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十一)加快建设海西南部港口群。围绕实施依港立市战略、建设海西港口大市和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目标,整合港湾、岸线资源,加快建设以招银、古雷为重点的海西南部港口群,建成服务周边地区的区域性专业物流中心。推
进365体育手机版:湾南岸的招银、后石、石码港区和北岸的角美作业区开发建设,积极参与365体育手机版: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功能分工,重点加快招银四区30万吨级码头开发建设,带动其他港区发展。近中期重点发展大型散杂货物、矿石建材、石化产品等为主的港口物流,远期预留空间发展第六代集装箱物流,形成以散杂货为主、集装箱为辅的国际航运枢纽港,争取设立国家级石油、煤炭储运基地。推进东山湾古雷、云霄、诏安、东山四个港区开发建设步伐,重点加快古雷港区开发建设,带动其他三个港区发展。近期重点建成以石化产品、大型散杂货物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争取在古雷港区设立国家级石油商业储备基地。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适当超前建设深水航道、疏港通道和公共配套设施。积极发展“飞地港”和“无水港”,推进海陆联运、多式联运,推动经济腹地向赣南、湘南等地延伸拓展。到2020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形成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海西南部港口群,建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区域性专业物流中心。
(十二)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参与“三纵六横九环”海峡铁路网和“三纵八横”海西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建成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主骨架网,构建扩大海峡两岸交流合作、顺畅对接区域内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铁路:重点建设龙厦和厦深铁路漳州段、宁福厦漳快速铁路与沿海货运铁路漳州段、港尾铁路干线,规划建设古雷、东山、诏安三条铁路支线,推进鹰厦铁路改造提升,构筑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高速公路:重点续建沈海高速扩建工程漳州段和厦漳跨海大桥,开工建设招银疏港高速、厦成高速漳州段、漳州南联络线、福广高速漳州段、古武高速漳州段、厦蓉高速扩容工程漳州段、漳永高速漳州段、东山岛联络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和连接县城、重要旅游区、沿海港口的高速公路支线、连接线,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重点建设漳州沿海大通道,继续加大国道、省级干线和国防公路建设与改造,实施国道324线、319线路面改扩建工程,推进省道东东线平和段、漳东线漳浦段、官九线长泰草洋至东柏楼、金上线华安段、龙厦铁路漳州货运站连接线、芗城浦南至长泰连接线等干线公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快“上衔下延”,实现所有行政村及较大的自然村通水泥公路目标。完善交通客货枢纽站建设,加快漳州火车南站及有关县火车场站的建设,改扩建一批县乡客货运输场站。其他通道:规划建设厦漳海底隧道和古雷至东山海底隧道。加快推进漳州民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依托古雷石化产业基地,积极参与海西液化石油气干线管网和成品油干线管网规划建设。
(十三)加强水利和供水设施建设。加快长泰枋洋水利枢纽、漳浦朝阳水库、龙海九九坑水库等蓄水工程建设,推进大水港灌溉排水泵站供水工程、九龙江下游防洪排涝、县城防洪堤和海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实施漳州市区第二水源和九龙工业区、古雷开发区、南太武滨海新区、东山、龙海东部等供水调水工程。推进“两江两溪”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加快长泰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实施一批小型水利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十四)加快现代化输变电工程建设。扩建漳州500千伏变电站二期,规划建设漳州北、漳州南两座500千伏变电站。新扩建古雷、平和、华安、金鸿、良璞、石码等一批220千伏变电站项目,形成以500千伏漳州、漳州北、漳州南变电站为中心,220千伏双回环网架格局,加快实施一批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积极参与推进福建与南方电网联网的前期工作,建成与电源点和负荷中心协调发展、满足用电需求、结构坚强合理、运行调度灵活、安全可靠经济的现代化电网。
(十五)提升城乡公共设施保障能力。加强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衔接, 规划建设泉厦漳龙城际轨道交通。提升中心市区道路标准,加快完善新城区路网框架,有步骤改造旧城市政道路,重点加快建设九龙江大桥、龙江路、南江滨路、江滨路西延伸段二期、西环城路和瑞京路西延伸段等城市道路桥梁项目,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和公共停车设施。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加强场站、站台等配套设施建设,更新和增配公交车辆,优化公交线路。全面完成各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建成蒲姜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完善市区和各县(市)污水管网、提升泵站和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推进乡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持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加大中心市区内河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城市管道燃气,推进中心市区、角美、龙池开发区天然气置换和具备条件的县(市)加快管道天然气建设,加快向管道天然气过渡,规划建设市区公交加气站。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风浪潮防护体系、海洋救助体系、海洋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