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成了全国人民最牵挂的地方。救灾过程中,解放军战士表现出来的舍身忘死、与受灾群众心连心的大爱精神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他们是灾后救援的主力,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赈灾工作。与此同时,当地灾民也井然有序地组织起了自救工作,一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同样让人感动。

据媒体报道,在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47岁的村妇冯忠俊在路面支起两口大锅,熬大米粥免费给过路的人喝。尽管只配了两种辣酱和白糖,但这样的白粥却已熬了1000多碗,让很多人在这个粥铺前享受了地震以来第一顿有米的主食。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1000多碗粥对如此大规模的赈灾工作影响有限,帮助不大。但我要说,这看似平凡的举动在精神层面的意义不可小觑。救灾工作就如同一场战争,而战争的胜败除了取决于战略战术是否合理,还在于心中的一口气。“两军交战勇者胜”,强大的精神力量将直接决定胜败走向。

1000多碗粥代表了灾民对救灾部队和志愿者的感恩之心,承载了暖意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试想,救灾官兵喝下灾民亲手熬制的大米粥,除了能缓解疲劳和饥饿,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满足。这种精神力量必将激发官兵们更多的潜能,投入到艰苦的救灾工作中,让更多的受困者得到解救。

1000多碗粥代表了灾民对赈灾工作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在地震中,村妇冯忠俊失去了家园,但她没有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自救工作中。她的举动会影响、激励更多的灾民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灾后的生活,这不仅会平复涌动在灾民中间的悲伤情绪,更会鼓励更多的灾民参与自救,推动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最后,我们希望,灾民在开展自救过程中,一定要听从灾区有关部门的安排,以保证自身安全为前提。毕竟,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才是最珍贵的。

鲁甸地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失踪的人,还能不能创造奇迹?救出的人,能不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治疗费用最终怎么解决?据新华社报道,医生反映有伤员担心自己的治伤费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地震伤员住院救治费用,政府会全部承担,一定会让每个伤员得到精心治疗。

一句“治疗费政府全担”,让地震伤员安了心。由此释放的政策善意,散发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让每个人心底都感到阵阵温暖。

地震中,不少人家房屋倒塌,财产甚至存款都来不及转移,很多人几乎在一瞬间变得一无所有。对于地震伤员及其家庭来说,一方面大难幸存是一件可喜的事,可想到随之而来的医药费,却怎么也不能舒展眉头。特别是一些地震伤员,受的伤还比较重,甚至还需要做长期治疗康复,所需要的治疗费绝不是一笔小数字。这笔费用,平时就很难承担,在地震背景下更加难以承受。

百姓困难,政府责任;越是关键困难时候,越能体现国家力量。现在,地震伤员有担心有需要,国家就应该有责任有担当,解决地震伤员治疗费用问题。在种种救援措施中,“治疗费政府全担”同样重要,对于地震伤员来说尤为重要。与地震发生后政府穷尽一切努力救援一样,体现的是国家的温情,体现的是国家的力量。在这一刻,人们更深刻地体会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含义,更广泛地凝聚了“中国梦”的共识,更自觉地担当了建设国家的历史责任。这种精神力量有着强烈的感染性,释放传递,扩散开来,是改革发展的强大支撑。

我们也有能力这么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积累起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全有能力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表现出更多的善意。这些年来,正是得益于国力的增长,社会保障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医疗上,不仅推出了各个层面的医保制度,而且还推出了大病保险等制度,进一步体现了国家的善意。延着这样的方向出发,承担地震伤员住院救治费用,实在情理之中,虽然这笔资金不少,但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百姓过好日子,多方挤一挤,还是能够承担的。而且在一个应急机制不断完善的社会,这也是灾难应急的必要内容。

其实不仅是这一次,2008年的汶川地震,政府也有实际行动。在2008年5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对这些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费用情况,财政部、卫生部已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上报国务院以后,将出台一系列关于伤员救治、病人救治的相关政策。总的原则,不要因为费用问题而耽误任何一个伤员的治疗和病人的救治。”由此可以看出,善意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也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

“治疗费政府全担”,散发出浓浓的人性光彩。对于伤员来说,“把伤治好,健康站起来,是对遇难亲人最好的安慰”;而帮助伤员“把伤治好”,是我们对遇难同胞最好的安慰。希望善意形成制度成为惯性,给国家和社会铺上更多的暖色调。

云南鲁甸地震救援黄金时限逼近,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是救援人员的第一要务。武警官兵、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正奋战在抗震第一线,以勇士的姿态与时间赛跑。然而,网上流传的救援部队用浑水煮食泡面的新闻,在个别媒体缺乏根据的“质疑”下,这则新闻的真实性成为网民争论焦点,热度一度超过其他救援消息。

