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外国媒体评价道:突破风雪围堵的中国春节,是中华文明的神奇力量。国人文学大师也在高喊“为中国春节申遗”。其实,春节回家,文化的文明的力量在心灵的力量面前,都是故作高深的看客。如果你不了解中国人对根的心灵皈依程度,没有城市“漂”族的体验,你可能永远无法读懂举国一致的春节崇拜。

大雪封路。寒风刺骨。人流熙攘。摩肩接毂。车船晚点。旅途困顿。包裹压顶。食不果腹。回家,一片乱象。但,还是要回家!也许,家乡还是那个泥泞的小镇,砖瓦屋中,只有孤独的母亲和几样她做的糕点。但,回家的路,谁也挡不住!

一年前的2月4日,一位网名叫“抬锄头的农民”的网友在天涯发了个诗帖:我是农民/但是没有土地/我在城市/却没有城市人的户口/我是农民/报纸和电视说,我是农民工/无论我的名称怎么变化,依然,我是母亲的儿子/回家/颇有些宁静,也有些忧伤/母亲的脸上,总是有着团聚的喜悦,孩子,你回来了/而,我/又要准备下一年的行装。

一年后的今天,一位去年未赶上年三十的城市白领也在网上写道:回家过年,在某些人看来,也许只不过是一种恶俗,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只是人这个自然之子对自然的一种依存。这种种的说法可能都不重要。因为现在我更愿意倾听这个突然来自我心灵深处的确定的声音:我决定今年回家。并且要在除夕夜前到家,哪怕只是在那天傍晚时站在故乡的土地看一眼那冰原上的夕阳。

回家,春节回家,一个中国人虔诚地遵从着的习惯,一个亘古不变的华夏大迁徙,在一个返乡的农民工心里,简单到一句话:让母亲有团聚的喜悦。其实,渴望团聚,期待亲情的慰藉,何止只有乡村走出的农民呢!苦读的学子,蜗居、蚁居的白领,甚至腰缠万贯的巨贾,身居高位的官员,在这样的时刻,也都不约而同地要拖着疲惫的身子,奔向心灵的圣地:家。


这是孝吗?是的。这是世俗吗?是的。这是宗教吗?是的。春节,对中国人而言不啻有着宗教般的情怀,她的神圣,会让所有怀乡归家的人忘记路途的遥远和艰难。

但是,对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平民、知识分子、官员朝圣般的长途大返乡,仅仅用飘渺的民俗文化来诠释它的精神动力,显然不够准确。回家,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寻找失落的满足,可能是弥补久违的平等,可能从亲人的团聚中抵御世态炎凉,感受真实的关怀。甚至,乡里乡亲的一句招呼,一个点头,就可能体会到别的地方难得的尊严、认可、关注。相比较这些,回家的难和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春节回家,对那些渴望虚荣的人来说,顶多就是一个豪华盛宴、一次亲情派对,但对于绝大多数奋斗者来说,可能就是梦想中的精神家园,一个没有斗争没有防备让身心彻底放松、让心灵自由飞翔的精神伊甸园。

不要讥讽不顾一切向家乡狂奔的人们。当我们看到那一张感动无数人的照片:一位背着与她身躯一样高的行李、搂着吃奶的孩子,艰难弯腰拾起背包的村妇,眼里透着不屈的光,向回家的方向跋涉时,我们忽然发现,感动廉价得让我们羞愧。为了赶上稍纵即逝的年夜饭,我们每个人哪个不在和时间拼命呢?家在春节这时候,没有贵贱之分,没有贫富差别。纵然在欢场上有灯红酒绿,官宴上有山珍海味,有幸享有的也在所不惜,这个时候,家乡的臭豆腐、腌白菜仿佛具有了不可抗拒的魅力。与沧桑的老母亲拉拉家常,变得比任何场合的演讲都要陶醉。


