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下午,三大运营商同时发布信息,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当月流量不清零服务。用户当月剩余流量可转存至下月继续使用,下月优先使用上月未用完流量,但不能延长至第三个月。该服务面向所有手机月套餐用户,无需申请,系统默认开通。(9月30日 《新闻晨报》)

虽然,公众对流量不清零一直都很在乎,但实际上,即使流量永不清零,对大多数公众来说,也影响有限。试想,在移动互联这个图文阅读时代,谁的qq群每天不出现几张动态图,谁的朋友圈不转载几篇图文并茂的美文?而这些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的流量“月光”,甚至是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流量不清零,给我们的更多是心理安慰,而不是“缩短”话费单。

那么,我们为何对流量不清零,如此在乎呢?其实,能不能痛快的执行流量不清零,不仅是资费问题,更是电信运营商的态度问题。用户更希望通过运营商的表现,窥探一下他们的态度。遗憾的是,运营商的表现,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一则,总理5月提出提速降费,运营商10月才给出“不伤”话费单的解决方案,如此蜗牛般的回应速度,让人不舒服。二则,运营商推出只是有限的不清零。“剩余流量不能计入第三个月,不够彻底,不是一直用下去的。”如此打折的承诺,更是态度打折的投名状,自然难以让人满意。

事实上,运营商的态度打折,更是思维滞后的表现。体现在运营上就是惜“费”如金,感觉让客户多一点实惠,就如在自己身上割肉一般,疼痛万分。于是,在行动上,对国家的“提速降费”政策,百般抵触。但目前运营商真有必要如此较真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有放量,才能培养公众的阅读习惯,运营商才能盈利。试想,用户刻意节约流量,无图浏览或者只在wifi下才放开用,每月100M就能妥妥搞定,运营商怎么赚钱?因此,运营商不仅不能惜“费”如金,反而要通过降价,获得用户放量,以此达到运营商收益和用户阅读效果的双赢。

其实,电信市场并不是一个“零和”的市场,而是一个仍在扩张的市场。想象一下,假若在上班路上、旅途中,我们像用电脑一样,拿手机看体育直播、观看视频,浏览图文并茂的微信美文,会产生多大的流量?如果运营商能够抓住这个机遇,还会为短信、话费收益持续降低头疼么?而要保证电信市场不断扩展,电信运营商首先要抛弃的就是,严重滞后的服务理念。只有抛弃这种旧思维,电信市场才能真正繁荣。

目前,我们总能听到电信运营商的各种抱怨。比如,营收乏力、市场缩水,顾客粘性低,等等。没错,这是当前中国电信市场的实际情况。但,如果运营商改变一下服务理念,那么我们听到的可能就不是这种抱怨,而是顾客点赞,运营商大赚的双赢局面。因此,“流量不清零”,不是运营商的“痛”。这也许才是,运营商应该悟出的真谛!

9月29日下午,三大运营商同时发布信息,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当月流量不清零服务。用户当月剩余流量可转存至下月继续使用,下月优先使用上月未用完流量,但不能延长至第三个月。(9月30日《新闻晨报》)

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形容流量不清零,是极为恰当的。不过如果换成“千呼万唤屎出来”则更为恰当。这种“当月不清零,只能次月使用,不能第三月使用”的说法,比一坨屎还恶心。这样的不清零对于百姓而言,就是“打折版”,就是“流泪版”。

这种不清零和我们想象中的不清零,和李克强总理要求的不清零,不是同一个意思。我们想象中的流量不清零是什么样?流量是我们花钱购买的,也就属于了我们,至于说什么时候使用,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花了钱,这就是我们的自家物品,什么时候使用必须我们说了算。也就是说,我想10月份使用就10月份使用,我想11月份使用就11月份使用,与你运营商有什么关系?不清零的“终极版”,应该做到“我的流量我做主”。

很显然,这种推一推动一动的流量不清理,实际上是一种被逼无奈的结果。从运营商的心里来说,他们并不想屈从于民意,他们不愿意不清零。但是,民意不同意,舆论不同意,总理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敢冒着炮火前进,于是找了这么一个“当月不清零”的应对办法。这不是对民意的屈从,这是对民意的嘲弄。言外之意是说:我就这样干了,你能咋地?

我们来看看这样的“应付版”的流量不清零和原来的流量清零有多大不同?其实,依然没有摆脱霸王条款的“过期作废”论调。起初,民意反对流量清零的时候,一位运营商的老总公然想用“鸡腿理论”说服公众:你们到肯德基买了一只鸡腿,你能咬一口之后就退货吗?的确,我们买了鸡腿是不能咬一口退货。但是,这只鸡腿还是我们的,我们可以拿回家放在冰箱里,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我们也可以拿回家喂狗,但是这只鸡腿还是我们的,其支配权在我们手里,因为是我们花钱买来的。我们购买的流量不也是我们的了吗?我们的流量何时使用完,你运营商有权指手画脚吗?

