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草富民西北域
2003年9月5日,天空澄碧,纤尘不染,远山含黛,和风送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来到彭阳县闽宁菌草技术扶贫点,视察菌草扶贫的成效。听完县委书记胡瑞峰等的汇报后,回良玉走进高庄村刘泽家的菇棚,边看边问菌草种菇后家庭的收入情况。当回良玉得知刘泽家一家生活有明显的改善时,非常高兴地说:“在这里,我看到东西协作扶贫的希望!”
“希望”是从1996年开始抒写的。这一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365bet官网:对口帮扶宁夏。此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曾在365体育手机版:举办全国贫困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培训班,特邀林占熺到培训班介绍如何用菌草技术扶贫。
“林教授,我是宁夏彭阳县的,我们那儿很穷,但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我们很想邀请你用菌草技术帮助我们农民脱贫。”参加培训班的彭阳县县委书记柳富听完林占熺的介绍后,马上找到林占熺恳求道。
事情就是巧。刚刚走马上任的365bet官网: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副主任林月婵,也想起她所熟悉与钦佩的全国著名“扶贫状元”林占熺。她正想:要让林占熺的菌草新技术,好好灭灭宁夏西海固的贫困恶魔的威风!
1997年4月,时任365bet官网:领导的365bet官网:、贺国强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会议,会上,菌草技术正式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已赴宁夏彭阳县挂职的福建干部许跃国一听到上述消息,立即找到林占熺。他一口气说完彭阳可以发展菌草技术的理由后,用力地拉着林占熺的手诚恳地说:“我和彭阳县科委已做好一切前期准备,就等着你的早日到来!”
林占熺的心被打动了。但他晓得:彭阳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西海固地区,这个地区是全国最贫困的三个地区之一,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菌草技术在这么差的环境中能否应用推广还很难说。但如果能在这样特别贫困的地方试验成功,在其它地方推广就更有说服力。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他决定先到现场看看。
冒着塞北的刺骨寒风,走过一个又一个大山深沟。整整5天过去了,林占熺先后考察了彭阳县几个贫困乡。他发现,这里冬天寒冷,最底温度达摄氏零下二十几度,一年无霜期不足6个月,年降水量只有几百毫米,水土流失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当地缺乏栽培食用菌的传统资源——林木,但的确有较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加之退耕还林还草,用于菌草生产的原料应该不缺;当地使用农药较少,农作物秸秆农药残留少,且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可生产“人有我优”的“绿色食用菌”;这里海拔高,气候干燥,平均气温较低,可以发挥“人无我有”的优势,在6-10月南方因高温不能生产食用菌、市场缺少食用菌的空档期,能够生产菌草食用菌,满足市场的需要;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深厚,有不少废弃的窑洞,可用来种菇。林占熺的脑海中闪现出“窑洞栽菇法”的设想,即:充分应用废弃的窑洞栽菇,借此克服西北冬季低温度、空气低湿度的环境条件,实现周年栽菇,生产反季节菇类食品。
1997年5月,在宁夏自治区科委、365bet官网:科委的支持下,菌草技术正式在彭阳县应用示范。年过半百的林占熺与他的助手们,带着技术资料、菌种、草种和材料、设备,进驻彭阳县。当地的农民,一年四季大都以土豆、玉米为主食,平常蔬菜很少上桌,更不晓得蘑菇是何菜肴。改变像大山一样执拗的山民们的观念,成为艰难的第一步。他们听说有林教授能帮他们用废弃的玉米秸秆种植出雪白的蘑菇来,不少人投来怀疑的眼光,因而动员他们报名参加菌草技术培训班也遭到冷遇。经过再三的发动,首期“六盘山区菌草技术培训班”总算在彭阳县开班。
