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为何不上班而天天骂医院的兰越峰成了‘英雄’”,针对著名的“走廊医生”兰越峰,其一位同事表示,“如果这么做才能得到嘉奖,我也想做一名‘走廊医生’。”(《新京报》3月17日)

从目前媒体进一步报道披露的信息来看,“走廊医生”兰越峰的完整形象,确实很可能不如此前人们描绘形容的那样“高大”和“纯粹、完美”。但如果因此便断言兰越峰的“业界良心”称号完全名不副实、仅仅是舆论“误会”的结果,并将其“成名”简单定性为“骂医院成了英雄”,显然同样并不十分客观公允。

无论兰越峰的性格是否偏执,也无论其举报具体动机究竟是什么,实际上都与她举报的问题是否属实,没有任何直接必然联系。从媒体调查披露,以及当地相关部门调查的信息来看,兰越峰所举报的问题,像“过度医疗”、“领导贪腐”等,是具有相当部分真实性的,如“绵阳市人民医院原院长涉嫌违纪被调查”的事实。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站在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角度审视,兰越峰之所以能“出名”,并不是因为她本人及其举报有多么另类、反常,而不过因为其以医生的身份,再次揭露戳破了“过度医疗”等早已普遍存在的医疗体制积弊而已。如曾有调查显示“医院有70%患者的治疗有过度之嫌”,而“过度医疗”之类体制积弊的普遍存在,见证的又是“医改不到位”的改革现实。

就此而言,“走廊医生”兰越峰能凭“骂医院”成为“英雄”,其实根本不在于其个人行为是否“英雄”或者说足够当得起“业界良心”之誉,而在于,目前我们的医疗体制及医改进展,确实有太多“不如人意”、让人感到不满甚至“可骂”之处。显然,若不能尽快有效改变这种医疗体制和医改现实,类似兰越峰这样的“英雄”势必很难避免,即使没有“走廊医生”,也会有其他名目的“××医生”或者“××患者”,将被舆论选择成为批评这种医疗体制现实、为之代言的“英雄”。

□ 张贵峰(湖北 职员)

百度百科里又多了俩词条,“兰越峰”和“王彦铭”。不过,相关解释的线条较粗,尤其是“王彦铭”,过于简单。这不是百度百科偷懒,而是许多细节尚未披露。

自从央视1月9日报道“走廊医生”后,兰越峰才升级为国家层面的新闻事件,被广泛关注。尽管此前一年多已经有《南方周末》等媒体的相关报道,但是“走廊医生”并没有像今天这样举世轰动。依据一般常理,每当一些大媒体介入报道的事情发生,当地政府部门就该引起重视,迅速根据线索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拿出整改措施,显出治理成效,越快越好。但是,不可思议的是,四川绵阳官方显然是贻误了“军情”,一直没能把兰越峰从走廊劝回超声科。不知道是兰越峰不识好歹,还是医院院长王彦铭过于自信,两个人的战争就这么不见停息,一直等到央视介入。

现在我们约略知道,王彦铭也是在绵阳市人民医院工作二十多年的老人,曾经跟兰越峰关系不错,私交甚好。王彦铭文化不高但情商很高,入伍后,虽然不是绵阳人,还是转业到了绵阳人民医院,而且老婆也调到绵阳工作。这表明,他是有一把刷子的,能够刷平许多事情。这种功夫在多年以后的院长竞争中得到上乘表现。当上院长后,三年就让医院收入增长了三倍,从八千万弄到二亿四,这就算是王彦铭的日天本事了。只不过,这种收入的翻番,靠的不是医生的医术有多么高明,而是过度医疗。医院里的超声科,在过度医疗的步伐里,虽然不像其他科室有红包,但是也亦步亦趋,兰越峰的收入很靠前,多年以后,有房有车,生活幸福得很。兰越峰自己说,面对过度医疗,她虽然备受折磨,但是不得不同流合污,社会现实的残酷她不是不知道。

