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老规矩”,上海的则是“穿越沙漠和自由”,前者涉及个人修养,关注的是私人领域;后者涉及自由的内涵和前提,关注的是公共话题。当然,关注私域或者公域并无高下之分,只要有料,都可以成为好作文题。

北京卷的作文题呼唤老规矩的复兴,而缺乏对老规矩的反省和批判,给出的材料几乎全是值得保留的老规矩,例如,“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很容易导向“老规矩的丢失,很可惜”这样的结论。事实上,老规矩中有很多是应该被淘汰的,命题者只是单方面地传达老规矩的正面信息,而不提及它负面的信息,这样只能唤起考生怀旧式的抒情和对现代社会的简单批判,缺少思维含量。

如果我们的作文材料只给出一个维度的内容,思考社会问题浪漫化和文艺化的趋势将继续泛滥。思考社会问题文艺化是长期以来的毛病,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高考命题导向和作文评价标准所致,它除了让学生学会咏物抒情以外,对于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论证式表达收效甚微,而作文应该主要让学生学会讲理而不是抒情。

我们的教育需要教会学生全面、缜密、有逻辑的思考,这就要求有关社会思考的主题作文尽可能呈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视角,让学生习惯在对立和冲突中进行辨别、思考和表达。

从总体来看,中国学生有说服力的表达能力不如欧美学生,讨论问题时缺乏基本的逻辑和理性。这个短板的形成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不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关,我们的作文命题很少有导向思辨的。以今年各地高考作文为例,除了怀旧类,还有励志类,比如,四川的“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江苏的“什么是不朽”;心灵鸡汤类,如福建的“空谷”,湖北的“山顶的风景”;道德标兵类,如湖南的“最美乡村”,广西的“老王生病”。天津的“假如有一款芯片”则属于天马行空类。

那么,高考作文该向何处去?又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包括以下要素: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及观点;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适用性;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

培养思辨能力,写作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就意味着作文必须改变其命题方向和评价标准。在目前的评价标准的导向下,语文老师往往引导学生写美文,即那些语言流畅巧妙,转承启合自如、敷陈华丽却空洞无物的文章。记叙文成了撒谎的比赛,散文则是煽情的游戏,议论文则成了侃大山。今年各省高考作文可部分对号入座。

要扭转这一现状,必须改变作文考察的方向,应以论证式写作能力为主要考察对象,即主要考学生的说理能力, 摆出观点并用各种具体表达手段加以支持分析的能力。文章是否有说服力至关重要。评价标准可借鉴美国SAT(美国大学入学前的学术水平测试)作文标准——“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发展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杰出的批判性思维,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

和谐稳定的社会只能由讲理的公民造就。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中对小学一年级的要求是,“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在高中低段, 说理写作除了讲究形式逻辑, 还要讲究结构逻辑, 能够预先估计和避免读者可能会有的误解。到了高中高段, 说理评估对象是公共文件如政府的文告、政策说明、政党文献, 公共服务部门的宗旨、规章、条例、商贸、招聘信息等一切发表了的东西, 只要议及公共话题, 都是公共文本, 也都必须接受公众的说理评估。

美国人重视说理,他们的作文考试几乎清一色说理。如2011年SAT作文题:1.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2.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可以使人们免于对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吗?3.鼓励不一致和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2011的AP英语考试即大学先修课的语文考试,则要求在阅读托马斯·潘恩的著作《人的权利》中的一段文字后写一篇文章,谈谈当今的美国是否达到了潘恩心中的美国标准,并用适当的证据来支持论点。

我以为,高考作文改革不单单涉及到培养学生怎么进行健康表达的问题,更涉及到未来社会的走向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作文的评价标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告别羸弱而暴戾、敏感而虚伪的气质,应该从培养健康、理性的表达开始。

(作者为中学特级教师)

【尽管社会可以尽可能照顾高考考生,但并不代表高考就可以凌驾于一切权利之上,法律更不应该为其让路。】

今年高考,各地依旧状况百出。据报道,在南京英语听力考试时,许多家长“封路”护考,迫使机动车辆改变路线;在重庆有一居民楼内因有一名考生要参加高考,家长担心电梯影响孩子休息,故请求物业将楼内电梯分时段停运;央广网还报道,网传山西救护车驻守高考场地,拒救500米开外两溺水少年,最终两人身亡,当地政府正在调查……

不可置否,于很多人而言,高考很可能是改变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但即便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律就该为高考让路吗?

