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都江堰教育局首度回应余秋雨“捐款门”:他捐的是书不是钱。据称,余秋雨给3所小学每校1万册图书,实际价值超过20万元。因校舍尚在修建,3万册图书将在9月开学前运到。(6月18日《钱江晚报》)

余秋雨从最初捐款20万元,到变成捐建3座图书馆,再到现在捐3万册图书,“捐款门”的节外生枝,让人五味杂陈。

捐钱是捐钱,捐物是捐物,其善不分大小,但性质大有不同。余秋雨明明当初大力标榜的是捐款20万元,并因此博得美名,被舆论质疑后,又改称捐建图书馆和图书,余秋雨作为公众人物,怎能这样出尔反尔?捐了钱就捐了钱,如果没捐就该道歉,这本是很简单的事,为何余秋雨非要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余秋雨已被网友讽为“余捐捐”,也让我想起金庸笔下那个号称“君子剑”却欺世盗名的岳不群。

' />
余秋雨被质疑假捐款的事件,有了新的进展。据昨日《现代快报》报道,余秋雨担任名誉董事长的上海九久读书人公司董事长黄育海辟谣称:20万捐款已经到账。黄育海对于捐款始末的解释,与该公司在6月8日发布的《关于余秋雨捐助都江堰新建学校图书馆的声明》基本一致,即余秋雨在2008年5月就向当地有关部门表示,愿意捐款20万修建希望小学,后来由于20万不够修建小学,于是又改为修建三所图书馆。唯一的区别,是前一份声明称“此项工作已经启动”,所谓“启动”,钱到底是否到位,可以有多种解释,现在则是明确表示已经到账。

然而,对于网友强烈要求出示的捐款凭据,黄育海解释说:“捐款方式有多种,一种就是捐献给红十字会,能拿到相关票据,但是红十字会将钱花在什么地方,我们不太清楚。另一种就是捐建具体项目,余秋雨是做实事的人,于是就捐建项目。这种善事能有什么收据?”

这一解释,至少有三点是“可疑”的。

第一,早在2008年5月23日,余秋雨在博客发表《就汶川赈灾捐款答记者问》,以记者提问的方式称:“您给四川灾区捐款一次就高达20万元。据我们所知,这是全国学者、作家中捐款的最高记录。”余谦虚地表示:“做这些事纯属个人行为,是自己心灵的需要,完全没有号召他人的意思。”其中的意思很明显,在访谈时捐款已是完成时态,黄育海所谓“到账”是否发生在这之前,应对此予以明确。(可惜余先生没有公布记者姓名、供职报刊,我也没查到该《答问》在公开媒体发表。)

第二,在地震后,余秋雨曾发表博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劝告震区灾民要相信政府。既然如此,余秋雨本人却因为不知道红十字会将钱花在什么地方而不捐献给他们,余秋雨为什么不能信任政府下属的慈善账户呢?实际上,捐款除了由红十字会决定捐款用途的非定向捐款外,还有定向捐款,可以由捐款人指定用途。据四川省红十字会宣传部刘部长称,只要是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捐款的,一定是会进入省红十字会、民政局或慈善总会的账户,但据新民网记者调查,这三个账户上都没有余秋雨或九久公司的捐款。现有匿名捐款则最高是10万。

第三,黄育海称捐建项目不可能有什么收据,这是一种完全缺乏财务常识的说法。著名学者丁学良教授告诉我,世界上只有三种生意只用现金交易,绝不通过银行,即贩毒、买卖军火和卖淫嫖娼。除这三者之外,大金额的交易,尤其收款方是一个机构,必然会通过银行。即使余秋雨给项目方的是20万元现金而非支票(虽然这也不大可能),对方收到现金后,也必须在银行入账,就会有银行的记录凭证。只要出示这张凭证,时间、数目便一目了然,一切影响余秋雨的大师形象的谣言自然不攻自破了。

其实,余秋雨是否捐款、捐了多少金额,本来是他的隐私,但是舆论的追问只是因为涉及了公众人物的公信力,就此而论,出示令人信服的证据只会为余秋雨的公信力加分。广东广州 周筱赟