这场舆论风波的最新进展是,相关媒体负责人已公开致歉,新华社的调查报道也证实浑水泡面事件属实。但是,此次“泡面事件”引发的舆论余波依旧未消散,甚至引起其他一些话题。笔者认为不管报道真假与否,当前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抗震救灾,而不是把一条新闻的真真假假作为舆论焦点,赚取注意力,引发网民的声援或讨伐。

截至6日10时30分,鲁甸地震已致589人死亡,2400余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一些通往重灾区安置点道路还未打通,急缺救灾物资,供电也没有完全恢复;尤其在重灾区鲁甸县龙头山镇,帐篷、衣物、食物、饮用水都急缺;而未来几天内,震区仍以阴雨天气为主,救援形势仍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势下,各方头等目标显然是尽量救人、减少人员伤亡。

鲁甸地震牵动国人的心,虽然很多关注灾民的人无法前往灾区救灾,但还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救援。这其中,对有些事情“不围观”就是一种别样救援——不围观网上的不实信息,不围观偏执的言论,不围观耸人听闻的标题党。

正如一些媒体的评论所言,大灾面前,平和心态也是一种抗灾力量。灾难发生之后,质疑和反思固然重要,也有助于减少类似灾难再次发生,但是,如何质疑、怎么反思却值得我们思考。在我们“围观”一些不值得关注的话题时,不仅会模糊舆论焦点,也会给前线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降低灾难的破坏程度,不仅需要应急自救的方法,也需要全社会理智、成熟的应对心态,包括每一个人都要能够分辨,哪些是值得关注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哪些是不值得围观的没有太多实际价值的舆论口水战。

在这抗震救灾的紧要关头,多提建设性意见,多鼓劲多支持,互相温暖守望相助,方能众志成城战胜灾难。

澄清“浑水”2014-08-07 08:25

云南鲁甸地震救援仍在与时间赛跑。这次救灾,谣言与杂音较少,显现出更多的理性。故而,一则“浑水泡面”的新闻以及围绕这条新闻引发的从点赞到质疑,从所谓“辟谣”再到“辟谣”者道歉,最终“浑水泡面”被证实且却做出能消除质疑的解释,本不应该的“真假新闻”之争,甚至一度模糊了网络上的救灾焦点,不折不扣成了搅浑救灾舆论的一团“浑水”。

风波始于@中国之声于8月4日发布的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消息——“震中龙头山镇的龙全中学目前食品匮乏,只能吃外面输送进来的泡面,地下水和自来水因为地震水质现在比较浑浊,目前救援人员只能用浑水泡面做饭。”该微博配了一组源于腾讯拍客的视频截图,一群端着泡面的救援人员正等锅中的浑水煮开。

抗震救灾报道需要正能量。@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纷纷转发该微博,并致以“辛苦了”“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等赞词;看到救援人员用浑浊的泥水淘米和煮面,不少网友也转发并点赞,为这些救援士兵吃苦耐劳的精神竖起大拇指。

不过,在一片点赞声中,也有网友发出质疑。作为一个曾经的老兵,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一边感叹“士兵好样的”,一边抛出了几点疑问:“1.生病拉稀了咋办?会影响战斗力。2.后勤保障有问题,净水器呢?净水剂呢?土法净水也行呀……”

正当一些人为此建议救灾部队的后勤保障要补齐短板时,@环球网在5日晚发布了一条“辟谣”消息,惊起舆论水花四溅。在标题为《救灾部队:浑水泡面不属实,勿轻信伤害前方士气》的“辟谣新闻”中,环球时报记者自称从“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人求证”,坚称救灾过程中“没有发现救灾过程中出现浑水泡面的情况”,前方救灾部队携带有净水设备,不会胡乱饮用不卫生的水。

让众多网民为救灾官兵而感动的“浑水泡面”真的是假新闻吗?是所谓的“宣传造假”吗?一些人迫不及待地发挥各种想象,拼凑推理。互联网上,一场目的各异的“拍砖”比赛,因@环球网的所谓“辟谣”而更加舆情汹涌。

好在作为主流媒体的央广,职业水准是经得起考验的。面对“假新闻”指控,最先发布“浑水泡面”新闻的@中国之声有据有理地奋起反击,第一时间发布的《多名记者证实救援人员用浑水泡面做饭》微博,迅即获得多家新闻客户端首页推荐——“我们专门向记者核实,浑水煮面发生具体时间是8月4日,发生地点为震中龙头山镇的龙全中学。央广记者李腾飞亲眼看见,部队要求只吃面不喝汤,他和同事都吃了。”随后腾讯拍客的现场视频、新华社发布客户端也证实,@中国之声所言属实,“浑水泡面”确有其事。

舆论风向陡转,环球网要闻部副主任郝珺石@paingod再也无法“嘴硬”,随后以个人名义发布了一封致歉信:“错的是我,我取的标题轻易否定了一切。只有在中国,救灾部队才会吃下老百姓给煮的浑水面。”对此,@中国之声在官微上连发数条微评:“我看到了你的道歉,但新闻不是这么做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新闻怎么就成了假新闻?”