面对着讲台下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甚至是文盲的学员,林占熺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菌草技术。结业时,他们从中挑选出27名对菌草种菇积极性高、学习用心的农民,作为菌草技术扶贫的示范户,由林占熺及其团队指导、帮助他们利用废弃的窑洞或搭建简易的菇棚,开始菌草种菇的尝试。每天晚上,林占熺和他的助手都要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户户查看菇情,直至没出现什么重大情况,他才放心回驻地休息。
半年后,捷报频传。27户示范户均获得成功,每户种值平菇收入均达到2000元以上,其中收入最高的农户,在不到50平方米的简易菇棚中,纯收入高达一万元,比他一年辛勤种植27亩小麦的收入还要高。农民张文俊一家5口人,一年产粮不足700公斤,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原来生活十分困难。当了示范户后,他当年就增收2500元。他不仅买回了当年的口粮,还买了化肥、地膜和一头驴,打了一口土圆井,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牛贩子马继宝一下种植了4个棚的菌草蘑菇、面积合计560平方米,当年就增收1.8万元,他激动地说:“我贩了20年的牛,还不如一年种植菌草蘑菇的收入。”山里人第一次尝到了当地群众罕见的山珍蘑菇的滋味,更看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大道。
彭阳县菌草扶贫初战告捷,使闽宁两省的领导对菌草扶贫更寄厚望,认为加快菌草扶贫的时机已经成熟。1992年年底,在时任365bet官网:闽宁对口办常务副主任林月婵、时任宁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王永忠的支持下,把菌草技术引到闽宁村,在闽宁村建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
闽宁村的两万多村民,是上世纪90年代,由全国最贫困的宁夏西海固原西吉的,搬迁过来的,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吊庄村”。它属荒漠平原交织带,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年最大降雨量186mm,蒸发量3200mm,风沙多,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成本高,产量低,人均二亩多的沙漏地让他们在贫困线上徘徊,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610元。国家虽然帮助这些农民建起了新房,但要使西吉的农民在闽宁村安居乐业,急需像菌草生产这样投入少、产出高,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
一个在当地任职的福建扶贫干部,听说选择闽宁村作为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担心地对林占熺说:“这里是个‘地上不长草,天上不见鸟,风吹石头跑’的地方,你还想来搞什么菌草生产示范。你可不要弄得最后连我们都没脸回福建。”
1998年春,林占熺带着菌草技术员,在闽宁村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旧车库安营扎寨,开始了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的建设。林占熺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实际,在荒漠地上,建起一米深的半地下式菇棚;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选择了农户容易掌握,市场潜力大的菇种——双孢蘑菇为主要种植品种;将菌草技术人员分成9个组,承包9个村民点的菌草种菇生产,进村驻户、人盯人、手把手进行全程服务,尽力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要求队员像当年革命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样,下乡技术扶贫,一律不许吃菇农的饭、拿菇农的东西。
