会各界广泛积极参与”。既要中央财政拨款、又要社会参与,可省级财政的钱,为何就不能优先用在这样的“刀刃”上?

所以,这已不仅仅是奖励李娜是否合理的个案问题,而是事关政府该如何花钱的公共问题。财政的钱一分一厘都是纳税人的血汗,用于什么地方,应该尊重纳税人的意见,经过相应的程序。这都是常识。

不可否认,一个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会给一个国家、地方增色,让家乡人也很有面子,这都是人之常情。政府不是不可以表彰出色的运动员,关键要看用什么样的方式。最不可取的方式就是,用重金奖励一个打职业比赛的运动员。这样的方式不只是违背公共财政伦理,而且也太土豪,太没有品位了,让人觉得俗不可耐。

李娜捧杯之后,中国驻澳大使馆在墨尔本总领馆为其举行了庆祝活动,澳大利亚副总理沃伦·特拉斯等政要参加,这就是很有品的公共外交活动。怎么样才能既表彰了李娜,又不引起公众的反感,湖北方面,显然需要好好学学。

□敬一山(媒体人)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天,但李娜澳网夺冠给国人带来的兴奋还远未散去。伴随着这份喜悦的心情,一些与李娜相关的话题始终占据着新闻的重要篇幅,一个焦点话题就是李娜与国家的关系。

不少人乐于拿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作比较,并推崇李娜“个人式”的成功。也有人认为,虽然今天的李娜是作为中国运动员职业化的一个代表或者典型,但她也有过一段在体制内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这一阶段所打下的基础同样不可磨灭。究竟是基于个人还是基于国家,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两种观点争持不下。

回顾地看,这些年来,围绕李娜、以李娜为话题的争议一直都有。这不仅在于作为网球选手的李娜,有着许多国内运动员不具有的个性——率性、真诚,更在于李娜的职业化选手的身份。其背后的深意,远不是举国体制和职业化,哪种更有利于运动员的发展的问题,更多时候,它指向了不同时代、不同代际的国人,对于个人、国家,以及两者关系的理解。

现在大概不会有人否认,李娜的成功首先是她个人的。身为一名亚洲选手,李娜的身体条件没太占劣势。她更勤奋努力,勇于追逐梦想,并坚持不懈地为梦想不断付出。而她的率真幽默,让更多人看到了球员之外的、真实的李娜,也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球员,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越来越多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愿意将更多目光投注到她身上的原因。她表现出的自由开放,是国家不断自由开放的一个侧影,另一方面,她身上的这些特质,可能又是目前大多数体制内运动员还不具备的。纵然会有争议,但总的来说,在这个自由开放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接纳,并且欣赏李娜的个性。

出于这份欣赏,李娜的个性、她的职业化身份以及她所取得的成绩,常常被放在一起,相互映照,并用以诠释她的职业成就。起初,这样的诠释只是对体制内运动员和职业化运动员加以区分,渐渐地,这种区分延伸到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层面。进一步来说,对于李娜的成功,不仅积极地将一切荣誉归于个人、肯定个人,甚至极端地切割,认为个人荣誉与国家毫不相干,排斥“国家的骄傲”、“国人的骄傲”等说法。

然而,个人和国家是不是截然分开的呢?可以看到,作为国家一部分的个人,以及由个人所构成的国家,其实是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个人与国家同进同退、载浮载沉,有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历史载录。为国民在国际舞台上所取得的荣耀而骄傲,因个人的成功而掀起的全体国民情绪的振奋昂扬,或者反过来,国民为生在某个国家,成为某国国民而自豪,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是国家与个人相互归属的体现,也不限于竞技体育这一领域。理解这种情感并不困难,就像李娜所击败的齐布尔科娃,在亚军致辞时首先感谢的也是她的祖国斯洛伐克,以及关注她的祖国人民。事实上,李娜也曾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对中国、对家乡武汉的热爱。

我们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随着国家的自由开放,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也因为这样,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乐于探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需要从李娜引发的这场争论中看到的是,如果说过去国家与个人趋紧的,国家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关系并非常态,那么现在这种反向而行的“去国家化”正常吗?作为对等的国家与个人,我们应该更习惯和依赖这份彼此归属的“国民”关系。

□ 本报评论员 付小为

纵观李娜的运动生涯,可以客观地说,是体制发掘了李娜,也是来自体制内的改革,带来了李娜职业生命的又一春。李娜的幸运在于,她既得到了体制的培养,又踩上了体制改革的“良好机遇”,在体制内成名,又在体制外成就辉煌。

刚刚夺得澳网冠军的李娜,成为近日舆论的热点。李娜不仅凭骄人战绩,也以性格、经历和类似“他幸运地娶了我”这样调侃丈夫的俏皮话让媒体和受众津津乐道。于是,欢呼与庆祝、花边和八卦,扯得上关系与扯不上关系的话题都一一随之跟进。然而网络之上,舆论之间,微博微信之中,倒也有一种别样且影响不小的声音,那就是:李娜成功了,说明竞技体育运动背后的举国体制太失败。