这潭舆论浑水,本以为会以相关负责人的道歉结束,没想到,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仍然“有话说”——认为两条新闻并不矛盾:“央广记者用亲身经历证明有‘浑水煮面’。军队前方新闻官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救灾部队携带有净水设备,饮用水都经过处理,也是真的。这两条新闻在宽大的救灾现场,并非一定矛盾。”这种辩解之词难以服众,央视前主持人@崔永元转发该微博时附上短评:“按这个路数解释,八条新闻都不会矛盾。”

关键时候,还是“新华社发布”的权威调查一锤定音——“浑水泡面”属实,后勤部门称具备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刚开始未用净水是因赶路扔了给养,6日凌晨官兵们已用上净水设备。

“散了吧”,身处漩涡中心的@中国之声,担心舆论风波模糊了救灾焦点,转而呼吁媒体和公众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救灾之上。@新华视点微博也认为这些“口水”是报道错位,认为它不应成为救灾中的挡路石。“黄金救援72小时正在耗尽,救援力量正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我们应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为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浑水”终将澄清,救灾仍需给力。

地震后“黄金救援72小时”已过,抗震救灾该如何进行?必须明确一个意识,抗震救灾每一段时间都像黄金般宝贵。这种意识应当体现于人员搜救、医疗救治、“生命线”抢通、群众安置、次生灾害排危、余震预防、心理疏导、灾后评估等各项工作。

生命搜寻和救治当分秒必争。地震3天后,被压埋在废墟下的群众生还率降低,但绝对不意味着没有希望,对生命的搜寻不能止步。搜救力量应从震中的重灾区覆盖到偏远乡村。医疗队伍当科学调配救治队伍和医疗物资,组织精干力量全力保障伤员尤其是重症伤员的及时救治,把伤员死亡率和致残率降到最低。

处置次生灾害的“新伤”和“旧疤”当尽快进行。体量巨大的牛栏江堰塞湖依然险情严重,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疏通堰塞湖,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牛栏江度汛安全。此外,灾区震前就有不少地质灾害隐患点,震后次生灾害的形势则更加严峻,监测预警必须到位,群众转移务必有序。

保障灾区水、电、路、通讯四项“生命线”需要加快推进。在这个方面,“二次重复抢险”任务重,实现畅通还有不少困难。昭巧二级公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抢险施工进度缓慢。余震不断、山体破碎,已抢通路段也面临随时中断的可能。未来几天,保通灾区“生命线”任务十分繁重。

防病治病任务艰巨。灾区天气时雨时晴,昼夜温差大,加之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幅增加。灾区临时安置点的环境消杀、水源监测、垃圾处理,事无巨细都得重视。灾区点多面广,应注意解决卫生防疫队伍存在交叉和空白点问题,严加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暴发疫情。

心理创伤也绝不容忽视。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疏导,形成的“心理堰塞湖”不亚于身体的创伤。在受伤群众的医疗、吃住等问题得到解决后,受伤群众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需求需重视和满足,以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抚平心理创伤。

新华社记者 吉哲鹏

8月5日,鲁甸地震公布的死亡人数是410人。6日,死亡数字骤然变成了589人。设在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的救灾指挥部内气氛也更加紧张。

地震发生后,8月4日和5日两天,发现的死亡人数一直较小,这让不少参加救援的人感到“心里有底”:虽然很多村镇受损严重,但现在抵达灾区的救援力量,应该能够尽快让受灾群众解脱危难。

头一天,我们徒步挺进了失联村庄萝卜地社,那里死亡12人,失踪一人。当时觉得,那么恶劣的环境,100%的房屋倒塌率,萝卜地社算是受损最严重的村子了。相比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这次震级虽然小一些,然而,不管灾害大小,每一个普通的人在它跟前,还是脆弱得不堪一击。

在灾区的这几天,每天都看到搜救困难在不断地增加,看着官兵们挖出一个又一个人,但他们都已死去。而在萝卜地社的那天,当官兵们挖出三具尸体,幸运的是,官兵搜救出了一名被困超过50小时的88岁老人。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没想到,失联的村庄伤亡如此严重。

