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即将起航的国家信用体系,实际上是个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边界的命题。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应把重点指向降低信息互通成本等,为市场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

由国家发改委和央行牵头的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日前编制完成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并已上报国务院。根据规划,有关方面将于今年6月前建立统一信用信息平台,2015年实施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2017年完成信息收集,并实现资源共享。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安、商业欺诈违约等市场缺信事件,实际根源于中国公私混杂的信用体系与市场经济改革脱环。如以实质内容管理为主的现有监管体系,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公权信用对私人信用的背书,不仅难以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之僵局,而且监管即公权信用背书,导致了市场缺乏独立的信用定价环境和能力,使本应清晰的私人部门的信用变成了公地悲剧,管制削弱了私人信用的自我维护动力。

为此,要树立无信不立的独立市场信用安排,首先需明确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也就是政府与市场边界明晰的过程。其实,私人部门的经济社会信用是一个趋势互动的合作博弈过程,并非是单纯的一种有关信用信息的搜集过程,即市场主体信用是经济社会交易所内生的合作的、动态的聚焦解,不可能独立地生存于公法所构建的外生给定之中。这意味着私人部门的经济社会信用,更适合于市场主体的竞争性供给,即政府强化经济社会秩序的透明度治理,降低信息流通阻力,让专司信用评级的市场主体向市场供给信用产品。

否则,政府供给经济社会信用,将容易使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刚性外生化,因为政府供给经济社会信用,更多是基于一种建构性建模工具,而经济社会信息的离散分布使监管资源不足以护卫市场信用的趋势互动,最终容易陷入工具理性的断点失衡中,使政府在信用体系上面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冲突。正因如此,国际市场广泛接受标普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服务,而至今未能出现政府主导型信用体系获得市场生存空间的主要缘由。

与此同时,公共部门以“监管者”身份履责,可避免私人部门的经济社会信用蜕变为一种行政管制工具,成为公权对私人部门的道德和信用档案,从而出现谁来监督监管者的诘问。其一,不同于市场自律自治的信用体系,可通过市场自利竞争博弈促使市场主体真实显示信用偏好,基于工具理性构建的以政府主导的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强化的是管制思路,不利于有效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且一旦社会信用体系工具理性化,将很容易为私人部门提供信用监管的套利空间,如市场主体会基于标准模型规范自身行为,进而隐藏自身的真实偏好。其二,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否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政务诚信,而政务信用的评价则聚集于政治市场,主要由政府公共服务需求者进行有效评价;鉴于此,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中,如何摆正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参与边界更为重要。

因此,当前即将起航的国家信用体系,实际上是个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边界的命题。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应把重点指向降低信息互通成本等,为市场在自律自治下构建自利博弈的信用体系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

□刘晓忠(财经评论人)

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送审稿)》,我国2015年将出台并实施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近期将提出建立相关方案。诚信建设将因此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但这一制度的实现必须以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作为前提。

信息资源的部门所有制确实会影响到信息共享。目前,我国银行、工商、税务、海关等都分头建立了相关信息平台,但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例如,央行主导的企业和个人信贷登记系统只对银行开放,其他企业和个人无法查到。部门和个人的“小九九”更增加了推进信息共享的难度。有的部门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在市场上可以获利,有的部门认为支持信息共享会造成本部门的成本增加,还有的部门认为,哪些信息应该共享、在多大的范畴之内共享缺乏标准,等等。部门信息共享的实施过程绝非易事。

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是大势所趋,一些部门和个人不应在这个问题上斤斤计较、拉后腿。要打破部门的藩篱,必须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从制度设计上杜绝某些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其掌握的信息寻租的行为。同时,也应制定相关标准,对支持信息共享所增加的成本作出合理补偿,以使这项工程顺利推进。

过好部门信息共享关,仅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因为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实施将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部门信息共享过程中,必须严格规范、加强监管,确保存储海量信息的“道德档案”绝对安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商业化、公民隐私权不受侵犯。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中来。

