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的毕业生有福了。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一份学业成绩单、一份能力方面的证书、一份“人格证书”。

一份份证书是能力的标签,在这个证越多能力越大的时代,毕业生们考计算机,考外语,忙得不亦乐乎,最近连驾驶证也成了毕业必备的装备。江湖险恶啊,交大的毕业生们可以多带一项武器上路了。

这人格证到底是项什么武器?是防御性武器还是进攻性武器?杀伤力如何?上海交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刘玉祥11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样一张“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而其他指标,如领导能力等依然需要讨论及论证后最终决定。

原来这个武器尚未正式开发完成,也没有经过实地检验,就这样披挂上阵,会不会有危险?危险是肯定有的,如果不能伤敌的话,至少也能自伤。身上挂着这样一个人格证,像揣着一颗雷一样,心里沉甸甸的。据说人格证有可能采取等级制,分优秀、良好等。你要是只拿到一张“良好”人格证,感觉肯定不那么良好,意味着你的人格还是有所缺失。可是就算比较幸运地分到了“优秀”的人格证,难道就会得意洋洋地掏出来跟用人单位说,看,我的人格是优秀!会把人家惊着的。这样看来,除了侮辱一下持证人的人格外,“人格证”还真是一张无用的证。

人格证是怎么产生的呢?根据上海交大方面的介绍,先是班委会考评,然后学生所在学院、社团来给出初评意见最后由学校成立的专门委员会来审核。这样一步步,毕业生的人格就此成形。敢情在这之前他们的人格是一片空白啊。当人格需要一张证来证明时,而一个人的人格证由他人评定时,无论结果如何,这过程就伤到了毕业生们的人格。

人格证,一张无聊的证。

' />
能用“证书”培养学生人格吗?

培养学生的人格,不在于证书,而在于有一个拥有大学品格的“大学”,否则,就是空谈。试想,大学都堕落到无品格时,我们能奢望学生能有人格吗?更何况,证书与人格是两码子事情。

大学之大,在于它是一个典型的公共领域,为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论坛。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实际的制约,大学的职业性、专业性和实用性、功利性定位的色彩越来越浓,自由教育流于空想。教育的利益化、商品化驱使一些人把大学当成与社会进行名利互动、金钱交换的利益平台。我们看到的是,我国的大学过于追求内部的行政等级,现在已经出现了副部级的大学校长,不少大学里,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已非戏言。

因此,笔者以为,提升大学品格是当下更重要的事情。离开了有品格的大学,怎能想象可能出现有人格的学生呢?(舒锋)

“人格证书”的工厂化思维和控制欲望

一份薄纸就将一个人的人品内心表现得清清楚楚,真是方便快捷。这里的大学不像是父母亲师,宽容维护自己的孩子,而更像是一个工厂,在给即将出厂的产品标上“优等品”、“次品”的标签,降低售买成本。好好的人,就这样在工厂化的思维下被物化了。

和资格证书代表一个人的技能不同,看上去很美的“人格证书”恐怕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人品。轻浮地评判他人的内心,就是一种道德上的僭越。

如果“人格证书”是为了推广毕业生,那校方和学生都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而作伪,注水必将难免。这样的道具就如同“牙防组”,始于作伪而终于无耻。

学生心灵的自由,需要权力保持沉默。而“人格证书”此举无论是“强迫高尚”还是“帮助成长”,无疑都会将权力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 />
近日,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一份“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该校也意识到准确描述学生“人格”的困难性,故学校须经过多层论证及检验,最终出台考核方案。(2009年11月11日 红网)笔者以为,上海交大的这一做法,纯属多此一举。

这里指的人格,属于心理学概念,不属道德范畴,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特征,即一个人稳定的、与众不同的、可持续到成年或终生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问题的方法、情绪和情感反应以及意志行为等特点。其特征性表现在脾气禀性、智能和性格等方面;倾向性表现在做事动机、兴趣爱好。正常的人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某个方面的不足。

上海交大给毕业上颁发“人格证书”的目的是给用人单位做参考,出发点毋庸置疑,但操作起来问题很多:其一,考核内容和标准难以设定。按照上海交大初定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显然无法囊括人格的全部。例如,情感反应、做事动机等就没有包括进去。而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允许人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那么基本价值观的标准就难以设定。其二,考核起来操作困难。既然人格指的是人的心理特征,基本属于心理活动。那么,一个人究竟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既不能干预,也无法考核。况且,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除了拿学分,再就是遵守校规校纪的情况,一般不会遇到什么重大事情需要去处理,如何考核他们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其三,在人格上把学生分等级不妥。这不仅因为人格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还在于人为地把学生在人格上分成优秀、良好、五分、四分等三六九等不妥,若要求学生互评,不是人为地制造矛盾么?由此看来,上海交大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人格证书”的计划显然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而且公正性、权威性很难保证,估计用人单位也不会买账。

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无疑具有方向性,但主要应把精力放在专业设置改革和促进学生就业上。在“人格证书”上下功夫尽管用心良苦,但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纯属劳神费力又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因此,笔者奉劝高校还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多下点功夫吧!

' />

图片来源:郑州晚报

?