然而,最不想看到的坏消息还是不断传来。昨日上午的时候,一名武警交通支队救援人员给我说,龙头山镇甘家寨子有50余人被埋,还有20余辆车也处于失踪状态。

得知还有村子被埋50余人,我们之前长途跋涉的苦累连同恐惧都暂时忘了。从龙头山镇到甘家寨子有17公里,只能步行。而在龙头山镇这一头,各路官兵也正在争分夺秒抢通道路,两边的部队相距几公里,都被这几十万方泥石所阻。

没想到,下午的时候,同行传来消息,鲁甸龙头山镇下辖的王家坡村发生山体滑坡,整村被从海拔1000多米冲到400多米。目前,救援人员还没有办法开展挖掘,死亡人数未知。

“我们知道了这个消息,突然感觉到,这场地震救援还需要各参与方再加大力度。”一名解放军救援人员说,现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已经过去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被埋的村民生还的希望越来越小,“抢啊,这时候就是抢(时间),奇迹还是有的。”

一拨一拨的志愿者和救援队赶来,又迅速离开了指挥部,他们来寻找消息,想知道哪里需要人,然后飞奔而去。一名志愿者说,现在,这场救援需要各方以更大的毅力继续下去,直到找到每一个被掩埋的生命。

□张永生(新京报记者,8月6日发表《失联山村萝卜地社搜救一日》)

【灾区救援还在争分夺秒,在“浑水泡面”上过度纠缠毫无意义。对于救灾前线的任何“真话”,各方都要保持理性和宽容的态度,不用怕暴露缺陷和问题,重要的是正视并加以解决。】

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救援还在争分夺秒。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网上对救灾一线关注最多的竟然是一碗“浑水泡面”。

先是有媒体报道了救援人员因缺乏净水不得不以浑水泡方便面,随后某媒体经过简单采访认为“浑水泡面”不实,提出“勿轻信伤害前方士气”。再然后是求证、逆转、道歉……看似简单的一碗面,引发的争论和质疑超乎想象。

该怎么看待救灾一线的信息?另一条新闻或许可以给人启发。8月4日,李克强总理询问鲁甸县县长张雁救灾有什么困难时,张雁据实相告:“现在物资缺乏,缺水短粮,食品和饮用水不够发放。”随后在现场协调会议上,李克强总理3次提起,表扬和鼓励县长敢于直言不讳提出救灾的困难和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谁能做到十全十美?我们来这里就是要解决问题,就是要听真话。”

李克强总理对“真话”的肯定,其实也是在重申一种救灾常识。在复杂的自然灾害现场,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迎来意想不到的变化,有问题是正常的,然而,只有及时充分地掌握真实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应对。

拿“浑水泡面”来说,尽管按常理,救援人员应有净水设备,不能随便喝存在安全隐患的水,但考虑到地震的突发性等因素,偶尔出现这样的场面,并非完全不能理解。背后可能是救援准备不足,可能是运输通道出现问题,重要的是弄清楚事发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这才是对待灾区信息的应有态度。

以这个角度来审视“浑水泡面”事件,有些舆论显然是跑偏了。某媒体之所以急着辟谣,可能是因为“浑水泡面”的新闻传出后,很多网友担心这样的食物有损救灾人员健康,同时也追问救灾的后勤保障有无问题。应该说,网友的这些担心,并非质疑救灾人员,相反是一种关心,很多人也提供了解决“浑水”问题的建议。正视这样的真实信息,可以为下一步的救援提供指引,避免出现更多的“浑水泡面”。所以,这样的信息显然谈不上会“伤害前方士气”。如果认为“浑水泡面”有些“不和谐”,急于将之当成“假新闻”,才真正可能影响到“前方士气”。

灾区的救援还在继续,在“浑水泡面”这小插曲上过度纠缠毫无意义。但这确实也是提醒,对于救灾前线的任何“真话”,各方都要保持理性和宽容的态度,不用怕暴露缺陷和问题,重要的是正视并加以解决。救灾不是演戏,不能苛求现场的言谈和行动都毫无瑕疵。越是灾情严峻的情况下,越需要灾区的真实信息,如此,救援才能更有效。

【希望小学在地震中挺住了,这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地震多发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建设,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数以万计的人被置于艰险困厄中。从记者发回的现场图片可见,震中房屋倒塌严重,其中以农村民房受损最大。不过万幸的是,震区的一些希望小学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截至8月3日晚12时,鲁甸县两所希望小学学校只有墙体轻微开裂,地震未对教学楼主体结构安全产生影响。