一旦一所医院三年收入增了三倍,可以想见过度医疗的力度会有多大,关键是,这么高速增长的态势之下,过度医疗的速度难于控制,就是必然的了。兰越峰举的例子是,有些病人实在不该动大手术,她看了实在于心不忍,就拒绝在超声结论中配合。于是,结果可想而知,不光得罪了做手术的医生,更是得罪了院长王彦铭。过度医疗的“度”究竟在哪里?她跟王彦铭的看法不一样。当她一而再再而三向王汇报时,王并未引起重视,反而觉得她是个傻子、疯子,不可理喻。当然更多的是,他没把兰当回事,一个院长跟一个科室主任PK,就跟玩木偶一样,不算啥事。尤其是,当一架过时的设备价值160万元却要以230万元的价格入账,兰越峰拒绝签字,王彦铭彻底翻脸了,下定决心要拿下这个跟自己处处树敌的老同事。

包括王彦铭在内,兰越峰跟三任院长“过不去”。但是前两任都是输家,这在全院都知道。所以,当王彦铭出手时,医院里有人说兰越峰“必死无疑”。王彦铭不愧是斗争能手,他让人买了摄像机,录兰越峰的证据,安排人设局投诉兰越峰,最后以“莫须有”罪名免了兰的职,并撵出了超声科。兰越峰呢,这个梦想着当一名纯粹医生的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做了一名“走廊医生”。现在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走廊医生”有多么无奈多么尴尬多么痛苦多么撕心裂肺!当兰越峰一个人坐在走廊里,孤独的忍受着全院人的不解和白眼,感受着王彦铭的冷笑和和狂笑,面对着夫离子散的折磨和煎熬,我们该怎样设身处地体味她的精神世界?如果找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生不如死”了。


然而,兰越峰是幸运的。她知道自己手里攥着正义,她知道自己的亲朋好友支持自己,她知道自己身上的正能量,所以她仍旧坐在走廊里为那些在过度医疗里狂欢的医生救赎,也在为王彦铭救赎。她有自己的“宣言”,请听:“医生要求开除医生,不是因为医术问题,而是曝光了潜规则,这是医学界的丑闻,我现在只有勇敢地去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我的同事求我给他们饭吃,我觉得很可笑,他们每月拿几千块钱的工资,还让我给他们饭吃,我说你们应该去求患者,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你好好塑造声誉,让患者来你这里就医,你就会有饭吃”;“医院没评上三乙与我没有丝毫关系,我为什么要搞垮医院,我还要靠这个医院生存。而且,如果一个人就可以搞垮医院的话,那么这个医院就是不堪一击的。如果这家医院真有实力,谁都搞不垮它”;“我不是一个‘反腐英雄’或者‘打假斗士’,我就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甚至不是一个好的朋友。我既不是完美无缺,也不是高大全,但是我真的是一个好医生。我身上有一些正能量,别人没有坚持的我坚持了,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好傻”……今天,兰越峰非常清醒,她看到了自己坐走廊的价值。首先一点,王彦铭输了,她赢了,这比什么都好。

从某意义上讲,这就是两个人的战争。一名医生PK院长,一般而言简直就是“神话”。以卵击石的结局是唯一的,所以当兰越峰被人叫做“兰疯子”之后,她似乎已经死定了。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绵阳市人民医院一家医院,在那个独立王国里,卵石分明,兰越峰只能是一个悲怆的殉道者。可是,这种假设真的只能是假设,走出医院大门,当她戴上“走廊医生”的帽子,当铺天盖地的舆论几乎一边倒向她,当她越来越真实地被还原,我们会发现,她一点也不傻,倒是王彦铭过于自大了,误判了形势,你让医院富起来是一回事,你自己屁股上的屎擦没擦干净又是一回事,这缸盐不搅那缸醋,功是功过是过,历来如此。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然,还是谦虚谨慎些好。虽然,王彦铭倒台了,但是普遍的过度医疗还在使病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些苦苦挣扎的惨状,更加令人揪心。

“走廊医生”真该从事件中抽身离开了,媒体也应回归到挖掘信息的层面

19日,备受舆论关注的“走廊医生”兰越峰所在的绵阳市人民医院100多名医务人员走上街头罢工,据称是表达对兰越峰事件处理结果的不满。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医院职工之所以上街,是因为绵阳卫生主管部门要摘去“绵阳市人民医院”牌子,更换为“涪城区人民医院”,医院可能会被降格。

在以前的媒体报道中,兰越峰因为拒绝过度医疗,被迫在走廊里上班了近两年。如今随着事件不断发展,整个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没法“淡定”了。不知道在这些上街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明确提出了要开除“走廊医生”,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媒体赫然打出《同事上街要求开除绵阳“走廊医生”》的大标题——仿佛不与同事彻底决裂,兰赵峰就不能成为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斗士。