特殊情况的事只能特殊地办。为了提升当地农民菌草种菇的信心,林占熺及其团队只好豁出去了,破例签下了一份独特的“菌草技术扶贫全程承包协议”,承诺不但无偿提供菌草专利技术用于扶贫,还承担了技术和市场风险。林教授要扶贫队长黄国勇及时贴出“安民告示”:菇农种出的菌草菇工作队全部包销,时产时收,当场兑付,不打白条,并定出保护价,就高不就低。农民放心了,纷纷踊跃报名参加种菇,局面初步打开了。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发动,菌草技术在捷足先登的彭阳县逐步推开了。第二年,1998年,古城镇用菌草种植食用菌的自然村,由原来2个发展到5个,农户发展到63户。第三年,1999年,全县从事菌草生产的乡镇从古城镇发展到红河等乡镇,共有菇农100多户。第四年,2000年菌草生产被列为闽宁菌草产业扶贫项目,在闽宁两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向宁夏南部山区大面积推广,高峰时发展到5000多户,兴建菇棚5000多个,一年每棚最低收入3000多元,最高5300元,棚均收入4000元左右。彭阳县还建起一个日加工100吨的盐水蘑菇加工厂、三个鲜菇保鲜冷库、一个制种中心,为菌草食用菌业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日产量达20吨左右,高峰期可达60-100吨,销往兰州、深圳、上海、银川等地。
林占熺一次又一次亲临宁夏菌草生产一线指导。每次一下飞机,他都来不及休息就直奔菌草育菇现场,发现、解决问题。有一次,从菇房现场回驻地,已经晚上快十点了。他马上要队长黄国勇通知开会。黄国勇知道林老师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加上这段时间国内国外连着跑,劝他说:时间不早,你还是早点休息,有事明天再说。林占熺坚持还是马上就开。会议才开了一半,林占熺讲话就有点吃力了,豆粒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在黄国勇再三请求下,他只好说:脑袋确实有点不听指挥了,让我先休息一会儿。他一转身,便呼噜噜地睡着了,睡梦中还喊着“菌草!菌草!”一、二个小时后,他醒过来了,他爬起来对黄国勇说,现在我没事了,我们还是把刚才没商量完的事把它商量完吧。就是这样,林占熺先后三十多次来到宁夏,开展菌草扶贫,使菌草技术在西北大地上不断地成熟发展。
在林占熺的带领下,菌草扶贫工作队成为最能吃苦、最能战斗的工作队。他们顶烈日,冒风沙,帮助菇农搭建半地下室的菇棚,帮了这家,又帮那家,双手都磨出血泡,仍满不在乎;他们风雨无阻,穿走在飞沙走石的沙尘天气里,在菇农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出现在菇农跟前,他们承担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与压力。有谁晓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一家人分多聚少,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许多人在宁夏一干就是几年,但连宁夏著名的景点沙湖、西夏王陵都从未去过。
有一天突然刮起沙尘暴,飞沙走石,5米之内都看不到人和路的影子,摩托车、自行车、小汽车都无法出行。扶贫队队员杜鸿鹄和罗彪原来与菇农约定,当天将前往检查前天新种下的菌草蘑菇。望着越刮越猛的沙尘暴,菇农想:“气候这么恶劣,技术员今天肯定来不了。”就在这时候,菇农紧闭的家门被推开了,菇农以为是被大风刮开的,急忙从炕上下来,走过去关门,没想到竟看见两个“土人”站在他的面前。他仔细再打量,才看清楚正是杜鸿鹄和罗彪两人。菇农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忙帮他们两人打扫浑身上下厚厚一层的沙土,请他们进屋洗脸喝茶,嘴里还不停地埋怨道:“这么大的风沙,你们还步行来巡查,真叫我不知说什么好。”杜鸿鹄却满不在乎地说:“菌种刚播下,风沙这么大,我们不来看一看,心里放不下啊!”
一天清早,扶贫队员黄国楚和林克先骑着摩托车,到十几里路外的双沟巡查菇情。半路上,摩托车坏了,修了半天还是不能骑。任务就是命令,两人只好轮流推着车子,徒步继续前行。快到目的地,两人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他们两人翻遍口袋,只找到9毛钱,买了两根冰棍,权且解渴充饥。随后,他俩一家家去查看菌草蘑菇的生长情况。当他们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后,天色已渐渐黑了。菇农们看到他俩忙了大半天,再三挽留他们吃晚饭才。他们却推说:“肚子不饿。”他们寄放好摩托车就徒步朝驻地走。出了村子,他俩这时才感到周身乏力,两条腿像注进铅似的沉重,只好走走歇歇、歇歇走走,直到临近凌晨二点,才好不容易走回队部。
“你们俩也实在太‘傻’了,干嘛不在菇农家吃完饭才回来。”事后,有人感到不可思议这样说他们。