汶川地震中,校舍倒塌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国人心头。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汶川地震后,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成了一项重要任务。《防震减灾法》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政府同时决定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对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将中小学校舍建成建筑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鲁甸地震中,一些希望小学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这也向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建筑安全并不是奢望,在天灾面前,最大限度地给生命寻找避难所是完全可能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提醒,校舍可以相对安全,那么民宅也可以向学校目前的标准靠近。

国家地震局指出,房屋抗震性能差、人口密度高、震源浅等原因,是鲁甸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从一些报道中也能看到,农村民房中,不仅土坯房倒塌,新盖不久的民房也倒了不少。即便经历了数次地震后的社会检讨,今天,房屋抗震性差仍然是地震灾害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早在2005年底,当时的建设部就通过了《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提出各地县级以上政府应对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抗震设防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2011年6月,财政部还下发过《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在优先支持贫困农户、并向财政困难地区倾斜的同时整体推进全国农村危房改造。之后,云南省也相继出台了类似规定,要求对本省农村的危房进行改造。

但现实的掣肘显然更多。鲁甸和中国很多边远地区一样,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态环境恶劣。村民因为贫穷,在建设房屋时,没能过多地去考虑房屋的抗震安全问题。而当地财政乏力,也不可能在农民建筑房屋时给予更多财政支持。但是,即便如此,对于村民的房屋质量,各方面也应给予更多关注。建筑物防震已成减灾、防灾的共识,建筑物防震的意识更应当从学校推及到包括民宅在内的所有建筑物。

希望小学在地震中挺住了,这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这也是在提出另一个问题,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地震多发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建设,是否应设立专项资金来提升民宅的抗震水平,如何在赈灾和减灾两个方面使用各界捐款,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5日上午,湖南梦想起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阿迪力·买买提吐热与工作人员一起把1万斤切糕打包装好,捐赠给云南地震灾区。切糕作为新疆特产,原本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国内外商队重要的食物补给。对于缺水缺食物的灾区人民来说,易保存、易食用、高营养的切糕正可谓雪中送炭。(8月5日新华网)

小小切糕,大大爱心,救灾切糕“甜”,甜出民族团结正能量。

阿迪力的想法很简单,他只是希望这批酥甜的切糕能够令灾区人民的心得到稍许抚慰。朴素的想法,善良的心灵,美丽的期盼,温暖的祝愿,简单的想法里承载着维尔吾族兄弟一片对灾区人民的真情。

切糕作为新疆特产,原本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国内外商队重要的食物补给。对于缺水缺食物的灾区人民来说,易保存、易食用、高营养的切糕正可谓雪中送炭。昨天,历史上的切糕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强大发展能量。今天,现代的切糕也可为云南抗震救灾提供强大的抗震救灾正能量。

一万斤切糕的背后,涌动的是民族兄弟之间的爱心,涌动的是弥足珍贵的手足之情。维吾尔兄弟的切糕“甜”到灾区人民的急需上,甜到了民族亲密融合温暖聚合力量上。

中国有句古话,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越是危难时刻,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越能团结,就越能坚强。我们56个民族是56朵金花,美丽聚合,团结聚合,力量聚合,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国家力量,那任何灾难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勇敢的中国人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坚信有阿迪力?买买提吐热这样的维吾尔族好兄弟的助力,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援,灾区人民一定能够度过难关。

向湖南梦想起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阿迪力·买买提吐热致敬!救灾切糕“甜”甜出民族团结正能量,这是我们战胜任何灾难的强大正能量。

鲁甸地震中,两位怀孕7个月的孕妇,在废墟掩埋下,手牵手不断相互鼓励“不要害怕”,最终被平安救出时两人仍十指相扣。这一幕感动了无数网友,人们纷纷点赞“爱的力量”“太感人啦!”。“最美孕妈妈”的笑容也成为地震中的一种“最动人表情”,给世界传递出乐观坚守、互助自救的中国人品格。

两名“最美孕妈妈”在废墟下度过的3小时中,不断互相鼓励,“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我们都要坚持……”,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能轻言放弃,“嗯……我们一起不放弃!”正是这样乐观的坚守、积极的互助自救,令她们以良好的状态迎来及时的救援,使四条生命得以安全,也感动着网友,鼓舞着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信心。

两位“最美孕妈妈”的互助自救行动,不禁让人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警察妈妈”蒋晓娟,地震发生后,她将自己仅有六个月大、需要母乳喂养的孩子送到乡下,交给父母照料,自己却踏上抗震救灾一线,为地震那些嗷嗷待哺的受灾婴儿喂奶。无论是在汶川地震还是这次鲁甸地震中,无数让人动容的瞬间将乐观坚守、互助自救等中国人品格展现的淋漓尽致。灾难面前,尤其需要发挥这种没有你我之分的“互助自救”中国品格,发挥“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大爱无声,才能赢得更多胜利。