当前医疗领域存在不少的黑幕和潜规则,这早就为公众所知。人们虽然对此深恶痛绝,但常常又会无可奈何,以至于都有点“审丑疲劳”了。毕竟,那些涉及体制机制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个人发挥力量,更需要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这都是个慢工夫。

公众对于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医生在决策中掺入非专业需求(比如为盈利开大药方),公众常常被蒙在鼓里。对于这种现象,有医务工作者能从中站出来,从一个局内人的角度,揭示不为公众所知的内幕,这无疑具有轰动效应。特别是像“走廊医生”这样,因为不搞过度医疗,而被迫在走廊“上班”近700天,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

毋庸赘言,兰越峰“以一己之力抵制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对于这一点,新闻同行们也试图深挖该事件背后的信息,揭示出更多有价值的细节。但是,兰越峰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室主任,她对整个医院的整体运行情况可能并不了解。在面对记者的时候,她说出来的,更多的还是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说白了,她似乎并不掌握能“一击致命”的关键信息。

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告发水门事件,直接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下台。“深喉”也就此成为美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新闻线人,成为掌握核心信息新闻报料人的代称。尽管直到30多年后,“深喉”马克·费尔特(Mark Felt)才真正被世人所知,但丝毫不影响他对于整个事件的影响力。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新闻当事人手中有无可辩驳的关键信息。

与水门事件的“深喉”相比,兰越峰似乎就像是个没有准备好讲稿就匆匆上台的辩论选手。尽管情感充沛,经历丰富,却不能轻松辩倒对方。以至于当绵阳市相关部门公布“未证实医疗行为违规,医疗收入增长过度与医疗问题不具有密切关联性”的调查结果时,许多媒体又转头去质疑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前不久,还有媒体发表《以个人良知声援“走廊医生”》之类的文章,很显然,“走廊医生”此时已经不是一个真相的提供者,而是变成了一个对抗的符号。

没有核心有价值信息,结果就是围绕走廊医生的各种不信任交织,病人不信任医院、医生不信任媒体、媒体又不信任政府部门。事态越闹越大,离真相却越来越远,“人们依然情绪化地骂着、赞着,却对真相兴趣不大”。此时,“走廊医生”真该从事件中抽身离开了,媒体也应回归到挖掘信息的层面。毕竟,公众此时真正需要的不是“口水仗”,而是更多有价值的真实信息。

面对“走廊医生”背后的“罗生门”,当务之急是迅速启动更权威、更透明、更客观的调查,给人们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日前,四川绵阳市人民医院门口发生的一次聚集,再次把“走廊医生”事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百余名医务人员打出横幅,表达对医院落选“三乙”的不满,强烈要求开除“走廊医生”兰越峰。而兰越峰则认为,医院名誉损失责不在己,自己成了出气筒。

回顾“走廊医生”事件,已经进行了700多天的“交锋”。从主角兰越峰站出来在走廊里抗议,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各方舆论的热议,再到有关部门介入调查,直至医生们群起攻之,“走廊医生”事件持续发酵,可谓一波三折。

但问题在于,事情曝光这么久了,调查处理也是三番五次,依然没有个明确结果,反而陷入了“罗生门”之中。“走廊医生”坚称医院有过度医疗、采购腐败、监管缺失等问题,而院方和大部分医生并不认可,认为是诋毁医院谋个人利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听谁的?

然而,有关方面的处理和应对却每每得分不高。这么些日子以来,几乎“走廊医生”事件每形成一次舆情,医院自身和当地监管部门都会做出反应。不管是医院的9篇公开说明,还是当地联合调查组的多份调查报告,并未能解开质疑、回应关切,其“未发现医疗乱象、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结论缺乏说服力。

尤其难以自圆其说的是,有关方面一面不断说明医院的“清白”,一方面又证实,医院院长王彦铭因涉嫌违纪正在接受调查,这种强烈的信息反差,怎能不令人疑窦丛生?怎么不让“走廊医生”的举报获得越来越多的同情与支持?之所以会这样,有关方面的暧昧态度、“平事”心理难辞其咎。事情还没弄清,医院就一次又一次作出妥协和让步,希望“走廊医生”回到办公室,这种息事宁人的做法也加剧了事件的升级。