图片来源:网络

9月29日下午,三大运营商发布通知,作为落实国务院“提速降费”工作部署的重要措施之一的“流量不清零”政策将于10月开始实施,月套餐内当月剩余流量可延期结转至次月底前使用。例如,10月套餐内剩余流量可延期结转至11月底前使用,后续月份以此类推。但一些网友和媒体,不仅没有报以掌声,反而不买账。

手机流量不清零,首先值得肯定与鼓励

虽然让公众等待了许久,但是迈出这一步确实不容易。对于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国企改革来说,此举可谓回应了社会关切,一定程度维护了公众的利益。

剩余流量可转存至下月继续使用,比运营商毫不让步、直接清零要强得多。尽管这不是降低费用,但流量不清零却减少了消费者的支出,使消费者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使用既得的流量,运营商的获利空间却相对缩小了。 [详细]

但诚意不够,成色差点

一则,换汤不换药,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即流量套餐的所有权问题。这里的流量权益仍然不归消费者完全所有。二则,资费标准并没有真正降下来,与之相对应的成本透明度,同样未见提升。至于原因,目前看到的只有技术问题,可能涉及多个软硬件系统及业务流程的调试改造。深层次看,应当是受制于盈利模式,传统语音业务一直在萎缩,流量收入是三巨头新的收入增长点,委实难以割舍。 [详细]

事实是,国际上并没有发现“永远不清零”的套餐

随着“流量不清零”呼声不断高涨,专业人士对国际运营商资费调研发现,在国际上,并没有发现真正的“永远不清零”的套餐,仅有几个运营商推出了类似我国运营商即将实施的“单月流量不清零”政策,而且还有相当高的门槛,如有的运营商要求只有1G以上的流量可以滚存到下个月。 [详细]


更关键的,“流量不清零”是用户真实的需求吗?

运营商在制定月套餐时,前提就包括了在一个月内使用,用不完到期清零。用户选择时,实际是接受这些条款的。但用户并不满意,更多是因为流量套餐超出后的资费明显高于套餐内资费。

例如,中国移动的自选套餐,套餐内最高达到280元11G,折合每M不到0.025元,而套餐外价格是0.29元/M,相差了10倍多。结果是,套餐内流量没用完,用户不满意,而超出套餐后,用户又不敢用。一个好的套餐,应该是能够鼓励用户多使用才对。 [详细]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套餐选择才是运营商所需做的

即便实现流量单月不清零,消费者得到的实惠仍是有限的。与其说运营商推出流量不清零是进步,不如说是其迫于非理性的舆论压力作出的无奈妥协。而且,拘泥于套餐流量是否清零的非理性讨论,还将遮蔽提速降费的真问题。即,在上网速度更快,流量消耗更多的背景下,降低流量资费和套餐资费,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套餐选择才是真正的提速降费。 [详细]

面对消费者的呼声,运营商所需做的,绝不止流量单月不清零而已。如何有效改进内部管理,廓清电信行业细分业务的公益性或盈利性定位,更多地借助市场力量,让运营商们在充分竞争中降低资费标准,而不仅仅靠行政驱动。 [详细]

>>>阅读更多相关评论

29日下午,三大运营商同时发布信息,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当月流量不清零服务。用户当月剩余流量可转存至下月继续使用,下月优先使用上月未用完流量,但不能延长至第三个月。该服务面向所有手机月套餐用户,无需申请,系统默认开通。业内人士指出,当月流量不清零对每月使用不均衡的用户有好处,使得流量消费方便、有效。(9月30日《新闻晨报》)

对三大运营商当月流量不清零的服务,不少消费者都会有一种无法抑制的贪欲。比如,有人质疑,为什么是当月流量不清零,而非永不清零,提速降费的步子为什么总是慢慢吞吞的。可以理解这样的心情,却不应膨胀这样的欲望。对当月流量不清零,消费者以一种乐观的心态视之,既珍惜,也期待,更符合当下的现实。

三大运营商流量不清零走进现实,我们应该有一点沾沾自喜。剩余流量可转存至下月继续使用,比运营商毫不让步、直接清零要强得多。尽管这不是降低费用,但流量不清零却减少了消费者的支出,使消费者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使用既得的流量,运营商的获利空间却相对缩小了。因为流量不清零,10月用不了的流量,11月仍可以使用,11月可以使用的流量增多了,消费者使用了超过规定的流量,也没有支付额外费用,是不是可以高兴一点?