佛山的丁小兵与妻子没买到火车票,决定骑摩托车回四川老家过年,整个旅途超过1500公里,耗时3天3夜,两人共瘦了13斤,终于平安到家。像丁小兵一样的“摩托车返乡军”今年有十万之众,有的已经把命搭在途中了。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拼命”地回家?是什么让“家”成为非去不可的圣地?这个议题不能用冷静的经济学概念去破解,不能用朝圣般的宗教信仰作注脚,也不能搬上春晚舞台演绎成意识形态。如果昨晚的感动中国以及未来的感动中国,有一届能够把春节返乡的中国人评为“感动人物”,那这人类罕有的集中大跋涉、大迁徙就有了理论的价值。虽然,理论之于归途被困的人们来说,还不如一杯热水、一袋方便面、一辆效率很高的扫雪车来得实在。

有一个外国媒体评价道:突破风雪围堵的中国春节,是中华文明的神奇力量。国人文学大师也在高喊“为中国春节申遗”。其实,春节回家,文化的文明的力量在心灵的力量面前,都是故作高深的看客。如果你不了解中国人对根的心灵皈依程度,没有城市“漂”族的体验,你可能永远无法读懂举国一致的春节崇拜。那些造出“恐归族”童话的文人媒体们,不是在缓解有家难归者的精神焦虑,而是带着戏谑的猜想,向他们无奈的身躯上插上一刀。恐归,恐的哪里是归呢?恐的是归不了的路啊,恐的是归家的盘缠还在老板手里,恐的是来年得而复失的岗位!

回家,回家。再难的历程也要回家;再多的麻烦也不能歧视回家;再大的责任也要担起来帮助回家。如果我们的社会在奔跑中还不能做到让所有想回家的人,在一年中回归一次根的话,还能有什么理由书写“民本”的大传呢?

' />

“亲情/生就无尽力量/长长的车轮印痕/这头连着灿烂的梦想/那头连着朴素的真情/风雨中/不要让雨雾迷住了双眼/握紧双把/你承载的太多……”这是一网友在看到广东10万农民工摩骑返乡报道时送出的祝福。

戴上头盔、披上雨衣、载上家人,回家过年。春节临近,由佛山、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城市返乡农民工组成的10万“摩托车返乡大军”,沿着321国道返回广西、贵州、湖南和四川老家过年(《南方日报》2月9日报道)。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纵使工业化程度有多深、生活水平有多高,总会存在着这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他们衣衫褴褛、无权无势,更无言参与言论、参与政治,他们就是弱势群体,然而在中国也存在这样的群体,上至大官,下至乞丐,谁才是中国的弱势群体?

时至年关,因为过年,因为这份精神的凝聚和心理的依托,不远千里的人们背起行囊踏上回家的路,风雨无阻。然而,在这个时候,农民工也“火”了一把:拖欠农民工工资屡禁不止,讨薪之声仍在起伏;农民工职业病鉴定防治之路依然艰难,如何维权还是他们的难题;“恐归族”里更有农民工的身影;买票难,车票贵是他们难以回家的理由……


城市的扩张从未停止,的确,每座城市的背后都充满了血和泪。城市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在辛勤的劳作着,他们有的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一座城市,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他们有的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丢失在了一座城市,为了生活,为了城市的建设,他们默默无声;他们有的背井离乡,满腹怨恨,一腔热泪,但他们却选择了承受,仍不言乏力的为这座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他们得到的关心要么冠冕堂皇,要么是某些机构形象工程,他们在奉献了青春的城市里找不到应有的归宿,甚至连一张回家的车票都难以得到满足。

他们,才是中国的弱势群体。农民工,不再是一个群体的名字,而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亲人。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的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在物质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大力保障。可是,这个散落于城市各个角落的群体的生活现状却改变不大,他们仍然游离于城市之间,奔波,挣扎……

其实,这些所谓的弱势群体才是真正构成这个国家根基的人,就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他们有的还在回家的路上,有的还正在为大大小小的事情,忙碌,流汗,耗费心神,甚至也许根本没有时间来接受人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祝福。他们也有对生活的坚定信仰,他们也有对这个国家的忠诚和爱,他们也有面对苦难的坚强和坚持,他们也是这个民族不断强大的一份子,请在这个万家团圆和灯火辉煌的时候记住他们,祝愿他们回家的路平安,祝愿他们的生活幸福。