当然,不少人对“走廊医生”的力挺,也带有情绪化的一面,是对自己遭遇医疗乱象所产生不满的一种投射。这个结不能越来越杂乱,得有斩乱麻的快刀。面对“走廊医生”背后的“罗生门”,当务之急是迅速启动更权威、更透明、更客观的调查,给人们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今年四川两会期间,谈及“走廊医生”事件,绵阳一位医生代表痛哭建言,类似的问题都应该建立一套法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是谁的问题,就该怎么处理。走出“走廊医生”的疑云,确实需要责任担当和法治思维。

19日上午10时左右,因传言医院被更换牌子“降级”,四川绵阳市人民医院部分职工走上街头,要求开除“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的“走廊医生”兰越峰。兰越峰认为,同室操戈不能改变真相。(《新京报》2月20日)

自1月9日央视新闻播出《过度医疗的危害》专题报道,人们本以为“走廊医生”事件真相即将大白,但事实并非如此。兰越峰到底是因反对过度医疗而被迫待岗,不愿与医院同流合污的斗士,还是某些人所说的拒诊患者、谎话连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偏执狂”?因为真相的缺席,这变成了一场舆论的口角和立场之争。

尽管当地政府成立了由区级分管负责人牵头,区纪检监察、审计、卫生、社保等部门为成员的调查组,引入由医疗卫生系统专家组成的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进驻涉事医院,联合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并给出了调查结论——涉事医院未有过度医疗乱象,但依然未能打消公众的疑虑。有报道称,当地为此先后进行了至少10次专门调查,得出了一样的调查结论,但质疑从未停止。

这种调查本身并没有具备足够的公信力,导致“走廊医生”事件成为一桩悬而未决的迷案。完整的真相是什么?公众需要一个可信的调查结论。但现在看起来,在此事件上,当地政府部门已经失去了能够获得公众信任的“力量”。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涉事的是公立医院,和当地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参与调查者还有当地卫生部门,很容易给公众造成地方“官官相护”的印象。

如果兰越峰提供的证据和事实是存在的,有关部门的确有必要为她平反,恢复她的相关职务及待遇。如果她提供的是虚假的指控,那就是对媒体和公众民意的利用与欺骗,甚至可能涉嫌诬陷罪。但当地处理该事件模凌两可,一方面否认兰越峰的举报。另一方面,又对兰越峰进行安抚,不但不处理,还让她尽快上班。10次专门调查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足以说明问题的复杂性。

当下,这起事件经众多媒体多次报道,已经成为跨地域的重大公共事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甚至主要是负面的,把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卷入到了过度医疗的丑闻中。而地方政府因其公信力问题,已无能力完成调查并妥善处理该事件的任务。对此,国家卫计委应主动承担监管执法的责任,介入“走廊医生”事件调查,对事件性质作出裁定,让真相尽快水落石出,并对违规者做出相应的处罚,方能打消公众的质疑。

“走廊医生”兰越峰面临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没有向好的迹象。2月19日,绵阳市人民医院百名职工罢工示威,要求不准医院更名、继续升级三乙和开除兰越峰。绵阳官方迅速介入,答应了不改名和升级要求,但是表示不会开除兰越峰。(2月20日《新京报》)

“走廊医生”被央视多次报道后,过度医疗已被公众所熟知。过度医疗的危害,还不仅仅让医院成了偷人钱财的“小偷”,更是涉嫌谋害健康和生命的“罪犯”。到医院看过病的人都深有感触,医生早已不把自己的诊断经验当做宝贝,全然成了阅读分析各种化验报告和超声拍片的对号入座者。据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会为自己留下保护自己的证据。一旦产生医疗纠纷,化验单和片子就是自己得出诊断结论的证据。作为患者,明明觉得一些化验和拍片不必要,可是,自己说了不算,提了意见也白搭,不得不任人宰割。

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在调查组和专家眼里,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走廊医生”反映的事实,绵阳市经过多次调查,认为不存在。一方面是官方对“走廊医生”的“举报”不认可,另一方面是想尽办法安抚兰越峰,让她离开走廊。这种似是而非、和稀泥的处理结果显然是糟糕的。事到如今,必须旗帜鲜明给出结果,如果是医院错了,就彻底整改,哪里跌倒哪里站起;如果是兰越峰造谣,完全可以依法惩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样做,天是不会塌下来的,无论对于谁,都是新生的开始。