从总理提出提速降费,到三大运营商流量不清零,有了半年时间,对这一来之不易的结果,我们也应有感恩的心态。尽管这样的过程是缓慢的,但由于触动了相关行业的利益,再加上实际操作也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尽管电信行业垄断状态还没有完全打破,行业竞争仍是不充分的,但运营商的提速降费方案却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倡导下一步一步地实施,且已经让消费者们看到了这种努力的结果。

所谓期待,就是流量不清零注定是一种不彻底的提速降费方案,对流量不清零,我们不应浅尝辄止,防止运营商以流量不清零忽悠消费者,使资费下降变得更难。因此,对提速降费持续关注,该发声的要敢于发声,该讨论的要针锋相对,该争取的权利要群策群力,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争取。

提速降费也是电信行业的改革,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消费者需要有耐心有信心。这好比满园的桃树才刚刚开花,现在就想品尝到滋润甜蜜的桃子,有一些不现实。

而对提速降费,消费者又不可低估自己的力量,降低愿望和呼声。消费者的声音,会成为影响政府方面的决策的舆论,影响运营商加快改革的欲望。将提速降费进行到底,完全指望运营商革自己的命,是不现实的。当初,针对流量用不完的话题,有人提出“吃不完的鸡腿不能退”的“鸡腿论”,现在看来,有公众舆论的持续关注、讨论,即使是一些“牛腿”,恐怕也是可以出现松动迹象的。

9月29日,三大运营商宣布,自10月1日起推出当月流量不清零服务。作为落实“提速降费”的重要举措,当月流量不清零服务无需申请,默认开通,将惠及广大用户,刺激信息消费。但剩余的流量只能顺延到次月月底。

流量不清零服务推出后,既有点赞的观点,也有质疑的观点,点赞者认为流量不清零属于“提速降费”的重大举措,是顺应民众呼声,质疑者认为流量清零属于霸王条款,应该予以彻底废止。笔者虽然心底里觉得流量不清零是好事,毕竟给自己带来了实惠,但看待流量清零政策,不能局限于垄断国企或霸王条款的讨论范畴,而应从市场经济下风险承担、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出发,探讨流量清零政策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众所周知,目前各大运营商均提供了多种流量套餐供消费者选择。价格越高,包含的流量越优惠,但除了季度套餐或半年套餐外,所有的套餐都是每月清零。实际上,这隐含着市场经济下的自主选择及风险承担,按照标准计算,套餐是享有很大优惠的,在这个前提下,一定期限内清零就是公平的。即消费者承诺使用的流量越多,每M流量的单价也越便宜,但应在一定期限内使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合理不过的促销行为。在消费者能根据使用习惯自主选择套餐的情况下,选择了优惠套餐,享受优惠的同时就该受到一定限制,承担一定风险。既想享受优惠又想不受限制,便宜都让一方占完,显然没有道理,更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

此外,消费者选择套餐时等于与运营商达成了契约,那么,在履行过程中就不能单方面违反。更进一步讲,购买公共汽车月票或景区年票的消费者能否因为在规定期限内使用次数过少而要求顺延有效期甚至要求退货?显然,在合同对方未明确承诺或同意的情况下,这种做法都经不起检验。

由此来看,与其说运营商推出流量不清零是进步,不如说是其迫于非理性的舆论压力作出的无奈妥协。如果任由这种规避自身责任,将合同风险转嫁给对方的错误理念泛滥,必将提高交易成本,对市场经济发展及契约精神的培养百害而无一利。而且,拘泥于套餐流量是否清零的非理性讨论,还将遮蔽提速降费的真问题。即,在上网速度更快,流量消耗更多的背景下,降低流量资费和套餐资费,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套餐选择才是真正的提速降费。流量顺延清零看上去很美,却极有可能是巧妙的周旋之策,以掩饰不愿提速降费的真相,这才是值得警惕的。

【提速降费之难,不难在计算,难在坦诚,难在竞争的缺失,难在巨无霸们还没有真正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流量不清零,千呼万唤始出来。据报道,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将从10月1日开始推出“当月流量不清零”的举措。虽然让公众等待了许久,但是迈出这一步确实不容易,首先值得肯定与鼓励。对于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国企改革来说,此举可谓回应了社会关切,一定程度维护了公众的利益。