相关评论:人格证书
????
??????? 为学生颁发“人格证书”纯属多余

不可否认,现在是个标准的“证件时代”,干什么都要证件,干什么都有资格证,都要认证书,这一点,从街头巷尾满天飞造假证的小广告,就可看出端倪。证件化、标准化对于规范社会秩序有好处,但证件多了也未必是好事。比如说,现在满天飞的假证,就是个让人头疼的事。

根据媒体报道,近日,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一份“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上海交大也意识到准确描述学生“人格”的困难性,所以学校会经过多层论证及检验,最终出台考核方案。(湖南红网11月11日)

你想生个小孩,必须要有准生证;在一些地方,你要申请结婚,人家还要你拿出一个什么“未婚证”、“未育证”之类的证明;在一些地方,你要参加活动,你必须先拿出一个“无罪证”来;在有的地方,你要收自己家的玉米,还要去乡镇政府办个“砍到证”。没办法,这些是人为的硬门槛,没证你还真是啥都搞不成。最基本的,你要找个工作,没有学历证明,没有专业资格证,想找个工作还真不容易。必须办的证你还非得办,哪怕是钱去买都成。总之是,这事那事都要有证。

反过来想想这个酝酿中的“人格证书”,想想这劳什子有啥用?我们先来做个反证吧?假设这玩意儿确实在找工作求职等方面都有用。那好,之所以办这个证,就首先预设了一部分人“人格有问题”,也就是达不到发证的标准和要求。如此一来,那些“不合格”的,拿不到证的怎么办?饭总要吃,钱总要挣,工作总要找,怎么办?一个办法:造假证。学历证可以造假,身份证可以造假,什么证都可以造假,当然也包括这个所谓的“人格证”。但再想想,不觉又笑了,一张假的“人格证”,不是世间最大的讽刺是什么?

不知打何时起,国人也流行不少西方洋节日,这当中就包括所谓的“光棍节”。所以不少单身的朋友总是拿11月11日来说事。甚至今天还看有新闻说到某单身男士,因为家住11层11号房,埋怨风水不好,导致自己找不到对象。日子富裕了,有点闲情逸致弄个节过过总不是什么坏事,既调节心情又“拉动内需”,找个理由快活快活也挺好。但是这玩意一旦认真起来,就不免有些无厘头了。

所谓“人格证书”尽管还在酝酿中,但我还是不放心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们。万一脑子他们发热把这怪胎给生下来了,那岂不是很麻烦。什么“砍到证”、“无罪证”、“未育证”之类的,好不好且不说,但你没有还真不行。但 “人格证”这玩意儿,就像《圣经》里那个丢石头的故事,有证的不敢说自己人格没问题,没证的也不一定就人格很有问题,真真是没啥子鸟用,还劳民伤财,简直无聊到了极致,无厘头到了极点。

' />
相关评论:人格证书

是不是各科都是A的毕业生就是优秀人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怎样彰显?人格素养是否也很OK?这一切,能不能让人一下子都看到?对此,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三张证书——一份学业成绩单、一份能力方面的证书、一份是对人格养成经历方面的描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这样畅想。(11月11日《青年报》)

“人格证书”产生的争议是可以想象的,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所说,“人格证书,人格打分,此风不能长。”原因在于,人格的事情,就应该按照人格的规律做——人格还是靠养成,而不是把不能度量的问题简单度量化。不知道这样的见解,能否对下月就将出笼的“人格证书”产生影响?

不过,就笔者的观点,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格,不在于证书,而在于有一个拥有大学品格的“大学”,否则,就是空谈。试想,大大学都堕落到无品格时,我们能奢望学生能有人格吗?更何况,证书与人格是两码子事情。如果真想培养学生人格,在笔者看来,不如先提升大学的品格。

大学要负载价值,守望社会精神文明,给人类以终极关怀。我们知道,大学之大,在于它是一个典型的公共领域,为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论坛。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实际的制约,大学的职业性、专业性和实用性、功利性定位的色彩越来越浓,自由教育流于空想。教育的利益化、商品化驱使一些人把大学当成与社会进行名利互动、金钱交换的利益平台。因此,笔者以为,提升大学品格是当下更重要的事情。


大学是学术组织,本是常识,本是不言自明的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的官本位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以官的利益需要、官的价值诉求为行为取向,惟官是重,惟官是大。我们已经看到的是,我国的大学过于追求内部的行政等级,现在已经出现了副部级的大学校长,不少大学里,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已非戏言。官本位正在演化为一种大学内部的价值取向——拜官主义。大学里的一些学术带头人若不委以官职,就会被看作是不重视人才。我国大学的官本位趋势,不仅使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受到侵蚀,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证书”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吗?恐怕仅有形式意义罢了。

因此,我们应去反思和反省大学的本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大学?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世纪前,蔡元培先生就作出这样的界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留下的名言至今传诵:“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大学精神有着同样理解的还有曾主长浙江大学的竺可桢,他认为“大学犹之海上之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之标准也”,“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反观之下,当今大学品格之缺失,无须多说吧?

大学之道,在于大学作为时代和社会的精神灯塔之角色和使命。大学的问题,不单纯是个教育问题,大学的兴盛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兴衰。因此,我们有理由要求大学承担起自身的使命,为自身品格的完善而努力,而不是用证书来“绑架”学生的人格。离开了有品格的大学,怎能想象可能出现有人格的学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