【要让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应有作用,只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档案并不够,政府也应被纳入社会征信体系中,接受数据化的外部监督。】

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近期将发布。根据规划,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配合简政放权的必要之举。经济和社会管理权的下放或让渡,意味着市场和社会将获得更多的自决权力。但如果没有完整的社会征信体系,被释放的自决权将因为缺乏政府式的刚性仲裁权而变得可有可无,从而导致管理从过去的政府包管变成无人可管。社会信用体系既可以廓清可能出现的混沌,也有助于政府部门从事先监管改为事中和事后监管并提高行政效率。可以说,社会信用体系是新一轮改革的配套之举。

社会信用体系也是补长现有监管模式短板的应有之举。在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许多逾越底线的个体和群体行为之所以屡屡发生,挑战公众神经,一言以蔽之,违法成本太低。由于违法成本低,才导致了餐桌上的危险,导致了产权意识的淡薄,导致了个体与个体间、个体与社会间互信度的降低。经济和社会运行已经为此付出了极其巨大的成本。社会信用体系隐含了奖惩机制。遵守市场原则和公序良俗者,可以经信用体系甄别后以较小的成本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目标,反之则需付出更大的成本直到无法在市场和社会中立足。这一机制将大大提高违法成本,并可引发激励普遍的社会责任意识、避免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等多重效应。

不过,要让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应有作用,只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档案并不够,政府也应被纳入社会征信体系中,接受数据化的外部监督。一方面,政府、企业和个人本就是社会构成的三大细胞,任何一方缺席,都会导致社会信用体系不完整;另一方面,政府一直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主导角色,假如不将政府纳入征信体系,通过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优化管理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事实上,无论社会信用体系的数据多么客观,实现其奖惩功能,终归要靠政府和银行等组织来完成。如果仅仅是建立信用档案库,而不能实现充分透明,那么其奖惩功能就可能异化为新的寻租空间。因此,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加快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比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更急迫。

【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并真正推行,确可推动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有效阻止腐败分子利用假名、匿名账户隐瞒、转移腐败所得,增加腐败的成本和风险,对于预防和打击腐败犯罪,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产生积极作用。】

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由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编制完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简称《纲要》)已上报国务院,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根据纲要,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相关报道见B1版)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揆诸现实,我们似乎正面临诚信断层、信用贫困的尴尬时期,不少人特别怀念古典时代的诚信故事。诚信固然是传统美德,但古典诚信是基于熟人社会的一种道德自律,具有地域性,缺乏普遍性,与今天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不可等同。更关键的是,传统的诚信多是强调道德层面,今天我们已经将其提升至法律层面。

《纲要》涉及政务、商务、社会、司法四大领域的诚信建设,将政务诚信放在最前面,既用心良苦,又契合诚信的演绎逻辑。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的“定盘星”,信用是政府的一种基础性执政资源,必须倍加珍视而绝不能虚耗透支。如果政府不做诚信表率,其他方面的诚信就失去依恃。

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党的十八大对诚信建设提出了更具体、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要求——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再联系此次《纲要》提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个阶段目标,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牵头与配合的中央部委,权责清晰,可明显看出这次要动真格,要有条不紊地推进,通过法律设计保障信用体系贴地而行。

以“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为例,这可从各地正普遍晒“老赖”得到佐证。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在官方网站推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系统,不少“老赖”受到极大震慑,主动偿债履行义务。目前,各地致力于完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行公开曝光,如果“老赖”违反限制令而大肆消费,将被依法拘留、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当失信的成本远远大于失信的所得,谁还敢以失信为能事?