然而,诚意不够,成色差点,却是不少网友对这一资费政策的反映。原因在于,“流量不清零”是有条件的,当月用不完的可以转到下个月接着用,但剩余流量不能累计到第三个月。换句话说,这里的流量权益仍然不归消费者完全所有。拿国务院提速降费的标准来看,多少“腼腆”地差点意思,有几分朝三暮四的味道。

为什么这么说?一则,换汤不换药,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即流量套餐的所有权问题。二则,资费标准并没有真正降下来,与之相对应的成本透明度,同样未见提升。至于原因,目前看到的只有技术问题,可能涉及多个软硬件系统及业务流程的调试改造。深层次看,应当是受制于盈利模式,传统语音业务一直在萎缩,流量收入是三巨头新的收入增长点,委实难以割舍。

割到肉,就喊疼,不是垄断行业的法治情怀。目前难以打破“三家分晋”的垄断格局,那就要按照最严格的监管来控制三家的成本、定价与服务质量。所谓的“流量套餐”,从经济学角度看,无非是一种“消费者剩余”的多买让利模式,比单位购买在“全部用完”的情况下有所优惠。所以,优惠的实现取决于使用的幅度,如果只用了小部分,单价可能会更高。因此必须赋予消费者足够的使用权益,由其自行决定使用的幅度与频率。

至于什么样的幅度与频率合适,与之对应的资费标准到底是高还是低,恐怕还要给予精准的“数目字管理”。这在大数据的今天,肯定不是什么困难事。提速降费之难,不难在计算,难在坦诚,难在竞争的缺失,难在巨无霸们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真正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这才是中央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本意,也是民众对电信业改革的拳拳期待。

堂堂国企,责任与担当永远不该忘记。提速降费,只是产品与服务的标准,更深层次上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拷问。既然资产属于全民所有,收益也必须造福于民。一方面,我们希望揭下那层羞答答的面纱,把流量权益更大程度矫正;另一方面倘若真存在技术上、运营上的障碍,不妨坦坦荡荡摆在桌面上,在讨论中消除误解,生成更大的共识。当然,即便无法实现消费者权益的最大化,剩下来的流量也即“生产者剩余”仍然要颗粒归公,通过税收、红利返还给全社会。

本报特约评论员井桥夕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流量不清零受益用户有限,应采取更积极的监管政策推动电信资费优化,采用“越用越便宜”的方式,鼓励用户多使用。】

手机流量用不完,可以“打包”下个月用了。

9月29日下午,三大运营商发布通知,作为落实国务院“提速降费”工作部署的重要措施之一的“流量不清零”政策将于10月开始实施,月套餐内当月剩余流量可延期结转至次月底前使用。例如,10月套餐内剩余流量可延期结转至11月底前使用,后续月份以此类推。

运营商将这种做法称作“单月流量不清零”,这明显和此前媒体呼吁的“流量永远不清零”不一致。有人说这么做的结果很可能是运营商吃力不讨好,一个明显的让利行为,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改造系统,可离媒体和用户想象的结果有明显差距。国务院办公厅多次督促,工信部数次“喊话”,就出来这样的结果,确实很难令用户满意。

可是随着“流量不清零”呼声不断高涨,专业人士对国际运营商资费调研发现,在国际上,并没有发现真正的“永远不清零”的套餐,仅有几个运营商推出了类似我国运营商即将实施的“单月流量不清零”政策,而且还有相当高的门槛,如有的运营商要求只有1G以上的流量可以滚存到下个月。

国际上没有,运营商投入大,用户不满意,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我们试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流量不清零,是真实的需求吗?不选择套餐,不就没有清零不清零的问题了吗?运营商推出套餐的目的,和超市里的“买八送四”没什么区别,就是打包优惠。在基本资费的基础上,运营商推出各种“优惠包”,同样的价格可以获得更多的服务,出于通信服务的特点,运营商在制定月套餐时,前提就包括了在一个月内使用,用不完到期清零。用户选择时,实际是接受这些条款的。但用户并不满意,原因并不只是流量清零,而是流量套餐超出后的资费明显高于套餐内资费。

其实月套餐并不是流量首创,而是语音、短信,最开始推出的月套餐也是语音,用户并没有太大的意见,因为,选择的档次比较少,很容易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同时由于超出后资费差异不太大,用户也可以接受。

与之相比,流量套餐的套餐内外价格差异太大了。例如,中国移动的自选套餐,套餐内最高达到280元11G,折合每M不到0.025元,而套餐外价格是0.29元/M,相差了10倍多。结果是,套餐内流量没用完,用户不满意,而超出套餐后,用户又不敢用。一个好的套餐,应该是能够鼓励用户多使用才对。中国移动正策划推出“越用越便宜”的阶梯定价,没有套餐,使用量越多,下一单位的价格越低,这就是不错的想法,可以有效解决用户不敢用的问题。

