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为福建的发展开创崭新的局面。围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八闽儿女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持续运作,努力先行,各地、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感人的先行故事。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本报今起推出《科学发展 四求先行——福建先行100例》专栏,撷取这些生动鲜活的先行之“花”,呈现给广大读者,敬请关注。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瓜果难运出、有病难求医……”这是一首曾在龙岩革命老区传唱的民间歌谣,道出了当时老区人民出行难的无奈情绪。
这种状况在我省将成为历史了!近日,记者来到龙岩,走进乡间小路,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承载着老区人民希望与腾飞的康庄大道。龙岩市仅仅用4年时间,在去年底就全面实现100%建制村通上硬化路。
“到我们区海拔最高的山村去看一看,你们一定会大开眼界!”新罗区交通局同志介绍说。
穿过闽西第一条县通乡隧道——江山公路隧道,沿着整洁蜿蜒的盘山公路,我们的车子驶向了新罗区江山乡山头村——地处梅花山腹地、海拔1000多米,龙岩市农村公路通达海拔最高的山村。一路上,只见通村公路平整畅通,道路两边漫山遍野都是茂盛的毛竹。走进村子,只见村部大楼崭新气派,村民们自建的一幢幢新房样式新颖、错落有致。
山头村是2004年完成5.8公里村主干道水泥路面硬化,并开辟17公里林业生产道路。“农产品烂在山上,时间耗在路上,竹子拿来烧火,这样的时代过去了。铺了水泥路,就找到了致富路!”山头村委会主任张和龙回顾往昔感慨万千。
“江头村,过去穷,就是因为路不通、闭塞。以往到乡政府35公里路要走4个多小时。虽然我们村子不大,可自然资源还是很丰富,光是竹山就有6000亩,人均达20多亩。然而,路不通,毛竹运不出去只好烧火,收入仅靠单季稻,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姑娘不愿留当地,小伙子找不到老婆,当时的日子过得真寒碜!”
“2003年底,省里发起‘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对农村路网建设进行补助,这一下我们村沸腾了。沿途各村都动了起来,成立了道路建设理事会,发动村民投工捐款,一个村接一个村地建。听说政府有补助,村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下子就自愿筹集资金17万多元,人均出资达680元。”
“路一通,我们村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张和龙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起“经济账”:路通后,村里就“活”起来了,山里的“绿色产品”,不用出门就有人上门收购,用时髦的话说是“订单农业”。除原有6000亩竹林外,还种起了3300亩经济林。单就竹林来说,一亩竹一年砍25根,一根13元至15元,人均毛竹收入就达7500元左右。每亩竹林竹笋起码也有500元收入。他的3个儿子还投资60万元办起了竹木加工厂,生产竹胶合板、竹香芯,一天消耗300根,有时还得靠附近村庄“接济”,每根竹木可增加5元以上增加值。路通后,村里种起了300亩反季节蔬菜,每亩产值5000元左右,扣除40%成本,人均增收2000元。现在,在365体育手机版:市菜市场还设有两个“江头村绿色蔬菜摊位”。村里还出现了养鸡养鸭专业户……大多数家庭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路通了,我们不羡城里人!”张和龙自豪地说,“如今,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大为不同,见识多了,村民们都追求文化知识,许多家庭都把子女送到城里读书。”
我们来到村民张敬铭家,这是一栋三层楼的新房,占地近1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300多平方米,家里现代化电器应有尽有。他和爱人这一段住在野外养番鸭。“山里有了路,只要勤劳,就不怕没饭吃。我家种了10亩反季节蔬菜,还养了1000多只番鸭。卖完番鸭就搞竹山,一年四季没有空闲。我们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
张敬铭说着朴素的话,脸上堆满笑容。
链 接
2003年12月,我省启动“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计划用7年时间投资140亿元,建设4万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确保到“十一五”末全省每个建制村至少有一条路面硬化的公路通往乡镇或主要干线。此后,省委省政府年年将其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
省交通厅制定“阳光政策”,集中资金重点扶持,省级补助资金不断提高。2007年我省还在全国首创农村公路建设“一县一议”模式,即各个经济困难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与省交通厅商定年度建设规模和补助标准,对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的,根据超额完成情况,省交通厅每公里再给予1万元至9万元奖励。
“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激发了农村建路修桥热情,仅仅用5年,今年底我省将基本完成建制村“村村通”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