鲁甸地震已进入黄金救援72小时的倒计时阶段,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需要发扬这种互助自救与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些在废墟下的人们只要抱着 “互助自救、乐观坚持”的状态,就能为自己赢取更多机会,而参与救援的官兵,也要抓紧时机开展地毯式搜索,绝不放弃任何一个线索、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尽可能救出更多的生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灾难面前,唯有悲恸而不苦痛,哀伤而不绝望,积极乐观互助自救,坚持不懈决不放弃,集结起更多的正能量,那再大的灾难都会翻成历史,灿烂的阳光必然闪耀。

据《解放军报》法人微博消息,云南龙头山镇骡马口热食供应点,一个叫安德华的炊事员,因又累又饿晕倒了。早上背给养物资9公里到此,马不停蹄保障了几百人,手握厨勺却粒米未进,说是不好意思吃!向他敬礼!(中新网8月5日电)

很短的消息,细微情节,让人感动不已,觉得有点心疼。有网友称赞“无愧于当代青年的楷模!”的确,手握厨勺却粒米未进,说是不好意思吃,这绝不是夸张,也绝不是偶然的,透出的是军营中磨炼的意志,体现的是军人的英雄品格,真的应该向炊事员安德华致敬!

其实,军人展示的意志与品格,又何止炊事员安德华!在新闻跟贴里,就有类似的故事,不妨转过来分享一下——有位网友说:“我参加过汶川地震救灾,当时,我剩下三块压缩饼干,但是有两个孩子饿了好几天,还有伤,不说作为军人,就是作为男的,我也给他俩吃了,结果—一这是我一生最饿的一天一夜!”还有位网友说:“记得2008年冰冻,我们后勤班5个人两天两夜基本没怎么休息,做了两卡车的包子、馒头,然后在火车站发给那些被困的人们。现在想起来也是个很好的回忆。”这就是人民子弟兵,这就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生死关头,人民军队与人民缔结生死情缘。资料显示,革命战争年代,为国捐躯有名可查的烈士达370万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又有30多万官兵在履行神圣使命中献出生命。其中,1963年8月8日,北京军区某部战士谢臣在河北易县东高士庄抗洪抢险时英勇牺牲,国防部追授他“爱民模范”荣誉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在参加抢险救灾战斗中被追授荣誉称号的军人。谢臣身后,一个个英雄列队走进历史。

现如今,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红星闪耀。这是没有硝烟、没有枪声的战场,危难时刻,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生命重于泰山。正是这种信念的驱使,人民子弟兵冲锋陷阵第一线,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不放过任何一点生命信息,舍生忘死,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实际行动展现文明之师风采,谱写着一曲曲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壮歌。

家国天下的英雄情怀,是那么的相似。在解放战争中,多少城镇留下了这样的记忆:一夜战火后居民们醒来发现,屋檐下、街道边,战衣褴褛、钢浇铁铸般的解放军战士酣然入睡。他们是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解放者,但他们不曾惊扰被解放的人。如今,尽管年代更迭,任务转换,但这支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丝毫改变。在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前线,同样呈现这样的画面——8月4日,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地震第二天,消防战士疲惫不堪,就地躺在路边休息。翻看这一组组画面,让人流泪不止。透过这些画面,让我深深地读出了家国天下的英雄情怀。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军人的唯一遗产就是勇敢,唯一的家庭就是国家。”危急时刻,当代中国军人做到了这两个“唯一”。在他们眼里,国家就是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保障。鲁甸抗震救灾,人民军队再次展示出与国家和人民共命运的光辉形象。地震可以震倒基础设施,但震不破军民一心的钢铁防线。我们坚信,有人民子弟兵这支强大的“中国力量”,有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磨难的信心与气势,灾区人民一定能够尽快走出心理阴霾,重拾重建美好家园、再创幸福生活的信心!