“套餐不清零”不是真实需求,是“伪需求”,优化套餐结构,减小套餐内外价格差,对用户才更有利。运营商需要考虑,不仅要服务好那些每个月花费较高的“VIP”客户,还要能够让更多的用户能够体验到通信技术带来的好处。而行业监管部门,则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限制垄断、鼓励竞争、价格上限管制、落后区域政策倾斜等手段,推进行业服务不断提升质量。

□付亮(独立TMT分析师)

【眼下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已拉开,在此情境下,更要通过改革,廓清电信行业细分业务的公益性或盈利性定位,更多地借助市场力量,让运营商们在充分竞争中降低资费标准,而不仅仅靠行政驱动。】

日前,新京报记者从运营商内部和业内人士多个消息源获悉,自10月1号起,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将正式推出开放套餐内单月流量不清零业务。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规定,上个月的剩余流量只能顺延一个月,并不是永久不清零。

“上网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转赠”,早在今年5月13日就由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但运营商们反应却颇为消极,一开始只是在流量半年包及年包中实行不清零服务。但这种流量包在正常套餐之外,许多人根本用不上,只能望梅止渴。且这些流量包大多收费较贵,也就是说,运营商实际上通过提价,来弥补流量不清零造成的收益减少。

从总理发话到10月1日实施,4个多月都过去了,流量不清零得以真正付诸实施,个中“堵点”究竟在哪?这么多年来,对于消费者流量不清零的诉求,运营商也给出了些许理由。最为冠冕堂皇的做法,说这是国际惯例。不过,媒体随后报道,美国AT&T等国外诸多运营商都早已推出数据流量当月不清零的政策,这硬生生地给了某些运营商一记耳光。更何况,国外绝大多数运营商则是私企,跟国企属性有些差别。

流量单月不清零,于消费者无疑是种利好,但就眼下看,这种利好并非运营商锐意变革,主动让步所实现,而是在民意呼吁与国务院敦促下的被迫举动。而且即便实现流量单月不清零,消费者得到的实惠仍是有限的,因为目前国内总体的手机通信收费水平依然偏高,套餐内外资费差距太大,这种局面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众通信消费负担较高的问题。

中国的通信消费为何还这么贵?记得在前两年运营商们为4G造势时曾放言,4G有更高的流量承载能力,是3G时候的10倍以上,4G技术的成本更低,只有3G的1/4。如今,低成本的4G格式已大规模推广,但通信和流量收费水平的下降幅度,却远低于实际成本的下降速度。

所以,面对消费者的呼声,运营商所需做的,绝不止流量单月不清零而已。如何有效改进内部管理,压缩成本,把通信价格全面降下来,更需改革的魄力。这其实并非让运营商单方让利,实际上流量等通信消费更便宜,消费量才能大幅增加,如此薄利多销,或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效益。

眼下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已拉开,分类改革已提上日程,就电信业而言,既要承担互联网+和双创中基础信息网络提供商的任务,其中包括降低社会总体信息接入成本,也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在此情境下,更要通过改革,廓清电信行业细分业务的公益性或盈利性定位,更多地借助市场力量,让运营商们在充分竞争中降低资费标准,而不仅仅靠行政驱动。

□于平(媒体人)

【让用户期盼有加的流量不清零,生生被运营商演成了一场闹剧。不独电信市场,垄断不除,消费者的呼声就都是意义不大的空气振动。】

据媒体报道,近日,针对中国电信要在10月开始执行流量不清零服务的消息,有记者联系了中国电信,得到的答复是,目前流量不清零的服务确实存在,但只针对个别套餐,其他用户还没有流量不清零服务,用户可以选择限定时间的流量包,这些流量包在使用有效期内当月流量不清零。

中国电信如此,中国移动呢?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对记者询问相关问题的答复是:中国移动暂时还没有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三大电信运营商中的另一家——中国联通的工作人员则对记者表示,如果客户订购了半年包,那么,包内流量可以在6个月内使用,6个月期间的月份流量不清零,而其他“套餐”都没有不清零服务。

由此看来,曾让用户期盼有加的流量不清零,生生被运营商演成了一场无人喝彩、不欢而散的闹剧。当然,这也不出大众预料——作为整个价格体系中基础价格的一部分,电信服务价格已经大大偏离了市场均衡价格。无论是在整个国内价格体系中进行纵向比较,还是在整个世界电信市场中进行横向比较,都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不清零”完全符合其一贯的逻辑。