他俩摇摇头,异口同声地回答:“队里不是有规定,下乡扶贫不能吃菇农的饭吗。”
“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你们车子坏了,不能及时返回队部,为什么不可以吃菇农一餐饭,大不了把饭钱交给对方就是了。”
“我们若吃了菇农的饭,对方绝对不会收我们的钱,这样岂不是违反了纪律?”两人还是理直气壮地说。
看到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的生产逐步走向正轨,林占熺感到该重点考虑市场问题了。出菇高峰期,每天十几吨的蘑菇,要销往何处是个大问题?他抽空以“商人”的名义来到北京,对食用菌市场进行初步调研。回来后,他又吩咐队长黄国勇要“未雨绸缪”,赶在蘑菇还没上市前就落实好市场。
黄国勇在落实好银川市场的固定客商后,马上又风尘仆仆北上乌鲁木齐、包头,南下兰州、西宁,东去西安、洛阳,调查研究当地市场的潜力,结交了一批客商朋友。紧接着,黄国勇又快马加鞭地赶到上海这一大市场。当得知某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食用菌销量较大时,黄国勇就在市场附近的一家小旅馆住下,半夜起床,赶去看早市交易情况。他看到市场确实有蘑菇在批发,但质量不如宁夏培育的蘑菇,价格也比较贵。他找到批发商洽谈合作事宜。上海批发商第一次听到西北的戈壁滩能长出蘑菇来,还准备千里迢迢来抢占“上海滩”,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黄国勇拿出带来的菌草蘑菇的样品,让经验丰富的批发商鉴定,并滔滔不绝地介绍这些“菌草蘑菇”的“绿色”性质与“扶贫”意义。科学诚实的态度,使上海批发商感到这个朋友可以交,双方很快达成供销协议。
成功属于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当年,闽宁村二百多个菌草蘑菇示范户均获得大丰收。他们的产品,都及时地通过班机,一批又一批运往上海、西安、兰州、广州等地。在生产最旺季时,所产一千多吨鲜菇全部销售一空,创产值280万元。闽贺七组的戴文忠,下午开始采菇,至深夜共采菇一千五百多斤,当他将蘑菇用拖拉机运送至扶贫工作队队部时,队部值班的队员立即为他办理收购手续,当场支付2200元的收购款。不一会儿,这些菇便被包装好送往机场。在短短的时间内,闽宁村连续向上海运去近六十吨蘑菇,创下产值四十万元左右。高峰时,银川到上海的货舱内,几乎全被闽宁村的蘑菇装满。这从未见过的场面,使机场的工作人员也连声称道:“荒芜的宁夏能为江南提供鲜菇,这也算宁夏的骄傲!”盐池县城西滩菇农万志俊见此也调侃地说:“我生下来至今还没坐过飞机呢,而我种的蘑菇却天天乘飞机,第二天一早就进了上海的早市。”闽宁村的“菌草蘑菇”,以天然营养、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填补了江南6到10月不产双孢蘑菇的空档。这年,参与菌草种菇的二百多户农民,仅种菇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3000元以上,最高的达到12000元。
丰收不忘科技帮扶,致富不忘扶贫工作队。丰收后的双沟点14家菇农,各户派出代表,一起来到扶贫工作队队部,邀请全体技术员到双沟做客,共庆菌草技术扶贫结下的硕果。“你们的厚爱我们领了,但去双沟‘赴宴’的事,就是你们派轿子来抬,我们也不能去。”
集体请不动,单个略表心意总可以吧。闽宁开发区财政所干部王剑翔家也种了菌草蘑菇,得到扶贫工作队的大力帮助,很想找个机会,对常来关心的两个队员表示谢意。丰收后,他特地杀了只鸭子,煮熟后装在塑料袋内,送来给这两位队员,他恳求着说:“我不是农民,是国家干部,以同志间的真诚和友谊,送一只鸭子,物轻意重,请你们一定要收下。”最后仍说服不了两位队员,只好把煮熟的鸭子再提回家。
最后,闽宁村村民给林占熺及其团队送来了“科技扶贫,情深似海”,“科技兴农结硕果,福利移民情谊长”的锦旗。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还向林占熺所在的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赠送了“菌草技术扶贫,造福贫困百姓”的牌匾。