我们一直渴求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社会,可而今人们对于高考投入的过多“宠爱”,破坏了这种平等。考生和家长也是公民,享受公民的权利,但不能侵犯别人的权利。

首先,就南京考生家长拦路护考事件而言,若来往车辆噪音确实太大可能影响听力,可由交警支队提前在考场附近设置警示标示,禁止来往车辆鸣笛。家长去拦路迫使机动车绕路,且不说有可能阻碍他人处理紧急情况,这些家长并没有权利在公共路面上阻拦交通,这种行为明显违反相关法律。

再说重庆居民楼电梯停运一事,家长爱子之心可以理解,物业的做法似乎也充满了人情味。但细究起来,除去电梯需要维护等特殊情况,物业并没有权利在其他时候擅自停用电梯。并且,物业在停用电梯前并未告知其他住户,损害了其他相邻人的合法权益。

而救护车为“护考”拒救一事若被证实,就太过离谱了。生命权才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是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如果因为照顾高考,而放弃他人的生命,也违背了高考和教育的本质。中国一直以来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能只是依赖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是“老师”。就上述现象而言,家长和社会的垂范,是很不“素质”的。

尽管社会可以尽可能照顾考生,但并不代表高考就可以凌驾于一切权利之上,法律更不应该为其让路。

□黄之涵(中国海洋大学学生)

据深圳晚报官方微博消息,今天是今年高考第一天,上午7点50分,深圳梅林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睡过头,带着全班准考证被堵安托山九路,幸好遇到执勤交警。班主任赶紧弃车,坐上交警摩托车抄小路狂奔,5分钟到达梅林中学考场。截至9:15分,深圳各考点按时开考,所有考生安全准时在9时前到位,未出现因交通原因导致的延误、缺考现象。(6月7日《人民网》)

班主任是一番好心,担心有的学生丢了准考证,所幸自己保管证件。谁料这台机器也会出故障。幸好交警“救驾”,不然,不知这位班主任该如何收场,如何面对学生及其家长。那么,准考证该如何保管?

这次事件有惊无险,但却暴露出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俗话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保管准考证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学校应该对学生负责,想办法加一道保险,堵上可能存在的疏漏。更不能把责任全部交给班主任一人。

当然,学生也要替班主任分担一部分责任。一者,班主任也很累,事情多了,容易出纰漏;二者,人的身体有时会出“故障”,有时会发生意外,这些都难以预料;三者,班主任关心学生,学生切莫因此愈加依赖班主任。一旦班主任这筐篮子漏了,参加考试的学生,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剧本是灵魂,反映出一部戏的基本风格和艺术思想。剧作家是建筑师,掌控着剧本情节和角色命运。剧本和剧作家在一部戏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不过,一部戏的最终成型,不仅依赖于剧作家,还需要导演、演员以及幕后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这就像打仗,既要有人负责指挥战役,也要有人冲锋陷阵,还要有人为前线提供粮食弹药。

剧本就像作战计划,决定一场战役的打法。但怎么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打赢这场仗。无论是剧本还是作战计划,最终都要上“战场”接受考验。作战计划根据实战需要可能进行调整,剧本在表演或拍摄过程中,也难免需要修改。

剧本修改谁说了算呢?这就要看导演、编剧和演员,谁在决定着这部戏的命运。换句话说,要看谁是这部戏的总指挥。在国内,一般采取的是“导演中心制”,导演在一部戏中拥有最大话语权。因此,导演对是否修改剧本、怎么改,拥有最高决定权。