兰越峰将同事此次的诉求称为“同室操戈”。她会冷静对待同事的过激行为,“不能因为他们闹,就改变了真相”。她认为,医院名誉损失,是绵阳市人民医院院长王彦铭造成的,不少人现在把怨气撒到她头上,这真是悲莫大于哀。可以说,真相是啥,迄今为止绵阳官方并没有如实相告。根据以前的几次调查,显然是在证明央视的报道弄错了。2月17日《南都周刊》也在披露另一种“真相”,意在表明兰越峰是个问题医生,不光提供的证据有假,而且颠倒黑白,罪不可恕。就连2月20日《环球日报》也在质疑,说“只有走廊医生一人好这个逻辑可疑”。

然而,“走廊医生”兰越峰并不孤独。此前,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为民医生”胡为民,因为不愿意加入开单提成的行列,便被其所在的医院孤立起来。众所周知,如今虽然大多数的公立医疗机构被冠以非营利医院,但是国家对这些医院的补贴非常有限,不少医院按照人员编制,仅能获得30%至40%工资份额,而此工资份额还停留在很久以前的水平。于是,我们的医疗机构在市场化的背景下,被推入了逐利的漩涡中。再加上医院的许多医疗服务都不能获得正常的市场回报,而必须将医疗服务的价值绑架在药品、检查和医疗支出上,这就使得多数医生越是付出了医疗服务,越是保证了医疗质量,却越得不到经济回报。相反,那些并不体现医疗水平的药品和检查,甚至是不恰当的治疗,却常常能让医院和医生获得不错的回报。“此情此景”之下,“走廊医生”“为民医生”的诞生,才是医疗服务的良心发现,理当正面肯定,大力弘扬。

按说,对于“走廊医生”的是与非,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最有发言权。可是,当我们看到百名医生(在医院的比例有多大?有没有其他人员?)要求开除兰越峰,我们不得不震惊不已,假如这些人能够代表医院,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极有可能就是医生的集体沦陷,而且不可救药。——但愿,这些人只是一小撮,是被利用的一小撮。

换个角度看一看,对于一名超声专家,“走廊医生”兰越峰的遭遇非常糟糕,她已经夫离子散,支撑她的精神支柱在哪里?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直到今天全国那么多大医院怎么就没有一家医院向她伸出橄榄枝呢?这是不是再次反证了过度医疗的过于普遍呢?

19日上午,“走廊医生”兰越峰所在的绵阳市人民医院100多名医务人员走上街头罢工,现场包括围观群众在内约有500人,剑南路交通受阻。据记者多方了解,此次医务人员参与罢工,是由于对兰越峰事件处理结果不满,另外,今年2月8日,绵阳卫生主管部门发文,摘去“绵阳市人民医院”牌子,更换为“涪城区人民医院”。现场罢工医务人员要求主管部门、人民医院开除兰越峰,收回更牌决定。(2月19日,中国新闻网)

罢工极易让人想起劣币驱逐良币的典故,认为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不过是沆瀣一气、抱团取暖,共同对抗让自己收入减少的“正义捍卫者”。然而,如果我们把网络上连篇累牍的关于“走廊医生”兰越峰和绵阳市人民医院恩恩怨怨的报道通读完毕,也许就很难得出以上结论了。从这些报道中,我们既不能排除绵阳市人民医院有过度医疗行为,也不能排除兰越峰是为了私利诬陷医院。新闻媒体出于不同的立场和动机,从不同的角度能展示完全不同的事态,而不知情的网友则更可能将报道与自身环境相结合,得出更加偏离事实的结论。

媒体可以做出不同角度的报道,网友也可以做出个性化的解读。但是,当地政府却不能摇摆不定。从目前的事态发展来看,当地政府恰恰是在兰越峰和绵阳市人民医院之间进行投机,风向吹向哪边就朝哪边倾斜。当舆论都支持兰越峰、指责医院时,就对医院采取了摘牌、更名等惩罚措施,当医院医生罢工,事态“闹大”后,又收回惩罚措施,以求事态平息。当地政府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中,游走于当事双方之间,以最短时间内平息事态为目的,丝毫没有自己的坚守和立场,也没有彻查事件的决心,让事态更加扑朔迷离。可以想见的是,平息绵阳市人民医院罢工的种种承诺必然引起兰越峰的不满,如果兰越峰也效仿医生们采取过激措施,当地政府是否又要推翻现有的决定呢?某种程度上正是政府的摇摆和暧昧,导致了事态的恶化。