由于李娜早已“单飞”,脱离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系统,她得到的冠军当然归功于她自己和她的团队。然而体制外的成功能不能反过来证明体制内本身不给力?如此逻辑恐怕有点站不住脚。举国体制或许有某些弊端,但大可不必强行拖上李娜来予以“论证”。且不说李娜的 “个例”是否具有十足的代表性,中国体育的良好成绩倒也可以支撑“举国体制有优势”的判断,更何况李娜早在2011年也曾明确表示:“我是举国体制培养出来的,碰到了这么一个好的政策。”

李娜说的好政策,就是在2008年奥运会后,当时的网管中心为国家队队员走向市场开放了大门,成全了李娜、彭帅、晏紫、郑洁的自立门户。然而,即使不再有“编制”关系,体制与这些“小花”仍有着割不断的“香火”情,为她们的事业提供种种幕后支持。2013年一次采访中,李娜也表示自己参赛代表自己与代表国家是一样多的。

其实,纵观李娜的运动生涯,可以客观地说,是体制发掘了李娜,也是来自体制内的改革,带来了李娜职业生命的又一春。李娜的幸运在于,她既得到了体制的培养,又踩上了体制改革的“良好机遇”,在体制内成名,又在体制外成就辉煌。

过往李娜的个性以直率闻名,她也曾对体制内一些做法直言不讳,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传统运动员培养体制就问题多多,而只是一个职业运动员的主观陈述,表达个人看法而已。

在众多的“噪音”之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娜的成功是“个性”的成功,是“自我”的成功。此种观点,大有将体制内培养的运动员归入“压抑个性,难以成功”的类别之嫌,并进而证明体制本身的“不可持续”和“落后性”。这些当然是无稽之谈。个性与一个运动员的成功与否,有那么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吗?如果说体制外的李娜以个性成功,那么体制内成功而有个性的运动员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样的“怪”谈,其实更多地让人感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说实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不是所有走出体制的运动员都能收获更大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很难拷贝和复制。比如说,李娜现任教练卡洛斯的年薪高达350万元,后来者也难以去效仿。同样单飞的网球小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李娜那样更上一层楼。正如李娜所言:“不是每个人都能供养一个团队,适合自己就好了。”

尊重市场规律和运动科学,也就意味着对于具体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员,需要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细分化的发展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改革与包容。我们的体育事业要以深化改革为己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实现从体育明星到老百姓、从国家队到业余队、从市场到公益,不同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形式的主体共同参与,而李娜正是这种改革方向部分成果的一个明证,这样讲或许更为客观与公允。

如果把多元的中国比作舞台,人人都有出彩机会,那么今日体坛就是最好诠释,这里既有体制外的李娜、丁俊晖、邹市明,也有体制内的林丹、叶诗文、吴敏霞……不管是“单飞”还是“抱团”,各有各精彩,让我们真心诚意地为中国运动员的成就喝彩,更寄望于改革创新、海纳百川的中国体育事业前程远大、前程似锦。

所以,似乎没有必要夸大李娜成功的非体制因素,最好还是本着一颗平常心看待李娜的胜利以及李娜本人,本着一颗“和而不同”的心态面对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既是对李娜的负责,也是对中国体育的负责,更是对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负责!

2011年李娜首次打入澳网决赛后,让她上春晚就成了网友热腾腾的愿望,当时,李娜就曾委婉拒绝。三年后,李娜终于在墨尔本圆梦,网友们又喊起了上春晚。夺冠后,粉丝们疯狂地在微博上“圈”春晚导演冯小刚,并留言道:“冯导,李娜大热,不上春晚说不过去啊!”有记者问李娜:“如果春晚总导演冯小刚打电话邀请你上春晚会如何呢?”李娜表示:“我(会把手机)关机。我不会上春晚,难得有时间陪家人,我会在家,不接受任何邀请。”(《华西都市报》1月27日)

央视春晚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惯例:让一些有突出贡献的名人上春晚露个脸,在文艺方面有些才华的,则让其表演个节目。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历届航天员都登上春晚舞台向全国人民拜过年。至于那些体育明星,则更是春晚的常客,毕竟“文体不分家”嘛。正是基于这种“春晚惯例”,网友们才纷纷觉得,李娜如果“不上春晚说不过去”,至于究竟是哪里“说不过去”,好像谁也说不出来。

让某些名人在万众瞩目的春晚上露个脸,无非是一种褒扬和嘉奖。对有些人来说,上春晚当然是梦寐以求的良机,但对李娜而言却恰恰相反。她和其他体育明星不同的是,不太喜欢接受采访,媒体不时曝出李娜“呛记者”的新闻。对于上春晚,她更是极力排斥:难得有时间陪家人,我会在家,不接受任何邀请。

这对于那些满心热望李娜上春晚的人来说,李娜坚辞上春晚的表态无疑泼了他们一头冷水。其实,细想之后也该释然,人们这种热望本来就属于“剃头挑子一头热”,人家李娜本来就不在意“春晚惯例”所附加的荣耀,网友们何必眼巴巴地希望按照“春晚惯例”强行邀请人家来?