说到垄断,可能是国内电信运营商最忌讳的话题。但实际上,正是基于垄断而造就的“巨无霸”型运营商,成了“太大而不听话”“太大而奈何不了”的“利维坦”。一个游走在市场和行政边界的企业,其发育的结果只会是以行政形成和加固市场垄断,以市场垄断来抵抗“行政干预”;遇市场吁求时以行政权力强硬回应,遭“行政干预”时又把市场用户作“人质”对抗权力,进而形成里外通吃、权力和市场都奈何不得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所造成的现实,还不仅仅是流量不清零实现不了的问题,其他如电信用户呼吁更久的取消手机漫游费等也同样实现不了。说到取消手机漫游费,运营商或者专家大都以技术问题来说事,典型的说法是所谓省际结算问题没有解决。在此,且不说运营商的计算系统可以分秒钟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说一个公司内部的技术问题迟迟不解决却让用户承担因此造成的后果,只是如果一个在世界上已位于行业前茅的企业,在十几甚至二十多年的长时间内,竟然无法解决自己公司内的省际结算问题,那么,这不正是以省为单位拆分“巨无霸”的最佳理由吗。

所以,不独电信市场,垄断不除,消费者的呼声就都是意义不大的空气振动。

17日,记者从中国移动内部了解到,中国移动正在计划对手机流量资费进行改革,下个月将在一些省市试点流量阶梯计费模式,用户使用的手机流量越多,资费也就越便宜。(8月18日 《京华时报》)

仔细一琢磨,此种流量计费方式让人感觉怪异。根据报道,中国移动正在酝酿的流量阶梯单价计费模式没有最低消费承诺,共分为5个档次,流量单价从0.15元/MB到0.03元/MB。于是,流量用得越多,则意味着价格越便宜,而用得越少,则价格越高。与阶梯水价、电费等相比,流量阶梯计费正好采取相反的计费模式。

可以说,中国移动推出的阶梯计费方式,赤裸裸地体现出“只选贵的”思路,考虑大客户,而抛弃了普通用户。谁都知道,消费者用的流量是不尽相同的,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时间段使用的流量也是不太相同的。如果流量用得少,还能拥有多少便宜?这不是典型的“劫贫济富”吗?

毫无疑问,所谓的阶梯流量只不过是运营商在“拖”字下的另一番苦功夫,说白了就是它们的新伎俩,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拖。

透过这个方案我们也不难看出,运营商从承诺流量降费到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让民众看到了他们坚决落实李总理的要求,更看到了他们回应民众期盼的态度。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大商场降价促销活动,大都是“先升后降”,让利的都是些小恩小惠,但民众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可运营商们呢?你们可是掌握着绝对垄断的流量消费,你也使用这种伎俩,不觉得有失体面、让人贻笑大方?

降费,就是实实在在的降,让民众看得见摸得着,而不是绕着弯子、变着法子置民众呼声不顾,采取所谓的阶梯流量来忽悠民众。如果运营商对于降费仅仅是摆样子、耍心眼,在流量计费上玩捉迷藏,并不将降费落到实处,民众自然不会买账。

既然流量降费是大势所趋,又有巨大空间,运营商们也就别再耍心眼、藏着掖着了,为何不一步到位,表现出一点诚意,拿出更切实际的降费方案,别整到最后,流量费降了、民众受了实惠,而运营商们却没落下个尴尬的“呵呵”。

8月17日,记者从中国移动内部了解到,中国移动正在计划对手机流量资费进行改革,下个月将在一些省市试点流量阶梯计费模式,用户使用的手机流量越多,资费也就越便宜。据了解,中国移动将试点的流量阶梯定价模式,指的是没有套餐费,流量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付费,使用量越多则单价越便宜。(8月18日《京华时报》)

实施“流量阶梯定价”初步方案共分为5个档次,流量单价从0.15元/MB至0.03元/MB之间。表面上看,这种办法是对提速降价的一种回应,而仔细琢磨一下其用意依然是十分明显的。这其实是对提速降价的软抵抗,依然是利益固守的“只闻楼梯响”。

“阶梯收费”是一种不错的模式。可是,运营商的这个“流量阶梯”和我们认知的“收费阶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阶梯电价”和“阶梯流量”是不同的。“阶梯电价”,人家是分时段调整收费的价格,在白天高峰时期使用的时候价格就高些,到晚上低谷的时候使用的时候价格就低些。这样做的好处则是可以倒逼市民合理、科学划定用电的时间。总体而言,“阶梯电价”是有益于消费者的,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在低谷时间使用,确实节约了资金。

