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首页> 互动频道>博文精选 >正文

艺术与商业是完全可以并存发展的
来源:东南网 2012-05-08 编辑:黄水来

清初专画云龙的画家周寻有一回将自己的一幅画作悬挂于黄鹤楼上,并索高价一百两。当最终有人出面,愿意以此价钱购买,周竟以画相赠。对此,他解释说:他一心只想遇上能赏识他的画作,并愿意出如此高价的知己而已。

“画”为悦己者荣,这是加州大学高居翰教授在本书中对中国传统画家群体的基本评价。为了寻找到艺术的知音,像周寻一样,中国传统画家群体对于商业化有着接近本能式的抗拒,并信守着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高论:“书画不可论价,士人难以货取”。而明代戏曲、散曲作家李日华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苏州地区绘画的衰落是由于画家的商业化”。

对商业化的抗拒文化

在影视以及小说等作品中,常见一些贫穷画家卖画营生的凄惨“桥段”,绘画常常被赋予社会底层的艺术气息。然而,高居翰通过研究却发现,现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画家总是努力避免与金钱发生最为直接的关系,就算生活再为贫穷。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画家的生活并非那般拮据,非得靠市井街头卖画以便营生。

不过,在绘画与收藏,在创作与需求间,历史上往往又确确实实存在着某些心照不宣的社会“潜规则”,这便催生了一个新的“捐客”群体。这种“捐客”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中介,主要功用在于,避免画家与顾主间形成直接的利益对话。当然,也有一些顾主通过仆人上门赠礼等途径,以画家们更能接受的方式回馈他们的辛勤劳动。而且,这种赠礼也不是完全没有“行情”的,常常是礼物到了,画家也未必有时间,未必就能心甘情愿地作画,常常还得考验仆人“索画”的耐心、虔诚还有智慧。

1 2 3 4 5 下一页

首页> 互动频道>博文精选 >正文
相关新闻
·我们的情意,仍然像鲜花那样鲜活
·采野果变成了老一辈人童年的记忆
·你的生活怎么忽然变得不美丽了呢
热点推荐更多>>
互动精选更多>>
福建要闻 国内热点 文化教育 热点专题
台海播报 环球扫描 娱乐体育 互动反馈
生活服务 论坛热贴 博文精选 报料投稿
< 返回首页 | 回到顶部 >
东南网旗下网站 | 律师严正说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