' />
余秋雨“捐款门”风波,如同曾经的“周老虎”,越来越像一出扯皮的“连续剧”,质疑出现已经20来天,真相却仍然“在路上”(各人心中的“确信”,那是另一码事)。开始以为这是余大师名声太大,太有新闻价值,才会被“咬”住不放。看得多了,却发现该风波之所以迟迟未能平复,责任应该主要在余秋雨及其公司一方。

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余大师和一干相关人等不断声明“捐了”,但每次都不肯拿出一点点可信的证据,比如最新的声明是“捐款方式有多种……一种就是捐建具体项目,余秋雨是做实事的人,于是就捐建项目。这种善事能有什么收据?”这是九久读书人公司董事长黄育海的最新解释。(《现代快报》6月14日)

然而,无论是否有收据,余大师的捐款只要不是用飞机空投下去的,就该有接收捐款的经手人。说出经手人姓字名谁,难道不就是碰碰上下嘴唇的功夫么?如果确实捐了,碰碰嘴唇便能解疑天下洗清自身,何乐而不为?

笔者忖度,以目前情势不外乎三种可能:一是确如余秋雨方面所声明的,早就按时捐了。那么,目前的做法便是欲擒故纵,想充分吊起大家的胃口和情绪,以营造出最大的声势,确保给“咬余”者一次沉重打击;二是其实没捐,被咬到了痛处,慌乱无措又丢不起老脸,那么只好硬挺,挺过几时算几时;三是没捐但正设法补救,正在努力寻找或收买能帮自己澄清的人,于是“语焉不详”成为暂时的唯一选择。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目前这种扯皮“连续剧”的上演都令人审丑疲劳,无法接受。假如是第一种,则余大师当知慈善是严肃的事业,人们敬重真正的慈善,鄙视假冒的,这种最朴素最根本的道德感不该被调戏和借用;而且媒体版面是一种宝贵的公共资源,借这种机会占用版面炒作自己,有意浪费公共资源,未免见“小”,不合乎“大师”之身份;假如是第二或第三种,则其间道理尽人皆知,毋庸浪费笔墨。

更重要的是,该事件目前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公共事件,而且已经无关余秋雨或九久读书人公司的隐私———谁让余秋雨一方对这笔“捐款”一再高调宣称和声明呢?既然并未匿名,且已经从中捞取了不少美誉,公众对此的知情权便是天经地义的,不容含糊。然而,观余秋雨和九久读书人公司迄今为止的“声明”,大有不尊重公众智商之嫌,其做法不仅伤害了不少人的感情,更是损折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可以说,该事件已经被有意或无意诱导至“集体审丑”的境地。

然而,上演如此集体审丑的“连续剧”,整体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审丑”久了,特别当其对象还是偶像级人物,其“丑”还被搞得扑朔迷离时,令人担心会不会模糊掉一些人的辨别能力,“如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有鉴于此,在此想含泪劝告以文化思考研究自许自诩、时常以“大爱”“至善”等概念标榜的余秋雨大师,无论此次“捐款门”的真相究竟如何,无论谁该为此承担怎样的后果,还是让这出“连续剧”赶快“谢幕”吧!

' />
10日,针对《北京文学》编辑萧夏林日前在博客中“揭发”余秋雨向四川灾区“假捐款”一事,余秋雨委托九久读书人公司在其博客中发表声明称20万捐款将用于都江堰三所新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对此,萧夏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余秋雨出示不了相关部门的收据,以及所捐单位名称、地址等,就意味着乃假捐款。另据报道,四川省民政局、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这三个地震时的捐款机构均无余秋雨的捐款记录。

余秋雨涉嫌“假捐”一事似乎越来越明朗了。事情明摆着,即使不是原先所承诺的捐建三所希望小学———即那20万捐款改成了捐建三所小学的图书馆,那么,究竟是都江堰的哪三所小学?余秋雨能否提供这三所小学的收据凭条?至于余秋雨的助手金克林“还是等到图书馆建好了,大家看图书馆不是更好吗?”这一回应,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果真到那时,焉知不是余先生为亡羊补牢而放的“马后炮”?这能证明是余先生去年的捐助吗?