农民工,让我们有太多的感恩,感悟和感激。一个人面对失败和挫折能坚持生活是一件难得的事,而这些农民工,这些需要更多关爱的弱势群体面对平凡的生活却能依然坚持才是需要更大的勇气,他们在精神上从来都不是弱势群体。

当然,我们要接受这样一个现状改变的漫长过程,请相信,请参与,请祝福,请坚持。

' />
就在这篇文章落笔之时,321国道上仍然车流不息,一场场令人动容的长途跋涉正在进行:或刚开始,或已充满艰辛。

你可以轻易分辨出那些携家带口骑乘在摩托车上的人,他们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他们穿过车流,越过沟壑,奔驰在回家的路上:有的去广西,有的去贵州,有的去四川……他们戴着各种颜色的头盔:红色的、白色的、黑色的……他们身穿各种衣物抵御寒风:建筑工人尚沾着工地灰土的棕色夹克,或者小孩子为过年添置的红花羽绒服。

若不是官方确认,你很难相信这个群体何其庞大。10万!10万人足以在中国南方画出一幅纵横交织的图景,其中每一条轨迹,都是一道绵延上千里的艰苦归途。在肇庆,每天路过这里的人起码有7000人,而这还远未到人数最多的时候。在广东省封开县,超过25000人曾拥挤在专为他们开设的休息处,喝着别人免费奉上的热粥,思忖这一路的行程。

男人们将老婆孩子和年货一股脑堆在一辆略显弱小的摩托车上,等它冒出轻淡的黑烟,旅途就开始了。你可以轻易想象到他们将面对的困窘:劳累、寒冷,以及车流和劫匪带来的危险。你可以听到牢骚,关于车票难买,关于路费昂贵。但是,想一言以尽其中蕴藏的丰富图景无疑是困难的。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对年轻的夫妇,花了3天3夜,瘦了13斤,从广东佛山市回到四川武胜县的家中。路上,他们住过廉价旅店,也曾在高速公路上被交警拦截,妻子被摔伤,丈夫累得几近虚脱,但当喝到家里的一杯热水时,所有这一切好像变得再平淡不过了。

年货带回家了。同时带回来的,还有这一年积攒的委屈和赚到的欣喜,有形形色色家乡人想不到的外乡光景。也许还有思念,一种来自传统的、质朴无比的思念。是这些东西,让他们不怕所有辛苦,一定要赶这场每年发生的奔忙。

关于“归”的话题,我们曾反复提及。但每一次都没有像这次这样,五味杂陈。10万人,或者更多人搭乘摩托车回家的旅途,是这个国家年年岁岁反复重现的那些话题的一种微妙而复杂的糅合。这幅图景太过庞大,以至于让人难以分辨,其中到底哪是温暖,哪是辛酸;以至于让我们不知道该感到喜悦,还是感到烦恼——我们甚至不知道是该去鼓励,还是劝阻。

我们烦恼,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候。年味正在积聚,欢乐正在酝酿,我们却只能甘心承认,生活还并不圆满,火车上并不宽敞,钱包并不丰厚,穷苦或者说失意不会因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就远离。我们不得不容许自己的同胞选择一种并不体面的方式回归家乡。


但也就是靠着这种不体面的坚持,某些珍贵的传统才没有被以任何理由抛弃:对家庭传统的重视,对团圆和美满的渴望,或者,在不易的生活里寻找出路的勇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东西一起构成支撑我们继续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每个人都在面对自己的难题。我们看到,那些骑上摩托车冲进寒风的人选择了一种无奈但勇敢的方式。他们正在或者即将面对的艰辛旅程,让我们感同身受。我们无比希望能分担这属于我们社会全体的艰难。我们希望他们将来可以用一种更愉快和更安全的方式来完成这趟旅程,正如我们希望,所有困难的生活都能得到改善。

但同时,我们也从他们的旅程中看到希望和勇气。这些希望和勇气不但可以让他们在2010年春节到来之际回到家乡,也可以在这一年,或者未来的更多年中战胜磨难。

愿那些漫长的、寒冷的、疲倦的旅程早点结束,愿那些勇敢坚持的人平安抵达,愿艰难的归程尽头诸事如意。

' />
春节临近,由佛山、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城市返乡农民工组成的10万“摩托车返乡大军”,沿着321国道回老家过年。广东省2万多交警上街,疏导指挥,在雨雾等恶劣天气还专门用警车为“摩托大军”开路,沿途护送,同时还在路上设置专门休息点。(2月9日《南方日报》)