当地政府应当硬起起来,秉承公正的法治的原则,对事件进行公开透明的调查和不偏不倚的处理。政府不该是夹在兰越峰和绵阳市人民医院之间的墙头草,而应该成为两者纠纷与矛盾的最终裁判者。关于绵阳市人民医院是否存在过度医疗以及兰越峰是否恶意中伤医院等问题应该由当地政府发布权威消息。如果当地力量不能调查清楚这件事,那么就邀请外市乃至全国的专家组成调查组,把事实调查清楚。同时,当地政府要以法律为准绳处理事件,如果兰越峰的确存在恶意中伤问题,那么不能因为她受到网友的追捧就手下留情,如果绵阳市人民医院的确存在过度医疗问题,那么更不能因为医生罢工而心有忌惮。只有公开、透明、依法处理,才能解开迷雾,也才能让当地政府解套。

现在“未发现”兰越峰被打击报复或“合法伤害”,能否通过更深入调查、更高一级的监管部门,给当事人和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

据央视报道,四川绵阳人民医院的兰越峰医生,因拒绝过度医疗而被多次贬职,最后只能每天坐在走廊办公。之后,绵阳市涪城区立即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组,抽调了15名专业人员对兰反映的情况展开调查。18日晚间,联合调查组发布了初步报告。一方面,调查组确认了“媒体报道中反映兰越峰坐了六百余天的情况属实”;另一方面,调查组又称,检查中,未发现兰越峰因举报和抵制“过度医疗”现象受到不公正处罚的情况。调查组还建议事发医院“继续加强对兰越峰的思想疏导和人文关怀工作,引导其依法反映情况”。

虽然,调查组并未确认当事医院存在“过度医疗”,但在普通公众的心中,“过度医疗”却是个既定事实。尤其是在网络舆论场,网民们早已习惯了从自身的社会经验出发,来解读各类公共事件。当“过度医疗”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自称多权威或多独立的调查结论,都很难说服公众相信当事医院能够洁身自好。

从单位的视角来观察“过度医疗”,利益受损的是病人及其家属,得利的却是医院及其全体员工。正所谓“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我们完全能想见,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医生群体在“过度医疗”上的沉默。真心跟自身利益“过不去”的,还真都是一些性格执拗者。兰越峰医生就曾被称作“疯子医生”,更多网民称其“单纯”。法治建设,其实正需要这样一些敢于同不法行为抗争的守法护法者,尽管这种坚持常常执拗得让世人难以理解。

我们还可以从“走廊医生”的命运说开去——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公布的一些腐败大案中,窝案串案并不鲜见。这些集体腐败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利益均沾”之下,腐败共同体显得格外“团结”。

当然,基于现有的调查结论,我们还不能对“走廊医生”兰越峰所在的医院作集体腐败的“有罪推定”,但有媒体报道,绵阳市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对绵阳市人民医院院长王彦铭的有关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展开调查。目前,王彦铭因涉嫌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从时间上看,这位院长与“走廊医生”存在交集。既然院长的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几个月还没有结论,几天前才组建的“联合调查组”又依凭哪些证据就得出了“未受不公正处罚”的结论呢?在既定体制和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面前,不迎合者往往要付出代价。现在“未发现”兰越峰被打击报复或“合法伤害”,能否通过更深入调查、更高一级的监管部门,给当事人和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云帆

针对“走廊医生”事件的调查,不妨顺着兰越峰提供的“线索”摸瓜,去查证究竟有无医疗腐败现象。不厘清问题核心,拿外围资料来说事,很难让公众信服。

据报道,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走廊医生”事件,近日有了新进展,由当地政府组织的联合调查组于1月10日下午进驻当事医院开展调查工作,其间共收集查阅资料3349份等,初步结论认为:未发现“走廊医生”兰越峰因举报和抵制“过度医疗”现象受到不公正处罚的情况,未发现涉事医院存乱象。

虽然现在并没证据证明此结论为最终定论,但消息来自联合调查组,其分量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就目前而言,这调查结论还显得不那么服众。

从调查时间看,从1月10日进驻当事医院到1月18日发布初步结论,8天时间,能不能把一个堆积了600多天的陈年积案初步理清,这本身很值得怀疑。

其次,虽然工作组称查看了3000多份的资料,但是对于一家在当地影响较大的医院,每日新发生的病例资料就可能有好几千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组所查看的几千份资料难免陷入管中窥豹的境地。

其三,工作组走访了70多人,这70多人是兰越峰的同事,还是医院内部和当事政策密切相关的群体,或者是过去接触过兰越峰的病人,能否真正保证调查的客观公正?这一点,调查组理应进行严格地考量。

实质上,在医疗领域,过度医疗的问题,即便不能用泛滥来表示,说这种现象不罕见也绝不为过。在联合调查组的调查中真的一点过度医疗的现象都没发现?不知道涉事医院未发现乱象的表述,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实况?