“阶梯流量”则是不同的。表面上看,也是阶梯式收费。可是,这也只是商业经营中的一种“购买的多价格就低”的营销策略而已。如果运营商是真诚的,那其实也很简单,直接套用“阶梯电价”的模式,不是依据使用多少来确定价格,而应该是依据使用的时间来确定价格。具体来说,也应该是白天使用的时候价格高些,晚上12点之后使用价格就低些。而且,还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就是目前的流量最高价格不能提高,白天使用的价格应该是与目前最高价格是持平的,以此类推,将晚上使用流量的价格降低,这样才是真正的让利于消费者。

这是因为,按照目前的国际收费标准,我们的流量资费标准已经超越了很多发达国家,我们使用着“蜗牛低速”的流量,却花费着“动车高速”的资费,这显然是不能与国际接轨的。对于流量清零,对于提速降费,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的要求。运营商需要做的是无条件的彻底执行,而不是怀揣着“小九九”,手里抱着“小算盘”,给我们来这一套。这种所谓的“流量阶梯定价”只不过是一种“多消费价格低”的普通商业模式而已,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眼下,国家正在建设“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作为运营商就不能老是抱着“利益的鸡腿”不放,而是该主动适应需求,只有赢得消费者的心,才能赢得事业的发展,就别搞这些文字游戏了。

昨天,记者从中国移动内部了解到,中国移动正在计划对手机流量资费进行改革,下个月将在一些省市试点流量阶梯计费模式,用户使用的手机流量越多,资费也就越便宜。中国移动内部人士透露,初步方案中该模式共分为5个档次,流量单价从0.15元/MB至0.03元/MB之间,而最低的0.03元/MB也低于目前所有套餐中的流量资费。(8月18日《京华日报》)

随着李克强总理两次强调“提网速”、“降网费”的要求,国内三大通讯公司,纷纷推出降低手机流量消费的标准。此次移动公布的9月起将在北京等地试点“.手机流量越多资费越便宜”新收费标准,是对降网费的回应,值得点赞。

此前移动2G/3G的流量收费标准是0.29元/MB,此次从原来标准直降至0.15元/MB至0.03元/MB之间,资费标准着实下降不少。若完全落实,看似能够解决手机高消费的问题。其实不然。可以计算一下,1MB流量是0.15~0.03元,100MB的流量费用是15~3元。在网络时代,一张图片的流量动辄10MB或20MB,短短的视频几十、几百兆的情境下,流量收费的新标准降福并不大,要实现全民“无限”上网还很难。

笔者习惯用手机上网,或浏览网页,或看视频,或视频聊天。而对于看频频、视频聊天等事项,是不敢轻易使用的,每次使用都需事先搜索周围是否有免费WIFI。因此,完全期待新收费标准实现视频聊天、看视频等事项,仍不乐观。如今在使用网络中,人们己经不局限于浏览网页,时常倾向看视频、视频聊天,此种消费是会促生超大流量的。用新收费标准对超大流量收费仍不现实,所以,对于超大流量消费,通讯公司也应给予解决方案。

另外,必须重审的是,如今手机收费高,流量费不是全部,还有漫游收费。由于人们在各个城市之间流动越来越频繁,此项收费也是高收费之一。而在如今漫游收费标准中,多数手机仍是执行的2008年工信部下发《关于降低完成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为主叫每分钟0.6元,被叫上限标为每分钟0.4元。在技术日渐完善,漫游的成本己经趋近于零,而漫游费标准却不降低,也值得检讨。

再者,如今国内移动、联通与电信通讯公司己形成行业垄断之势,三者虽然存在竟争,但业务上各有偏向,主业务上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它们推出各种“套餐”或“流量使用越多越便宜”的新标准,但消费者真正的实惠却仍然少得可怜。因此想祛除高收费沉疴,还需下猛药,既降低流量收费标准,又要下调甚至取消漫游收费,同时不断引入竞争打破垄断的格局,如此才是解决手机收费高的治本之道。

据悉,中国移动正在计划对手机流量资费进行改革,下个月将在北京等7个省市进行试点。试点的流量阶梯定价模式指的是没有套餐费,流量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计费,用户使用的手机流量越多,价格就越便宜。据透露,初步方案中该模式共分为5个档次,流量单价从0.15元/MB至0.03元/MB不等,最低的0.03元/MB低于目前所有套餐中的流量资费。(8月18日《京华时报》)

手机流量阶梯定价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人们对“阶梯定价”并不陌生,很多地方居民用水、用电、用气已经实行阶梯定价。不同的是,水、电、气阶梯定价以节约资源为目的,用得越多价格越高,而手机流量阶梯定价正好相反,以鼓励消费为目的,用得越多价格越便宜。