具体来讲,剧作家拿出剧本后,导演可根据剧情等需要对剧本进行修改。剧作家当然也可提出不同意见,但不能轻易否决。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也可根据艺术表达需要对台词进行适当改动,不过应经过导演或剧作家认可。

在国外实行“编剧中心制”的模式下,编剧可根据需要挑选导演和演员,实际上成为一部戏的总指挥。因此,导演和演员往往不敢挑战编剧的权威地位,包括剧本修改问题。此外,也有一些剧作是为大腕明星量身打造,实行“演员中心制”即主角制。在这种情况下,主角的话语权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但不管是什么模式,只要基于拍摄或表演的需要,都可对剧本进行相应修改。表演艺术家认为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这是对的。如果演员只会照本宣科,一部戏就可能丧失独特的艺术风格。剧作家认为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可能违背创作原意。这句话也没错。这里并未否认演员改动台词的权利,只是反对“随意改动”。

因此,无论谁拥有更大话语权,从尊重艺术规律的角度,还是要有话好好说,对于剧本怎么修改,大家不妨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92届高考生 顾昀

对那幅照片我一直不满意,是爷爷的一幅肖像照片,家里人都说挺好,后来以那幅照片为蓝本又做了瓷版画,但与记忆中的爷爷相去甚远。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他们身边八年,记忆如磐石,刻骨铭心。两位老人早已离我远去,眼前却总模糊着爷爷踉跄的脚步,耳畔回荡着奶奶的哭泣,永红什么时候再回来啊?

尽管不能诠释内心记忆,但那幅照片我一直珍藏。后来,学会摄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拍那幅照片并放大,现仍在我的书房里挂着,那是记忆中爷爷唯一一幅照片。

岁月更替,手中有了相机,并从胶片到了数码,科技改变了一切。房间一角堆积的胶片、影集远远不如桌子上那个4T的硬盘所承载丰富,但点滴的记忆,前者所占更为丰满。

于是,内心常彷徨:我们少了什么?

胶片到数码,科技改变的不仅是摄影方式,更是生活方式。一部手机搞定一切,拍照、上网、购物、缴罚款……不经意间,地铁上人手一份的报纸悄然滑落;机场旅客手中的书籍寥寥无几;亲朋聚餐,开心的是这盘菜又可以发朋友圈。

科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912年,拉蒂格父亲送给他一部小相机的时候,很是稀罕新潮,那时起,他拍摄了他的上流社会家庭亲情。在那个大动荡时代,其行为仅如低头走路一般平凡甚至平庸,几十年后,这些照片成为整个法国社会的时代记忆,入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说到这里,我感觉,关于“胶片时代与数码技术时代”这个命题实则是个伪命题,最新的科技发明的确取代了旧技术,或许也取代了许多美好,但这些东西,或旧古董或新科技,永远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掌握人还是人掌握工具,这是个关键。或者说,这才是命题所指。

于是,悄然问自己,我,能做什么?

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面前,我们是否眼光放得太远,而无力顾及身边——父母的健康,亲人的需求?

前天,在江西老家的三弟,把手机视频聊天功能打开,这是父母第一次使用,看到我在画面里,妈妈兴奋地说:“我看到你了,胡子又没刮。你看到我了吗?”镜头里,父母满面喜悦,绽放的笑容,抑制不住流淌。