按照《纲要》规定的时间表,2014年6月底前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方案。此举的意义在于,当每个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有了唯一的信用代码之后,各项信用信息的整合就具备可行基础,当前信用信息种类多、发布广、整合难、处理繁的局面将会得到有效化解。简言之,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一查便知。由此,便带给公众更多的冀望,比如在助力反腐方面,就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并真正推行,确可推动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有效阻止腐败分子利用假名、匿名账户隐瞒、转移腐败所得,增加腐败的成本和风险,对于预防和打击腐败犯罪,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产生积极作用。当然,前提是要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并在不侵犯公民隐私的前提下予以公开,这样既便于监管部门获悉,也利于公众监督。公众所要监督的不只是官员的信用信息,还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等方面的信息,一旦制度平台确立并开放,政府渎职、司法腐败以及官商勾结等行为将受到有效遏制。

国家诚信增加一分,法治就前进一步,反过来说,实行法治的进程,实质上就是建设国家诚信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诚信建设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小差距,只要我们抓紧推进信用立法和信用体系建设,以构建《纲要》为基础,立足法律规束,强化政府带头和公民参与,必能为打造诚信国家奠定坚实根基。

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建立黑名单制度……今年以来,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动态进展,总是牵动公众的视线。日前有媒体报道,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这一最新消息表明,信用建设的顶层设计已呼之欲出。

“信用”并非新鲜话题。然而,老生常谈、屡受关注,恰恰反映出问题另一面:诚信缺失是亟待破解的社会难题。物质上的日渐丰盈,并不能遮蔽精神上的贫瘠。一些人“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在市场大潮中唯利是图、不讲信用,一再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逐渐迷失了自我,也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诚如专家所言,信用也是最大的社会资本。诚信缺失,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梗阻和看不见的软肋。现实中,有的人无视商业信誉,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发布虚假信息;有的企业违背经济活动规则,言而无信、视合同为儿戏;更有甚者,罔顾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偷工减料、谋财害命。毒奶粉、毒豆芽、过期月饼,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骗保骗贷……种种失信现象与违法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也变相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危害不可小觑。

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讽喻了扶起跌倒老人反被讹诈的怪现状,也从一个侧面映照出:当社会遭遇诚信危机,普通人连伸出援手都要直面内心的焦虑。正因此,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就是为全社会提供基础设施,为你我他涵养道德环境。试想,如果社会信用体系业已健全,广州两个人仅靠租两间办公室、申领十几台刷卡机,怎么可能轻易实现一年信用卡套现超2.6亿元?如果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得以更早建立,老百姓又怎会把“执行难”调侃为“法律白条”?

从这个角度来看,进行整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可谓适逢其时。根据规划,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展开,通过多措并举、稳步推进,确立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也让纷繁复杂、涉及面广的信用建设有规可循。近期,民政部尝试建立查核机制,确保社会救助资源真正用到困难群众身上;浙江省将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信用纳入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类似的探索实践,验证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溢出效应。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非一日之功。有顶层设计,还看基层落地。各地各部门只有严抓落实,做好政策衔接、上下对称,用实际作为消除“信息孤岛”、完善奖惩机制,才能真正做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令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守信的成本,共同塑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意正在于此。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准则。以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载体,从小处实处做起,积极倡导和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以诚信为基础的公民道德建设,无论对市场经济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哲人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不断增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刚性力量,崇扬诚信的价值观念,对失信行为出重拳、下猛药,让黑心商、老赖们、假摔者等一朝违规、处处受限,我们必将迎来诚信的价值回归,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诚信中国将渐行渐近。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日前,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下,由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编制完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并获原则性通过,规划内容将于近期发布。

根据规划,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未来几年,不仅公民将拥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资源共享。

从内容来看,构建完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将打通不同领域的信息环节,通过信息资源的相互流通,“塑造”系统下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形象。它将会在整体上降低社会从商业流通到人际交往间的诚信评估成本,提高社会运转效率。也因为这样,外界对信用体系建设任务的完成充满期待。

如果体系建设能如期完成,我们将驶上高度信用国家的快车道,不光是顶层设计者有这样的预期,舆论场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未来也持乐观态度。而具体到能不能如期完成,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地方的及时落实上。

回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过程,从概念的引入,到个人征信系统的运行,再到规划纲要的编制确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系建设的焦点始终没有离开如何打通各领域之间的掣肘,整合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事实上,目前透露出的规划内容,也是围绕在不同平台的信用信息的融合做文章。然而,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出发,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于,一旦实现了信用信息平台的统一,是不是就意味着社会信用体系宣告建成,人们可以完全依赖这套体系开展各项活动?