据《解放军报》法人微博消息,在云南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骡马口热食供应点,一个叫安德华的解放军炊事员因又累又饿晕倒了。这名战士早上背给养物资9公里到此,马不停蹄保障了几百人,手握厨勺却粒米未进,说是“不好意思吃”!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事迹。事实上,很多人表达了对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人民子弟兵的敬意,纷纷点赞,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但也有一些网民对这名战士的晕倒表示不可理解,有人甚至以为“不好意思吃”是在作秀。

如果人们不耽于臆想,不急于下结论,那么就不难发现,“不好意思吃”的何止安德华一个!42名重庆医疗专家救援队在手术台前与死神赛跑,17个小时没有吃过东西,“因为不好意思去救济点领食”,护士长杨秀华一口气喝了一瓶矿泉水充饥。

对炊事员居然会饿晕,有人是“打死也不相信的”。有人说“可以边干活边吃”,这个建议虽自认为高明,其实是把灾难现场等同于日常起居了。那么多灾民在等着吃热乎饭,炊事员是否有可能“边干活边吃”?那么多灾民好几天饥肠辘辘,炊事员是否有可能毫无心理障碍地“边干活边吃”?假如炊事员果真“边干活边吃”,就不会有人质疑这是利用“职务之便”吗?假如医务救援人员先把肚子填饱,就不会有人指责他们耽误时间、无视伤员的痛苦吗?

重庆医疗专家救援队没有人饿晕,安德华却晕倒了,当然他晕倒不仅是由于饿,也由于过度劳累。但安德华自己想晕倒吗?在那样的情境中,在那样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他必须预见自己晕倒吗?他真的像有的人所认为的那样不够聪明,不知道自己晕倒了会影响工作吗?很多时候,人们自认为比别人高明,仅仅因为别人在埋头苦干,而自己不过在作壁上观。

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安德华就是这样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重庆医疗专家救援队就是这样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庸常的生活易使人庸常,但在庸常的另一面必定有崇高。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不因有人不向往就不存在,不因有人做不到就不存在,不因有人未曾亲见就不存在,也不因有人怀疑就不存在。在艰难时刻,崇高总是那样动人。人们看到,在成都军区联勤部开设的热食供应点,老百姓说,吃得流泪,解放军都没得吃!

向又累又饿而晕倒的安德华致敬!向又累又饿而没有晕倒的重庆医疗专家救援队致敬!向奋战在救灾一线以及奔跑在救援路上的人们致敬!向心系灾区为灾区人民真诚祈福慷慨解囊的人们致敬!

中华民族又一次被推到了天灾的考验面前,亿万人民的心近几天都被云南昭通的地震灾情牵动着。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8月5日14时30分初步统计,地震已造成当地及周边县区108.84万人受灾,410人死亡,12人失踪,2373人受伤。

灾情重大,灾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但是我们有应对大灾难的经验,有众志成城的精神。无论是对度过眼前的灾难,还是对未来的家园重建,我们都抱有坚定的信心。

信心来自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365bet官网: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并率工作组亲赴灾区实地察看灾情,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可以说,党中央对灾情的关注、对灾区的关心、对灾民的关怀,当此重大关头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指挥若定,就是我们战胜灾难的主心骨,是所有受灾及参与救援人员的信心之源。

信心来自于中央各部门及地方政府、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迅速反应、紧急驰援和全力以赴。截至5日1时,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近万名官兵已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要求,迅速排查地震灾区环境风险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确保云南灾区喝上干净水;为支持云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中央财政紧急下拨云南应急救灾综合补助资金6亿元……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中央各部门、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云南省迅速响应,多支抢险救援队紧急驰援,一场紧张有序、争分夺秒的抗震救灾斗争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全力展开。这些迅速集聚的救援力量,对于灾难中的昭通人民来说,不仅仅是温暖和慰藉,更是信心和希望。

信心来自于我们应对大灾大难的经验。“多难兴邦”,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的玉树地震,再到2013年的芦山地震,几年来,我们屡次遭受地震灾害带来的伤痛,但是同时在抗震救灾、战胜困难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机制。这让我们面对这次昭通地震,救援工作既快速有力,又科学有序,更加有条不紊。比如救灾、救援同步推进,在各方救援力量强调“抓住灾后黄金救援时间”争分夺秒救人的同时,云南省健教所、心理卫生中心等人员已经开展前期心理救援工作。有关方面针对志愿救援力量急切进入灾区的愿望,及时公告,鉴于目前灾区尚处于紧急救援阶段,且交通、通信、住宿条件不便,加之余震不断,建议非专业救援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现阶段不要自行前往灾区。可以说,当前救援工作的忙而不乱、急而不慌就是一种无言的正能量,让灾区人民平添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力量。

信心来自于我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近几天来,没有什么事更能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没有什么情更能胜过全国人民对灾区灾情的关切、对灾区人民的关心。除了直接在灾情一线投入救援的人们,身处后方的各地区、各部门的人们也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灾区给以支援。大难当前,众志成城,可贵的民族亲情就在此时彰显,深沉的人间大爱就在此刻凝聚。昭通人民,灾难面前,你们并不孤单。