有段时间没回家了,我想,得回去了。对了,父亲一直说要爷爷那幅照片,家里没有,这次也得带回去了。

87届高考生 骆永红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心底里,偶尔会涌动起这样的歌声来,沙哑、愤怒、狂放。而我的身体却依旧拘束于繁琐日常事务中,只将“怒放”的声音化为轻言细语,与身边的家人朋友聊聊天,或是哼上几句细柔的歌词。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如果将人生看作一次行旅,在最初出发时,我们常常轻狂自信,以为自己可以无拘无束、轻舞飞扬,乘坐最快的航行器,领略最多最美的风景;待到行至中途,几乎无可避免,要经历各种顿挫,从理想的破灭到情爱友谊的背叛,或是亲人的离别、同行者的分道,终有一日,你会猛然发现,自己是置身于荒蛮无边的沙漠之中,前路渺茫,难以辨清哪里才是该去的方向,身上不知何时已背负重重压力、种种责任,疲惫不堪,却已欲退而不能。

这样的时候,该怎么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究竟只是一种消极逃避。逃不掉的人们,有时会任由迷惘与焦虑的情绪蔓延侵袭,甚至不堪重负,宁愿身体的自戕换取精神的自由解脱。于是,我们的时代,才有那么多抑郁症与自杀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但又在无所不在的枷锁之中。”米兰·昆德拉则提醒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重”而是“轻”。如此想来,每一个人原本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者”。束缚我们的,或是名与利,或是理想与责任。是在枷锁中日渐僵化,还是保有灵魂的快乐自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修炼和选择。

我认识一位罕见病患儿的妈妈。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在最初的绝望过后,她已很少愁眉苦脸,因为生活已化为一件件具体繁忙的事务,不幸与艰难见得多了,让她更懂得珍惜那一点一滴的收获与快乐。

人生行旅该有很多风景。如果其间有漫漫长路须在沙漠中穿行,一样可以有幕天席地的快乐与放浪形骸的自在。不必汲汲追问命运的不公正安排,不必因负担与束缚而计较生命的自由与不自由。惟其身经沙漠,才懂得与人相处,也才懂得自由的可贵;惟其受困枷锁,生命的怒放才有真正的重量。

85届高考生 姜泓冰

怀念北京的老规矩,就像怀念曾经的四九城。

古都总是美妙么?未必。课本里有郁达夫先生令人怀念的秋天,扫把经过留下淡淡印记,也有老舍先生并不太令人怀念的酷夏,祥子在泥泞中挣扎谋生。但在今天,不管是否经历,怀念这座城市,往往会是将其幻化为前者,选择性地遗忘后者——这其实不是因为过去更美,只是因为现实悲催。悲催的一点在于,无论好坏,老北京城从视线中消失了。

老规矩总是有道理的么?同样未必。牵涉封建迷信的自不用说,男尊女卑那套礼法也早就被淘汰。今天人们怀念起老规矩的时候,这些负面内容被下意识地排除在外,他们强调的甚至不是规矩内容,而是规矩所带来和体现的规规矩矩的社会生活方式——这其实不是因为老规矩更合情理,只是因为现实悲催。更悲催的一点在于,在这座快速变化的城市中,一些旧有美德的确正在被淡忘,包括有规矩和守规矩本身。

没有规矩,才是最可怕的沦丧,它比城市建筑风格消失更不可逆。事实上,变迁难定对错,人们破坏一些,他们创造另一些,城市在变,审美标准也在变。譬如,曾经被骂得一钱不值的,楼宇顶上的中国古代风格“帽子”,现在看来,并不比形似内裤的所谓现代派建筑更丑陋。但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不会变,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一旦失去,再难回来。不难想象,没人指望卑鄙人性会留下高尚者的通行证。

破坏规矩,首先是对秩序和现实的不尊重,有些属于反社会心理问题,有些纯粹出于其他目的的反科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当城市走上一条快速发展道路之时,当偌大一座现代化都市里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甚至违法乱纪的行止时,如何寻回那些老规矩,如何让老规矩带给人们规规矩矩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恰恰是怀念老规矩的那些人,未必有心思琢磨得那么远,这是他们的家,他们只是本能地感到忧虑和愤怒,一种不学而知的良知。

