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 品牌部 > 全福游 > 正文
传承袅袅乡音,留住悠悠乡愁
2023-12-25 17:03:00? 黄琼芬?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娜

东南网12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 通讯员 李泽波)闽南语,是闽南地区文化多样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与闽南语渐行渐远,闽南语方言弱化乃至教育断层现象日渐凸显,保护传承问题亟待解决。

泉州市鲤城区近年来做了有益探索。“为推动闽南语保护与传承,夯实闽南文化生态发展的语言环境,我们创新建设‘福娃乡音·泉腔鲤音’闽南语公益自学平台,立足于搭建体系化立体闽南语学习生态,着力打造融合学术性、多样性、趣味性,可借鉴、可推广的立体‘县域方言’体系化保护传承新模式。”泉州市鲤城区社科联主席吴湘霖介绍。

慢慢消失的乡音

“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2016年,文化部专家组在泉州开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评估时,曾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

“为何乡愁前面要加上留形和留魂呢?我认为,有形的古城和无形的文化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形的古城为无形的文化提供载体和躯壳,而无形的文化为有形的古城注入灵魂和内涵。对于游子而言,一片片乡土加上一句句乡音,才是他们心目中原汁原味的乡愁。”吴湘霖说。

位于鲤城区浮桥街道的田中社区,是鲤城区第一个全拆迁型的社区。在此背景下,闽南语的影响力和使用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在田中社区尤为明显。

“田中社区早年是一个村民聚族而居的村庄。前几年,随着站前大道西侧改造工程的推进,整个田中社区被征迁,成为鲤城区第一个全拆迁型社区。”田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吴超介绍说,社区拆迁后,村民离开村庄进入城市,分散到鲤城区各个街道生活。

随着村民离开村庄进入高楼大厦生活,下一代的闽南语传承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孩子住进钢筋水泥的套房里,失去了上一辈人小时候那种聚族而居、闽南文化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大多数已经不会用闽南语交流,闽南语传承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吴超说。

调查发现,目前当地绝大部分孩子不懂得用闽南语叫出同班同学的名字,绝大部分成年人不懂得用原汁原味的闽南语读报。闽南语面临“失传”危机,一方面是本地未成年人对方言的陌生和本地成年人方言基础的有限,另一方面是新泉州人对闽南语系统性学习的“问路无门”。

“我女儿今年读三年级了,只会说一些基础日常的闽南语。我和我老公都是泉州本地人,但是我们平常在家交流都是用普通话,比较少讲闽南语,孩子只有与爷爷奶奶交流才会讲一讲闽南语,因为从小缺乏学习的氛围,她的闽南语掌握得一般。”鲤城区学生家长陈晓蕾告诉记者,不仅孩子学习闽南语困难,大人掌握的闽南语也大多是日常交流用语,许多地道的、专业性强的闽南语词汇只会用普通话的词语直译。

“假如文化是花园里的花草,那么语言就是花草下的土壤。闽南语是闽南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可是目前闽南文化却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危险。”吴湘霖表示,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等作为闽南文化精华备受关注,相比之下作为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根基的闽南语却少有人关注,闽南语传承保护的问题亟待解决。

探索保护传承路径

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吴湘霖长期关注并于2016年起开始致力于闽南语传承保护。两年前,吴湘霖转岗到鲤城区委宣传部和社科联工作,在鲤城区领导和多个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底,鲤城区“福娃乡音·泉腔鲤音”正式上线运行。

为了让孩子能够进一步系统化地学习闽南语方言,陈晓蕾开始带着女儿吴芷婧在“泉腔鲤音”线上平台学习闽南语。“线上小程序设置了很多的课程,还有互动体验,孩子很积极地拍视频打卡,这对提升她的口头表达有很大的帮助。”陈晓蕾说。

记者打开“泉腔鲤音”微信小程序,只见小程序设置了多元课程、语音词典、互动体验三大模块,开设了“侨批乡音”“泉腔本字”“古韵泉诗”“诗韵刺桐”“《世说新语》选译新注”“福娃乡音”“音乐闽南”“闽韵中华”等特色栏目,集合丰富的音视频资源,通过闽南语诵读侨批、吟诵古今诗词、童谣传唱、闽南语歌曲、文学作品吟唱等形式,让用户在聆听和学习闽南语的同时,沉浸式感受深厚的闽南文化。