不要把春晚当成荣耀赠予的秀场,更不要硬逼着李娜上春晚。对于李娜的斐然成绩,人们可以祝贺,可以狂欢,但不要自作聪明地拿“春晚惯例”来“绑架”李娜、“绑架”春晚导演。

娜姐,好样儿的!2014-01-27 09:10

事不过三,中国一姐李娜现在恐怕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昨晚,第三次闯进澳网女单决赛的中国一姐以2∶0击败齐布尔科娃,成为首个拿到澳网女单冠军的中国人、首次拿到澳网女单冠军亚洲人第一人,这也是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二个大满贯。凭借这个冠军,李娜不仅收获了265万澳元(约合1410万人民币)冠军奖金,而且世界排名有望在下月达到世界第二的历史新高。(1月26日《成都晚报》)

李娜和第一次拿到大满贯冠军时一样,没有感谢祖国,也没有感谢人民,而是直截了当地感谢自己的团队。无需多言,能在世界顶级大赛上登上顶峰和拿到冠军而且不花国家一分钱,这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的感情。

“举国体制”为中国运动员提供了令外国运动员羡慕的优厚训练保障条件,却没有办法激活运动员的“大心脏”。在运动员培养的“举国体制”下,李娜用自己的方式谢了国家,这是很多中国运动员无法做到的。现任中国乒乓球总教练刘国梁甚至赞叹,“李娜确实是中国体育界这些年来最伟大的民族英雄。目前来讲,我们是做不到的。”

李娜说的每句话都很真诚,且充满了“娜式幽默”。正因为如此,她的感言被评为“史上最幽默的获奖感言”,不但让全世界记住了李娜,而且记住了她的丈夫姜山。李娜在感谢过教练卡洛斯后,双手指向姜山,并笑言:“当然下一个就是我老公了,比我还要出名的老公,谢谢他放弃一切,只是为了陪伴我旅行参赛,成为我的练球搭档。另外还有就是收拾球包、拿球拍。但你也是个幸运的家伙,因为你找到了我。”拿爱人开心,这是真心话。

李娜的获奖感言,说了她想说的,谢了她要谢的。她以鲜明的个性的语言,把自己还原成普通人,也在不知不觉间,在世界面前树立了有血有肉、健康开放的中国运动员的形象。李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征服世界的是实力,是个性,不谈爱国不等于不会爱国,行动的感染力会胜过言语。

当然,人的成功永远是累积在无数次的挫折之上的,没有对前两次决赛失利的苦涩体会,也就不会有李娜的坚强与坚持。三次进入澳网女单决赛,今朝成功,李娜用她坚持不懈的精神,顽强努力的拼搏,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第二个大满贯冠军。

让我们祝贺娜姐吧!娜姐,好样儿的!

就在众人纷纷祝贺李娜澳网夺冠的时候,CBA官网却在这时泼了一盆冷水。“娜姐的英文真棒,甚至忘记了说中文。亿万国人在电视前守候。”“这也是李娜和姚明的差距,话不多说,恭喜李娜”(1月25日《中国台湾网》)

娜姐是伟大的,新年开始的这两周她给中国人、给黄皮肤的亚洲人争了脸,争了光。无论是场上顽强的球风、坚韧的意志,还是赛后幽默的谈吐、流利的英语,都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因为她而骄傲、自豪,CBA官网凭什么猜测她不爱国?

CBA官网估计想标新立异,亦或是小人心态,在嘴上恭喜李娜的同时,又暗暗地给李娜带上“不爱国”的帽子,甚至认为打网球的李娜不如打篮球的姚明,殊不知姚明的英语和谈吐也是非常棒的,在国外、在外国记者采访时,姚明也是用流利的英语来交流。

澳网、法网、美网等都是国际性的顶尖大赛,赛后采访、颁奖说英文,特别是说出精彩、幽默的英文,是一个球员能力、水平、自信的展示,是这个运动员所在国家开放、活力、强大的体现,娜姐在这方面的实力和她在赛场上展现的实力是一致的,她也因此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敬佩,试想,如果娜姐只会说中文,只会磕磕巴巴地背诵事先准备好的、寡然无味的获奖感言,她收获的只是嘘声,只是中国依然落后的形象。

爱国是广义的,一个小的细节,一个礼貌的举动都能体现出爱国,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在国外会说中文就是爱国,如果运动队、运动员在赛场上一败涂地、丢人现眼,赛场外绯闻不断、官司缠身,光靠一张嘴卖弄风骚,谁也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好印象,更谈不上爱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