怀念北京的老规矩,就像怀念曾经的四九城。

无关老规矩,有关没规矩。

92届高考生 黄恒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醒来时一切正常,但月亮不见了。幽暗沙漠伸向遥不可及远方。天空中星星像散在草原的羔羊。虽然是经验丰富的宇航员,躺在距地球五千光年外自由星沙漠的深处,我也分不清天上的星星哪颗是哪颗了。

美好的夜晚必须有月亮、草地、河岸,如非洲撒哈拉大森林里鸟儿鸣叫,恐龙温柔地走过小丘。曾经干旱酷热的撒哈拉大沙漠,在人工洋流带来的温湿云团滋润下,成了大型动物们的乐园。在动物改造委员会的努力下,恐龙已变成善良的动物。我怀念蓝色星球,怀念倒挂在树上的童年。在浩淼的太空中,状如干瘪橙子,大洋浩荡,陆地宽敞,绕一颗恒星公转,运行在银河系右旋臂偏远的边疆。

自由星沙漠无边,一个人一旦迷失,就可能永远回不了家。我的大副有强烈愿望想回地球去,他带领蓝色星球派的几个信徒造反,扔下我向太阳系返航了。

一阵窸窣声突然从远处响起,让我心惊肉跳。自由星沙漠食腐兽异常凶猛,能轻易地撕碎一艘沙漠之舟。我掏出离子枪瞄准,屏住呼吸……感谢苍穹!我身上装备竟然很完整!除了一瓶水,还有一小袋疗饥丸——对我还算仁慈。运气好,多捱几天,也许能找到绿洲岛——深空探险船队总部遗址所在:自由树顶上。自由星位于半人马座深处,体积是地球的一倍半,表面被沙漠完全覆盖,只是有零星几处面积不大的绿洲岛,被地下五十公里深处蕴含着的丰富水源滋润着,长出高达千米、直径近百米的巨大自由树,形成一座座空中花园。丰富的深层水储备,让自由星成为古代深空探险舰队的基地之一,只是几百年前才被遗弃。

这是一个绝望的骗局:沙漠上没有路,我根本没有选择道路的自由。走了三天三夜,我绝望地发现,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原地,又听到了食腐兽可怕的脚步声……

猛然醒来,思维管理委员会恶梦实验结束了。我听到了鸟叫声,暴龙打着喷嚏从窗外走过。一条河流往远方,顶上是一轮明明晃晃的月亮。

我知道,此刻最合适的姿势是倒挂在树上,嘴边悬挂着一颗鲜红的大樱桃。

□叶开(作家)

评语:没看懂,觉得想像力很厉害。有事实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老王突发胃穿孔,住院花了将近一万元,实在还不起医疗费,他将自己卖身给医院,用工资抵欠下的医疗费,于是医院和老王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阅卷老师,作文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请原谅我过早地告别了天真,谁让我是一个农村考生。我没有一个姓毕的姥爷,但我确实有一个叫老王的父亲,他正在北京干建筑工,他说他在盖一座医院。

老王经常对我讲,见了城管得跑,欠了工资得闹,得了小病得忍,得了大病得熬,住进医院得逃。我问为什么住进医院得逃?他只回答三个字:“看不起。”

老王说,现在农民有个医保叫做新农合,在村里看病报60%,镇里看病报40%,二级医院报30%,三级医院报20%。如果得了急病大病,只能送到他工地旁边的医院。

胃穿孔的老王花了9000块(实际价格两万打不住),医院垫的4000元得老王还,那老板送的5000元就是免费的午餐?

我数学不太好,但足够给老王算个账。住院手术,加上养病,加上误工,一年本来就干不了几个月,一个胃穿孔让老王一年打了水漂。农村种地赔钱,家里的花销、孩子的学费从哪儿来?我猜老王这回要愁白头。

如果是我的父亲老王住院,他可能会打起包裹从医院溜走,老板的钱逃不了,都是乡里乡亲,过年会跑我家要债,医院的还是能逃就逃。这个办法我不提倡,但也没法反对,因为他厚着脸皮逃过的债,正是我城里上学要花的钱。就这我妈妈也要训他,老王老王,你好好的人为什么要生病,农村人生不起病你造吗!