事实上,信息是否共享之外,社会信用体系还必须回答更多的问题。例如,由什么样的部门或机构担负信用评定责任,信息录入错误造成的损失由谁承担,由哪一方以什么方式保护个人或机构的信息安全,不至出现隐私泄露的情况,又或者,怎么确保授信机构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

表面而言,这些问题可能不为社会信用体系所兼顾,从目前的定位上,前者主要侧重于多项信用信息的整合,然而,这些问题又从本质上决定了社会信用体系能不能达成内在价值。

我们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目的,在于树立诚信的规范和标准,促进不同主体的行为进入一个诚信的定则和基本框架之内。而在另一方面,也就有必要考虑在这个体系上的评价体系本身是不是足够权威和可靠。

在后一个问题上,一些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不得不考虑,举例而言,会不会出现关系疏通,修改个人信用,在信贷等方面占得优势?如若出现这种情况,它意味着社会其他层面的不公平甚至“侵入”到信用评级这一领域。退一步说,即使在社会诚信度、规范化程度更高的国家,在涉及社会信用体系的诸多问题上,也都建立了从规范授信到平等授信机会、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的一套法律体系。本质上,这些全面的规范建制是法治的基本要求。由此来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近期将发布,相关工作将分解为三阶段完成。其中,2014年6月底前,将推动部署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建立以公民身份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代码制度的方案。(《经济参考报》5月5日)

崔永元曾讲过:我不是有什么道德洁癖,我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我要求的只是道德底线。在人们看来,所谓底线,对于商人来说,就是不注水不玩假;对于官员来说,就是不贪污不腐败;对于公民来说,就是不欺人不骗人。按照“不谬赏”的原则,做到了这一切甚至连赞赏都没有必要。可现在看来,底线这一最低的要求,却往往成了最高的准则。

按照社会学家孙立平的说法,这是社会基础秩序出了问题。与此相对应,很多人到了西方国家就感喟,在那里“钻空子”简直是太容易了。比如,在许多国家,上火车没人检票,你只要去售票窗口买好票就行了,甚至站台也是开放的。“空子”那么多,但“钻空子”的没有那么多。结合他山之石,如何使事情进入可治理状态?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大社会信用建设,公正、客观地记录信用表现,使其成为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因素。

制定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意义正在这里。在国外,以个人终生唯一的社会保障号码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已经十分普遍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既然当前我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已碰到许多问题且有些十分严重,那就该学人所长,让守信者行遍天下,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推进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也有人提出,在诚信建设中应首先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而且社会诚信建设方面应该让公民有发言权,整个信用体系不能封闭运行。环视现实,在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诚信体系中,社会诚信离不开政务、商务、司法的支撑,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社会信用被个别部门操纵的情况。就拿银行黑名单来说,一些内容设置本身不合理,而且程序有问题,这应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当前的信用体系建设来说,最关键的还是建起来,先上路要紧。有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不能对问题置之不理,也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裹足不前。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嚷嚷了多年,至今未能建起来并发挥其应有作用,导致基础秩序一乱再乱,这是我们最大的遗憾。当前,我们要尽快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上路,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打雷不下雨,或干脆被雷雨吓得连门也不敢出。

社会信用建设需要“且行且珍惜”,即按照国家规划确定的2014年6月前、2015年和2017年这三个时间表,真正做到“行起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以“珍惜之心”对待公众意见,要“且行且珍惜”而不是“不行只珍惜”,也不是“只行不珍惜”。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信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