阶梯定价本质上是一个价格杠杆,不管用它来抑制消费还是鼓励消费,都无可厚非。手机流量用得越多越便宜,对于运营商而言是“薄利多销”,对于手机用户而言则是“量大价优”,都符合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譬如,在西瓜摊上买一个西瓜3块钱一斤,如果一下子买10个西瓜,可能只要2块钱一斤。这其中并不存在“消费歧视”问题。

尽管手机流量阶梯定价是一种正常的营销手段,但人们还是不免担心:流量“用得越多越便宜”的另一面是“用得越少价格越高”,那么,当一部分多用流量的消费者享受价格优惠时,另一部分少用流量的消费者,是不是反而要承受比目前更高的价格?要知道,一方面,目前大多数手机用户每月所用流量并不多,用得多的用户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初步方案中最高0.15元/MB的流量单价,高于目前一些套餐、流量包的价格。可见,人们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提速降费”是中央的明确要求,甚至是三令五申,今年“5·17电信日”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提速降费”方案中,中国移动提到了8项举措,预计在2015年底实现流量综合资费同比下降35%以上。这相当于中国移动做出了郑重承诺,兑现承诺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做出的承诺必须如期、如实兑现。

具体到流量阶梯定价,不管分几个阶梯,以及每个阶梯的流量、价格如何设定,都应该紧紧围绕着“降费”这一主题做文章,而决不能变成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游戏。进一步说,流量阶梯定价应当惠及每一个消费者,以“全面降费”为目标——不仅多用流量的消费者能享受到价格优惠,而且少用流量的消费者也能从中得到好处,多用流量享受的优惠较多,少用流量得到的好处较少。

反之,如果流量阶梯定价只是惠及部分消费者,而另一部分消费者的手机资费没有实质性下降,甚至不降反升,那么这不仅不符合中央“提速降费”的本义,而且很可能使“流量综合资费同比下降35%以上”的承诺成为一句空话,势必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手机资费的高低都有切身感受,唯有充满诚意的流量阶梯定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肯定。

?

据报道,中国移动正在计划对手机流量资费进行改革,下个月将在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省份试点流量阶梯计费模式,用户使用的手机流量越多,资费也就越便宜。

所谓“阶梯定价”,价格既可能“拾级而上”,也可能“拾级而下”。前者大多发生在关乎社会公共民生的领域中,比如水电气价格就是属于典型的“拾级而上”;后者则大多存在于现代商业领域,比如超市中“第二件半价”的折扣促销,就是典型的“拾级而下”。

具体到中国移动推出的阶梯定价,从其方案内容来看,当属“拾级而下”,有着显而易见的商业逻辑——以所谓的“越便宜”来刺激用户更多消费。当然,作为电信运营商,有商业逐利冲动无可厚非,但在“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下,这一流量阶梯定价,多少有些让人怀疑移动公司的改革诚意。

那么,是不是“拾级而上”的阶梯定价,就没问题了呢?事实上,电信市场资源,本就与水电气资源有着完全不同的市场属性。如果说阶梯定价就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降费”诉求,这显然不切实际。

准确来说,电信运营商长期备受诟病的关键,并不在于采用了什么样的定价方式,而是电信服务市场中长期存在权利不对等和信息不透明。抛开电信服务应有的社会公益性,从其与民众的实际关联看,电信服务首先是一种建立在市场契约基础上的消费关系。而此前总理所批评的“宽带不宽、费用较高、流量费较贵”,所直指的,正是电信运营商在市场供给中的霸道,甚至是不合理剥夺。

于此而言,电信运营商无论是基于市场逻辑的自觉,还是在行政力量主导下革新,它所遵循的逻辑,其实只是电信服务市场一次角色的厘清,让作为生产者的电信运营商恪守市场规则,在公开、平等中实现消费者权益的回归。它应体现在“看得见”的消费者权利细节中,比如看得见的网速、看得懂的账目以及真实、足够的话语权。由此,再来打量中国移动推出的阶梯定价,不仅偏离了消费者的“降费”诉求,而且是在商业逐利中越走越远了。总理之言仍然在耳,消费者诉求念兹在兹,运营商如此举动,更像是一次任性。

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提速降费”大趋势下,电信运营商可谓动作频频,变总比不变好,但从此前降价方案被抱怨没诚意,到此次任性的流量阶梯定价来看,要重建电信消费秩序,关键之举依然在于打破垄断格局,逐渐放低放开资本进入门槛,在电信服务市场引入充分的竞争,让市场在电信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消费者权益的回归,让提速降费不再只是“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