老王去医院上班,这应该是个好故事,可惜是假的。老王在建筑工地上,早上五点多起床,晚上七八点才能回窝,要是木工、电工、焊工什么的,每天有两百块工钱,小工也一百多块钱,去医院打杂能给开多少?他又不是去倒卖专家号。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温暖得像童话,非要嫁接一个光明的尾巴,生个病跟做了好人好事似的,老王心里的苦谁又能知道呢?我们农村人生了大病,心里像犯罪一样内疚,只怪自己不是变形金刚。

我的老天爷,从那个老王,说到我的父亲老王,说到机器人,这就是传说中的跑题么……

□潘采夫(专栏作家)

评语:预计作者会成为愤青,以后的路很难走,给个高分,祝他幸福。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规矩都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准则。北京建城两千年,定都八百载,这里的居民们都好讲究个“老理儿”和“老礼儿”,而正是两样构成了老北京的“老规矩”。

规矩之所以成其为规矩,是因为其中凝结了一代一代前辈通过探索、试错和创新而揣摩出的关于事物的内在逻辑。无论什么行业,经验丰富的老手之间,哪怕是初次见面,只要事先彼此确认一句“按老理儿办”,就可以默契得像同门师兄弟一般。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仰仗的就是这样的老规矩。而这些老规矩足以流传到今天,乃是因为其中包含着符合事物发展本质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老理儿”了。

比起行业里的老理儿,北京的老规矩又不止于此,更多了几分浓郁的文化色彩,进乎惯例,达到了礼仪的高度。这部分老规矩,北京人称之为“老礼儿”。这些礼仪,一方面属于个人修养,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一方面是家庭和社交礼仪,如每天向长辈请安,作客时不乱翻客人家东西等。可以说,“老礼儿”是北京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老理儿”,是人与人相处和谐,社会秩序井然的润滑剂和指示灯,也是大气坦荡的北京人立身于天地之间的根基。

今日社会尚新不尚旧,传统和时髦,新潮和老派,这些词语内涵中褒贬义的天平似乎有些微的倾斜。公平的说,有些老规矩因为事过境迁,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我姥姥家是“先前阔”的八旗子弟人家,有条老礼儿是待客须有鸡、鱼等“硬菜”,这在家境宽裕时自然不在话下。后来满清改了民国,旗人没了铁杆庄稼,家道中落,全家人咸菜窝头度日。还要坚持这老礼儿,只好央木匠刻了盛在盘中木鸡木鱼,有客人来访时勾芡浇汁儿上桌摆着,美其名曰“好看”,实则用北京歇后语说是“卖孩子买笼屉——纯为(蒸)争口气”,离笑话不远了。

这样的老规矩,今天看来确实是纯为撑门面的迂腐,但仔细品味,其中却有着热情待客的精神内核。今天,我们把这些老规矩从老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重新翻检出来,细细检点审视时,也应当按照这样的原则从中汲取营养:取其明辨事物发展规律、人与人融洽相处、社会运转和谐的本质精华,弃其落后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糟粕,认老理(礼)儿而不认死理(礼)儿。

□靳海舟(娱评人)

评语:40分归作者姥姥。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打小在北京长大,我知道北京有很多老规矩。

以吃饭为例,一个人关屋里吃独食倒也罢了,没人在意你的吃相,假如身边还有别人,那就得守守规矩。守什么规矩?第一不能吧唧嘴儿,第二不能乱伸腿儿,第三不能嘴里有饭还呜啦呜啦跟人说话,第四不能“将军不下马”,也就是一直拿着筷子不放手,显得很贪吃似的……总之规矩很多,能把不懂规矩的小孩拘出一身汗来。

这些规矩当然不限于北京,我有一亲戚是陕西蒲城人,他们那儿规矩更多:晚辈给长辈端饭,筷子绝对不能插在碗里;长辈抬起筷子之前,晚辈绝对不能抢先;长辈说话的时候,晚辈绝对不能乱插嘴。