“‘泉腔鲤音’课程设置很有意思,不仅能够学习闽南语方言,还能在学习中深入感受闽南文化,比如孩子学的闽南童谣‘站是东西塔,躺是洛阳桥,坐是老君岩,行是少林风’,就是闽南精神的代表。”陈晓蕾说,作为闽南人,她希望孩子能够掌握闽南语这门方言,只有更多的年轻人掌握了闽南语,才可以把闽南文化传承下来。

除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闽南语课程,“泉腔鲤音”微信小程序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栏目,例如“泉腔本字”。“泉腔本字”是泉州首个由地方政府主导、高校学术机构提供专业支撑的闽南语音频词典,该词典收录1万个常用词组、3500个常用字的闽南语发音和书写。

“曾经我的一位老同学知道我在倡导大家学习闽南语,他发出疑问:闽南语还需要学习吗?我就说了几句闽南语,然后请他写出来。结果他有好几个字都写不出来。”吴湘霖说,如何让学习闽南语的人不仅会讲还要会写,正是“泉腔本字”的意义所在。

“‘勥、漖、洘、偆、炰、熥’这几个闽南语本字是不是让我们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呢?其实很多闽南语字、词在普通话中都有对照的本字。比如烤地瓜,闽南语说‘炰番薯’,炰在古代汉语中与‘炮’相通,即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是不是很形象。”吴湘霖介绍说,接下来,“泉腔鲤音”平台还将持续更新、优化、扩容,在“泉腔本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打造“泉腔本词”。

构建语言学习体系

“田中社区征迁旧厝,为咱群众真诚服务;侨居古宅修旧如旧,公园花草增添乐趣……”在“泉腔鲤音”微信小程序首页,“福娃乡音”栏目的闽南新童谣《田中好故事》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和热议,点赞量过千。该视频是去年12月举办的“田中社区小小闽南语传承人培养班”专属定制的闽南新童谣。

“田中社区被征迁新建后,为了帮助村民留住乡音,守住乡愁,我们和‘泉腔鲤音’闽南语研学平台合作,举办‘小小闽南语传承人培养班’,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培养稚子乡音,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孩子们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吴超说,今年寒假第二期闽南语传承人培养班即将上线,寒假放假就开班。

“通过第一期的学习,孩子们对闽南语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第二期培养班课程将在第一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闽南语俚语、民俗故事等课程,带领孩子们进一步深入学习闽南语、了解社区闽南文化。”吴超说。

“闽南语的保护传承要有一个体系化的解决方案,具体到微观层面就是要解决‘传承什么、谁来传承、在哪传承、怎么传承’四个方面的问题。”吴湘霖说,围绕这四个方面的问题,鲤城区不仅创新打造“泉腔鲤音”闽南语公益自学平台,还构建起闽南语保护传承的“七个一”体系。

“七个一”涵盖了机制、平台、队伍、场所、内容等核心要素,分别是一个线上的闽南语语音词典、一套涵盖幼儿园和中小学的闽南语校本教材、一个直接服务于每个家庭的“泉腔鲤音”闽南语公益自学平台、一个专业的闽南语研究会、一批“福娃乡音”线下方言角、一个“泉音有鲤”线上培训班,以及一系列宣传、恢复、巩固闽南语学习生态和使用生态的活动。

“福娃乡音·泉音有鲤”小小闽南语传承人公益培养班,第一阶段开设三期培养班,今年暑假又走进鲤城区十几个社区开展闽南语培训;“福娃乡音·闽南方言角”已挂牌6个学习点,集结志愿者队伍8支近100人,常态化开展闽南语相关文化、研学活动;鲤城区闽南语研究会吸纳闽南语领域专家、学者、研究者等人才共85名,深入挖掘鲤城区根植深厚的闽南语基因,推动鲤城区闽南语人才梯队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培养……通过搭建“线上自学+线下交流”的多维体系,鲤城区正逐步形成闽南语学习生态的框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