距离灾害发生至今已近三天时间,目前救援工作仍面临灾区公路损毁严重、余震不断、暴雨不停多重困难。但是人在,信心在,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既往应对大灾大难的磨炼,有坚韧不屈、顽强自救的精神意志,有众志成城、风雨同舟的民族精神,我们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有报道统计,根据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情况和各地方的整改通报,整体上看,在前三轮被巡视的2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发现了房地产业腐败,占比达95%。比如,在海南,中央巡视组发现,少数领导干部在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和选人用人等方面以权谋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和部门易发多发。

巡视的21个省份中,竟有20个省份发现了房地产业腐败,如此结果令人吃惊——事实上,虽然在巡视中没有明确提及江西存在房地产腐败问题,但后续的举报和调查情况显示,江西的多名官员也涉及房地产腐败。这意味着,在前三轮的巡视中,没有省份在房地产领域中是清白的。房地产领域腐败高发并不是“意外”,此前种种“房姐”“房叔”新闻,早已对此进行了“预告”。

此前的观察者早已指出,从前期的审批到后期的房产建设,房地产领域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着权力寻租的机会,腐败自然就会发生。而当房地产商为腐败成本而埋单时,势必就会通过房价把此种成本转嫁给购房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房地产腐败所造成的伤害是“社会性”的,这也是其格外令人痛恨之处。

中央巡视组在给出一张房地产腐败的清单的同时,给出的还有刻不容缓的警示。需要看到的是,当房地产成为财富的表征而出现,它实际上和其他形式的腐败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正因为如此,要医治房地产腐败,重要的仍是在于约束权力。具体说来就是,针对地方政府沉迷于土地财政中的不可自拔,必须加快土地征收的法治化进程。与此同时,必须建立起从审批到建设到事后验收的房地产全流程监督,最大程度地压缩其中的权力寻租和自由裁量的可能。至于官员被曝出拥有和自身财产状况不相符合的多套房,则必须尽快地介入调查,以发现贪腐情形。

对房地产的反腐就是最大的调控,让房地产腐败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收获的只会是多重利好,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现在,中央巡视组重新提出“房地产腐败”的议题,而制度建设和具体治理,更有必要升级和完善。

3日下午4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4日14时,地震遇难人数已增至398人,共计108.8万人受灾。4日一早,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365bet官网:总书记急飞灾区察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在赶赴灾区的路上,因山路湿滑,道路泥泞,李克强不慎摔倒,随后他弯下腰用泥水洗手。(8月5日,人民网)

震情牵动着中南海。地震发生后,365bet官网: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千方百计抢救被掩埋和受伤人员。

受中央委派,代表365bet官网: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察看灾情,并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此举深刻地彰显出党和国家在灾难面前“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

在赶赴灾区的路上,有一个细节相信很多人都会为之感动。那就是李克强总理因为山路湿滑、泥泞而不慎跌倒,随后直接弯下腰用泥水洗手。细心的观众还会看到关于此新闻的一段视频,总理弯腰用泥水洗手时,旁边的工作人员还急忙递上纸巾,但总理却没有接过纸巾,而是直接起身继续前行。这让全国网友很感动,特别是让灾区人民感动、振奋和鼓舞。

用泥水洗手,很难将手洗干净,但却反映出总理“一心为民”的真感情。一心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是一心为民的实际行动,用泥水洗手更是一心为民的深刻体现。一心为民,不一定是轰轰烈烈地干个大工程,很多时候,一件小事,一个细节,恰恰更能将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诠释地淋漓尽致。

近年来,关于领导干部赶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的新闻不少,但在面对灾民亟待救援的情况下,一些领导干部的细节表现也有差强人意。比如,今年落马的海南省副省长谭力,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时任绵阳市委书记的谭力在中央领导到绵阳灾区视察灾情的过程中,因一脸笑容,被网友讥讽为“谭笑笑”。而今年6月份江西省贵溪市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水灾,参与救援的贵溪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军华因为怕湿了鞋,让其他工作人员背其过河,一时间,引起当地百姓和舆论的强烈不满。人们通过这些细节,看到的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作风,是一个人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而细节正是作风的具体体现。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365bet官网: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特别提到,“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党员干部作风上的细节,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他的个人印象,更关乎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一枝一叶总关情”,总理在地震灾区的一言一行,那份真挚而朴素的为民情怀,正是共产党“一心为民”执政理念的体现。通过这个细节,全国人民都相信,灾区有再大的困难都会被战胜。鲁甸的老百姓请放心,有着党和政府的正确有力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工作定会取得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