咱们现代人讲民主讲自由,饭局上受此约束,可能会觉得不自在,可能会觉得这些老规矩腐朽无用,除了把孩子培养成低眉顺眼的孝子贤孙之外没有别的意义,应该早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您要真这样想,那就错了。

老规矩有老规矩的好处。还拿吃饭为例,一个从小到大都在餐桌上守规矩的人,一定擅长自我克制,一定懂得尊重他人,最重要的是,他将来进入其他文化环境以后,也一定能遵守异乡他国完全不同的另一套规矩。为啥?因为仪式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居移气,养移体,看似琐碎无聊的老规矩就像润物细无声的夜雨,不知不觉就把你的躁气消解掉了,不知不觉就把你的格局培养出来了。而咱们大多数现代人身上多的恰恰就是躁气,缺的恰恰就是格局。

当然,我并不认为所有的老规矩都值得继承和遵守,有些规矩从一开始就不科学,确实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例如某些地方要求新娘子三天之内不能下床,有些地方要求小孩子在正月里面不能理发,这都是迷信,无须效法。问题是咱们中国大陆这些年反传统反封建反得有点儿过了,文革时逢旧必破,逢旧必反,搞得现在胆大如斗,不管见了什么老规矩老风俗老唱腔老套路,人人都敢来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解都还没理解呢,您知道人家哪儿是精华哪儿是糟粕?等“糟粕”都去完了再往回找补,晚了。这种亏咱们吃得已经不少了吧?

所以我觉得以后咱们应该虚心一些,先让老规矩活下去,等确信它们确实要跟现实撞车了,再提那“破除陋俗”的事儿也不迟。

□李开周(专栏作家)

评语:感觉作者的年龄也差不多这个数,读完想作个揖。

高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各地作文题照例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普遍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无论是全国卷的“山羊过独木桥”,浙江卷的“门与路”,上海卷的“从穿越沙漠说自由”,湖北卷的“山顶上的风景”,辽宁卷的“霓虹灯与漫天繁星哪个是美景”……都提出了问题,但没有“标准答案”,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题大趋势。那种想都不用考生想,或者根本不给考生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只要求考生顺着给定的观点,填充具体材料与空话套话——出卷者给出的观点不容考生批驳,否则就会被判离题——那种作文题目无疑是最差劲的。它本质上就是新形式的八股文,考查的只是考生揣摩出题人想法的能力,而与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无关。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育里,从来没有思辨课。语文课沉迷于归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

具体到高考语文试卷,除去作文题,全有标准答案,就算是阅读题,也有固定的套路,答题方向被完全限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文题再要求考生写不容批驳的“高大上”观点,学生怎么可能学会多维思考?充斥着正确废话和违心假话的新型八股文,又能考出什么?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这些是美国“高考”的作文题;“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这是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显然,这些题目的思想性都很强,侧重考查思辨能力。通过某一社会、人生问题,直接考查认识水平和分析论述能力。为了“应付”这样的作文题,考生必然会去看很多有价值的名著,而不是抱着“知识点大全”、“满分作文选”之类的东西死啃。

胡适先生早就说过,标示一个人是大学生的标志,就是“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地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高考作文应该承担起那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从高中甚至更早开始,就不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学会思辨学会判断,去更早涉猎那些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更好的公民”“更聪明的选民”“更有智识的报纸读者”“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更为胜任的评论者”,而不是“无意识的两脚机器”。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因此是十分正确的方向。它透露出一条最有价值的讯息:从现在开始,学生们要想写好高考作文,就应该多读几本枯燥的名著,多关注身边的时事,多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多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早该翻篇了。