如果一切问题都是多疑,兰越峰是因自己的职位没有得到满足,是对民主推选的主任打击报复,那么当事医院应该理直气壮地撤销其行医资格,调离临床岗位,安排到其他部门,涉事医院为何又要遮遮掩掩,每日让其在走廊上班,而工资奖金以及一切待遇全部照发。这何尝不是罔顾规则?

另外,相关报道还说明,绵阳市涉事机关从去年下半年就对该医院院长展开调查,认定院长涉嫌违纪,这又带给公众一个疑问:院长涉嫌违纪,其治下的医院却大致“正常”,有些诡异,莫非院长违纪真的没什么副作用?

在舆论猜疑下,调查组单凭“未发现”词眼回应公众关切,显然还缺乏说服力。实质上,要调查出真相并不难:不妨通过与兰越峰对质,顺着她提供的“线索”摸瓜,查证究竟有无医疗腐败乱象……也只有厘清问题核心,而不是拿外围资料来说事,才能给公众更明晰的交代。

□善水(医生)

●让医生不再迷恋“身份”,根本出路在于打破政府对医疗资源的垄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不同所有制医院平等竞争

不久前,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总经理叶红坦言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的困惑。两年多前,该院整体托管了武汉第七医院。当时,武汉第七医院接受私立医院托管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保证职工的事业单位编制身份不变。目前,改革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少数具有事业单位编制的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医院发展和效益漠不关心。

在中国,公立医院医生都拥有一个耀眼的光环——事业单位编制,而编制意味着一系列福利待遇。尽管很多人抱怨公立医院体制僵化,但谁也不愿轻易离开,因为他们害怕成为无依无靠的“社会人”,失去职位、职称、科研等机会。这一条条“隐形的绳索”,将医生紧紧地捆绑在公立医院,这就是医生迷恋“身份”的原因。即便政府允许多点执业,公立医院医生依然无法挣脱“绳索”。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所谓取消行政级别,就是事业单位去行政化,让所有公立医院成为平等竞争的主体。事实上,仅仅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是不够的,最终还要取消医生的“事业单位人”身份,使其成为真正的自由执业者。在此基础上,废除医生职称评定制度。如果公立医院失去了级别、编制、职称等优势,医生自然就会流动起来。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医生只有行医资质的门槛,不存在职称和级别。一位医生好与差,主要看病人的口碑。所以,医生都能把精力放在患者身上,而不是放在写论文、评职称上。这就是取消医生“身份”的意义。

其实,放弃事业单位人的身份,对于医生来说未必是坏事。目前,公立医院医生抱怨最多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无法体现其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职业特点。作为事业单位人,医生的薪酬不可能太高,这是必然的。而一旦医生实现自由流动,其薪酬便可以由市场来决定,稀缺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医生只要获得资质,便可自由行医。既可受雇于多家医院,也可自己开诊所,其收入高低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认可度。

不过,要想让医生真正流动起来,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医疗市场实现充分竞争,社会资本举办的各类医院能够与公立医院抗衡,医生可以自由开办诊所。目前,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垄断,导致社会办医遭遇了“玻璃门”现象。政府不仅控制了医疗的核心资源——医生,而且在准入、规划、资质、评级、定价、医保等方面也存在垄断,从而制约了社会办医的积极性。例如,一名医生要想开办私人诊所,必须迈过严格而苛刻的审批门槛。不仅选址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而且必须提前把诊所装修好、把设备买到位、把人员聘齐全,甚至还要提供当地人口、经济、社会、流行病等调查报告,以及办理大量的审批手续,这样才能递交申请材料。而一旦有一个环节被卡,前期的人力物力投入就会血本无归。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梦想“单飞”的医生纷纷“折翼”。

让医生不再迷恋“身份”,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权力,打破政府对医疗资源的垄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不同所有制医院平等竞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解放医疗生产力,使看病难看病贵渐行渐远。