相信许多站在321国道旁的人会被一种力量感动。这是一股源自对家乡无限眷恋和向往的力量,如飞蛾对火的渴望一样深深地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只是,与飞蛾的命运不一样,他们所扑向的,是父母妻儿的等待,以及由乡音、美食和难得的偷得浮生几日闲的休息所组成的幸福生活。他们一年漫长的365天里,百分之九十九的奔忙与疲倦,可能就是为了这短暂的几天。

只有知道了这个原因,我们才能明白那10万艰难回乡路上的摩托大军,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坚持,这是一种足以将任何困难和麻烦都摧枯拉朽甩在脑后踏在脚下的一种力量。当然,这种力量本身,也具备农民工们一以贯之的以消磨身体作为代价去争取的特征。骑着摩托在刺骨的寒风里奔袭百里千里,不是浪漫,是无奈。

这种无奈,也许只是一道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风景。它只出现在火车汽车的运力还不足以完全承载起人们回家的愿望,车票和回家的费用让辛劳一年的人们还觉得颇具压力,而城市的友善和平等程度还不足以让人们觉得它可以和家乡媲美的时候。相信这一切终究会随着软硬件条件的转变,而成为一个小小的细节,最终成为一个历史的片段。

也许我们记不住那10万大军中的任何一张脸,但我们记得住的,是组成这股摩托车流的人共同表情———对漫长路途的焦灼与离家越来越近的欣慰相交织;对前行路上将遇困难的担忧和对任何力量都难以逆转的前行冲动。这其实更像是一个隐喻,只有读懂了它,才能真正读懂那股车流连成的一个长长的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密码。

' />
春节将近时,一批来自佛山、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不约而同的组成一支10万“铁骑大军”开始踏上返乡之路。8日,记者跟随省公安厅交管局到肇庆高要小湘中粮加油站的“长途摩托车休息点”采访,亲眼目睹了这支雄壮而又特别的队伍。(2月8日南方网)

省交管局林卫局长在摩托车休息服务点为返乡人员派发热粥和安全行车宣传单

肇庆高要小湘中粮加油站的“长途摩托车休息点”

外来农民工辛辛苦苦地在广东工作了一年,虽然腰包鼓起来了。春节前夫妇带着子女一起,千里铁骑返乡,说明他们经济上并不是很富裕。他们没有富得可以坐高铁、飞机,一家人荣归故里。铁骑返乡,餐风宿露,疲惫劳顿,而且安全风险很大。特别象四川、重庆山高路陡,雨雾天气,逢年过节车流量骤增,更加危险。明知路途有风险,偏向险中行,说明农民工仍然是一个需要政府扶持的弱势群体。


10万铁骑返乡,广东省公安交巡警沿途保驾护航。为他们设立数千个长途摩托车休息点,分别在国道、省道路线为摩托车骑乘人员提供暖手、热茶、药品和修车工具等服务,并在雨雾等恶劣天气还专门安排警车带路,沿途护送。说明了警民一家亲,大大改变了过去少数公安交巡警路霸的不良形象。警察来自于民,热情服务于民,可以消除平日形成的心理隔阂,更有利于来年回到当地农民工摩托车驾驶人员服从路政管理。

近日,除了出现公安交巡警护送10万农民工铁骑返乡壮观、亲民景象,有些南方企业还免费派车送农民工节日返乡。对比经济繁荣时老板对外来工不屑一顾的态度,回想南方去年紧接着出现的民工荒,节日此举对稳定南方外来工队伍,对企业组织生产定会大有益处。这也是从汲取教训中学到的经验。

对于外向型经济、外来工队伍占主导地位的广东省,尊重、爱护外来农民工,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本身就是暖人心、聚人心,增强企业向心力的有效措施。在这方面,广东、沿海等劳动力紧俏省份和地区,都是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