高考首日,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表示,国家未来招生计划将尽可能向广东倾斜。此前有报道称,虽然广东已连续两年成为全国高考第一大省,但本科录取率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直以来,广东不仅是人口大省,也是外来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现在的高校计划招生是按户籍人口基数来决定招生比例的,而广东是人口输入大省,若日后实现异地高考,广东考生的竞争将更白热化。须看到,一方面,广东高考人数规模全国第一,但招生计划仍相对紧张。另一方面,招生结构也不太合理,很多省份本科录取人数多于专科,但广东则是本科略少于专科,造成广东本科招生计划偏紧。对于广东省教育部门来说,能够适当调配的只有省内高校,省外高校尤其是985高校、211院校,只能“望校兴叹”。

因此,在人口模式不变的背景下,如果一直延续目前的招生计划模式,广东考生考上好大学将难上加难,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今年三月便直言,“如果招生模式不调整,意味着广东将会成为考上好学校最难的一个省”。

尽管具体倾斜的内容尚未公布,但目前这个迟来的“招生倾斜”表态的确给广东打了一剂强心针。高考是关系全国万千考生的大事,改革牵涉的利益群体较大,不能苛求一蹴而就。而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考招公平的征途上,这种国家层面的每一次改善,是对现实的积极呼应,也是对政策的理性调整,值得点赞。

然而,在招生倾斜之外,立足于广东实际考情,是否能从更长远的方面让广东考生公平地享受国家招生的蛋糕,值得期待。比起过去,现在人员流动更频繁,也使异地考生数量增加。不少教育专家一直呼吁“招生计划应改为以考生人数为基数”。这一建议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在异地高考酝酿破冰时,广东表示将在今年争取先行先试纳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作为人口流入大省,敢于打破利益格局,力争走在异地高考政策前沿,这一勇气与担当值得肯定,也理应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据报道,目前,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招收外省户籍随迁子女4.2万人,这意味着3年后在粤高考的外省生或超4万人。对这部分增量,如果视而不见,不仅仅导致本地考生利益“受损”,改革也难以集结到共识,反而会加剧“考招”不平衡的格局。所以,以考生人数为基数进行资源分配,更有实际意义,也更有人文关怀。

所以,在全国招生蛋糕分配上,是否能如一些专家所言“国家层面根据各省市区的生源变化,动态调整国家重点大学的招生计划”,值得相关管理部门斟酌。 (厂佳)

8日上午,北京高考文综大题中,分别有8分题简述“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对改善大气的作用”和“地铁票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话同样适合高考作文题和文综考题,但凡稍微关注时事的人,恐怕对雾霾都不陌生,而北京的考生对地铁票价要调整一事也应略知一二。读书是为了什么?考试又是为了什么?学以致用。

有考生调侃,“文综题太接地气了,和生活贴得这么近,我都不好意思不会。”这也证明考题不虚、不假、不空,让学生有话说。但有话说不等于就能说得好,即便说得好也不能完事大吉。作为有公民责任感的考生,更应该有所担当,比如对如何治理雾霾不能只是下笔千言,还应该力所能及地从小事做起,为空气好转尽一份力。

今日主笔 王石川

高考前,有个段子传播开来:“高考37年,英语听力中男人邀请女人外出44次,女人答应0次。女人邀请男人外出17次,男人答应17次。希望这个规律能帮你至少得3分……”然而,昨天北京高考英语听力,男人邀请女人出去看电影,女人居然答应了!

段子毕竟是段子,确实不靠谱。一方面,英语考试中引入听力测试,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事,远没有37年;另一方面,“男邀女没戏”也不准确,事实上有成功的。高考出题有规律,但偷懒容易掉入“陷阱”,丢分又丢人。

既如此,“互邀定律”为何深入人心?这既暴露出有的网友惯于插科打诨、甚至故意炮制虚假段子以赚取眼球癖好,也说明一些人对英语听力很头疼,现实中有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之说——既听不懂也说不好英语,由于忒怵英语听力,便幻想走捷径,这只能自欺欺人。“互邀定律”当不得真,谁信谁傻。

今日主笔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