卫生部门不妨拿出一笔钱作为医疗质量的奖励基金,对那些人均看病花费低,病人用药少的医生进行优厚奖励。与此同时,加强对医院的财政支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让医生劳动价值能够得以体现。

据央视报道,四川绵阳人民医院医生兰越峰因不愿配合医院创收,出具自己不认可的检查报告,两年多来,每天上班只能在走廊里无所事事,成了一名“走廊医生”。兰越峰说,医院一开会就是谈指标完成的情况,以指标论英雄。

这种完全违背医德底线的事情,竟发生在一家公立医院,不能不说是中国医疗界的耻辱。然而,如此荒谬的事情并非孤例。此前媒体就报道了“为民医生”胡为民,因为不愿意加入开单提成的行列,便被其所在的医院孤立起来。

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曾发出通报,强调严禁公立医院向科室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科室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现在看来,医院给科室下达经济指标,目前仍是个潜规则,由此造成的过度医疗问题依然存在。

出现这种尴尬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我们的医疗机构在市场化的背景下,被推入了逐利的漩涡中。虽然大多数的公立医疗机构被冠以非营利医院,但是国家对这些医院的补贴非常有限,不少医院按照人员编制,仅能获得30%至40%工资份额,而此工资份额还停留在很久以前的水平。例如,北京不少医院,获得的财政支持是每人年均1万元的工资额度,平均每月不足千元。在此情形下,医院不逐利便无以为继。

其次,医院的许多医疗服务都不能获得正常的市场回报,而必须将医疗服务的价值绑架在药品、检查和医疗支出上,这样的价格体系,根本无法反映医疗技术的价值,由此产生的薪酬制度也无法激励医务人员凭借医疗技术获取正当的利益。并且经常出现恰恰相反的结果,越是付出了医疗服务,越是保证了医疗质量,却越得不到经济回报。相反,那些并不体现医疗水平的药品和检查,甚至是不恰当的治疗,却常常能让医院和医生获得不错的回报。这样的现实必然会导致一种不健康的价值取向,让劣币淘汰良币。

2011年,由卫生部主持制定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规定医院的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要明确规定个人收入不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但这样的规定因为没有纳入评审的“核心条款”,因此,本身约束力有限,加之在政策上缺乏对于医院的经济扶持,也一直无法对于医院管理以经济指标为重要考核指标的方法采取真正意义上的杜绝。

过度医疗的性质就如“走廊医生”痛批的那样,和小偷偷人东西无异。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他人的利益,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作为卫生部门,不妨拿出一笔钱作为医疗质量的奖励基金,对那些人均看病花费低,病人用药少的医生进行优厚的奖励。与此同时,加强对医院的财政支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让医生劳动价值能够得以体现。如此,那些医术高明而又有医德的人,才可能真正成为医疗界的中坚力量,而不是作为一个挡路者被边缘出去。

近日有媒体报道,四川绵阳一兰姓医生拒“过度医疗”被赶到走廊,长时间以来,每天只能在走廊里“上班”,成了一名“走廊医生”。腾出来的一席之地会留给什么样的医生办公呢?

这名兰姓医生被赶到走廊是因为拒绝“过度医疗”,挡了某些人的“路”。过度医疗指的是超过病人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行为。这名医生透露,经常有人因为身体的一些小毛病到医院检查,而相关医务人员便会配合出具显示有重病的检查结果,并且有一次,医院甚至要给心率整齐的病人安装心脏起搏器。这名医生不愿意配合,因此挡了某些人的“路”,才被赶到走廊成了“走廊医生”。

试想一下,如果这名医生完全配合,那么被赶的可能性不大,甚至不会被赶,还有可能得到一些好处。

诚然,医生的收入并不可观,即便如此,也不能靠有失医德的创收行为增加收入。救死扶伤、为病人减轻负担是医生的职责所在,这是医疗体制机制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如果失去了医生最基本、最核心的职能和作用,那么整个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行就无从谈起。对此,医院管理者和政府监管部门要有清醒的认识。

尤其要警惕一些医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以“指标”论英雄,以“考核”为准绳,在利益的驱动下,个体有失医德的行为难免会出现。

全社会希望看到更多的有医德和良知的医生。不能让只想着创收的医生占据“走廊医生”的一席之地,不能让本可以为百姓救死扶伤、为医疗体系正常运行发展作出贡献的医生没有“行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