其实,“假捐”事件到了现在,根本无须深入探究,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人们现在的心态就好比坐在剧场里欣赏一部活报剧———而这部活报剧似乎正越来越冗长,因为金克林要我们等到秋天看结果呢。可秋天到来后事情就一定能水落石出吗?

鉴于此,俺在这里也想含泪劝告一下余大师:假捐就假捐吧,您还是承认了吧,活报剧太冗长,大家会审美疲劳的。对余大师而言,承认假捐至少还能挽回一些影响———譬如多少还能给人留下一点勇于承认错误的印象。

' />
对国内文化圈保持一定关注,便会知道余秋雨、郭敬明等人历来是媒体焦点。无论事情大小,只要发生在这些人身上,多半会引来一番恶炒。

这回,余秋雨又被他的“老冤家”、《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盯上了。萧在自己的博客上长篇大论,质疑余秋雨搞假捐款。他称余秋雨所谓去年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20万元,其实“恐怕是零”。萧文的依据是,他观察了一年,没有看到任何捐款20万元的报道。这一消息很快在网上引起了讨论,成了余秋雨的“捐款门”事件。

要搞清楚这件事情,本来并不复杂。你说我没捐(或没捐那么多),我把有关证据摆出来就是了。可目前情形似乎并不如此。网上舆论一边倒地指责余秋雨假捐,而余秋雨这边不仅尚未披露证据,反倒骂起人来。对萧文的质疑,余秋雨夫人马兰认为“这是信口胡说”、“过于无聊”;余的助手金克林干脆骂萧夏林是“精神失常”;余秋雨新近撰写的博客,也暗示这是“古余肖沙”(肖即指萧夏林)等四个“咬余专业户”一手造的谣。照这么下去,难免又是一场不见真章的口水战。

萧夏林质疑余秋雨,很无聊吗?当然不。相反,我以为余秋雨先生很有必要重视这件事情,尽快给公众一个答复。余先生不仅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公众人物,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还着实为灾区人民费了不少心力,去年是“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今年又正告某些人“不准继续污辱中国人”——余先生在灾区人民心中的正面形象,当然不容被抹黑。如果在这件事情上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岂不是枉费了他的种种呼吁和努力?况且,这年头搞假捐的企业和个人并不少见,据媒体报道,余秋雨确实在汶川地震后表示要向灾区捐款,但后来到底捐没捐、捐了多少,余先生有必要站出来澄清事实,以证明自己是在诚心搞慈善,不是搞别的。

至于这件事情背后是否有阴谋,并不那么重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余秋雨拿得出证据,任何谣言和阴谋还不是立即被戳穿?不是拿出证据,而是和对方搞口水大战,反倒会给人抓住话柄。据余秋雨的助手称,那20万元捐款是通过某关系机构直接捐赠的,而该机构的董事长现在人在外地,等他回来后会就此事发表声明。依我之见,声明宜早不宜迟,事情久拖不决,恐怕只会越发对余秋雨不利。现在通讯手段这么发达,余先生人在外地还可以写博客,让人找出收据复印后发到博客上,应该不是很困难吧。

当然,我对萧夏林所说的“(证明)余秋雨假捐款是不需要任何证据的”,也有不同意见。你有权利质疑和批评公众人物,甚至可让对方 “自证清白”,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却也不能把质疑直接当作事实,这已超越批评或质疑的范畴了。事实永远需要证据支撑,无非存在谁来举证、谁来判定的问题。况且,一年来没看到任何相关报道,绝非余秋雨“假捐”的充分依据——萧先生还是客观一些的好,用不着如此武断。

不管怎么说,问题既然已经提了出来,眼下最重要的就是争议双方都摆出证据,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毕竟,公众真正关注的还是事情本身,而不会在意双方过去有何过节,更不是为了看各自如何做足戏份,扔烟幕弹。近日,有人把历来有关余秋雨的种种质疑和争议整理了出来,好像没几桩“公案”得以真相大白。但愿这次的“捐款门”事件不会落得一样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