菌草技术很快在宁夏贫困地区推广开。2000年,宁夏山区各县选择一个村作为菌草产业扶贫的示范生产基地,全区参与农民超过千户。2003年,“闽宁万户菌草产业扶贫工程”启动,采用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产业发展策略,很快推广到宁夏10个县市(区)。参与的各区县相继建了鲜菇冷藏库,并初步建立起了销售网络和渠道。林占熺的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12批195人(次)技术人员到宁夏传授菌草技术,为当地农民举办三百多期短期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农民达3万人次;在全区累计发展菇农1.75万农户,种植菌草60多万亩,建菇棚1.7万棚、六十多万平方米,种植双孢蘑菇栽菇面积一百多万平方米,创产值近亿元,带动菇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投入产出比为1:2-8;最高菌草种植蘑菇户收入每年达到10万元,菌草种植成为宁夏贫困地区一项群众受益最大的增收项目。大部分菌草种菇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他们亲切地称菌草为“闽宁草”、“幸福草”,把菌草技术誉为“摇钱树”、“聚宝盆”。他们不仅口袋里的钱多了,观念、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回族村民马世海,1991年从西吉县搬迁到闽宁,全家6口人,靠四处打工维持生计。他2000年开始种菇,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04-2005年的收入多达7000-8500元。他靠种菇的收入,养了6头牛、20只羊,还种了7亩葡萄,建起了6间新房,买了三轮车。致富后的他,逢人就自豪地说:“我现在不但不要替人打工,在种菌草蘑菇、葡萄的农忙季节,还要雇用多人到我这里打工。”另一位回族马老汉也拉着林占熺的手激动地说:“林教授,我今年活58岁了,以前还没拿过100元的现钞。自从种了菌草蘑菇后,我不但经常拿到它,有时一天一下子拿到8张。菌草好啊!不知要怎么谢你才行。”
菇农惠特可谓是闽宁镇最大的菌草蘑菇大户。记得技术员第一次来到他家动员他种蘑菇时,他感到不可信:“说一个小棚能产几千元,这不是骗人吧!我种了几十亩山地,一年到头也产不了几千元。”他的父母亲听后也直摇头,提醒他说:“千万别去瞎折腾,咱们几代人种的都是小麦和洋芋,从来没听说宁夏能种菇。”不久,当他看到政府大院后面的菌草示范园区的大棚架上长出白花花的蘑菇时,他心动了。第二天,他又专门去看了一回,发现小小的菇蕾真像变魔术一样,比前一天又长大了。他请技术员再帮他算一算账,一经细算,感到可以试一试,就建起一座占地四分、生产面积约220平方米的小棚。技术员天天来到他家,手把手教他通风、打水、防虫害等技术。全年下来一算账,收入4000元,是种小麦、玉米的好几倍。2002年,菇棚的收入增加到8000元,惠特的信心更足了。2003年,他把小棚改建成大棚,当年收入提高到16000元。1997年,政府鼓励菇农到菌草种植示范园区,实现种菇规模化生产,惠特报了名,按照园区的统一规划,建成砖墙菇棚40间,生产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为他第一年种菇面积的10倍。当年,惠特菌草蘑菇收入达到连想都不敢想到的6万元。
年仅37岁的王旭斌,1991年举家从西吉搬到闽宁镇,原主要靠打工为生,人均收入不到千元。1999年,他在自家的院子里建了一个长15米、宽7米的菇棚,当年收入一下子增加到6000元,家庭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村里不少人纷纷效仿,建起菇棚,种好蘑菇成为各家增收的主要来源。但他却感到,以庭院建棚种菇的方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求。刚好这时政府决定兴建“闽宁菌草循环经济科技生态园区”,他带头响应,率先在园内建起了第一栋标准大棚,生产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当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钱袋子越来越鼓了。
刘昌富是闽宁新冒出的一位种销双全的菇农。头6年,他一直以蘑菇种植为主,虽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蘑菇价格总掌握在几个外地贩子手里,菇农常被任意宰割,很难卖出好价格。他想道:“自己为何不到外面市场看一看,闯一闯?与其让别人来决定菇价,还不如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他向亲戚朋友借了3千元的路费,来到兰州、西宁、包头等城市了解市场,又从银行贷了5千元,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自己拉菇到银川街头卖。开头,认识他、信赖他的人不多,生意格外冷清。他想起菇农还指望着他带回好消息,暗暗给自己打气:“决不灰心,一定要挺住,不怕品质上乘的蘑菇没有顾客。”一天、两天、十天,顾客看到他蘑菇色白、品质好,争着买他的菇,菇价从1.80元上升到3.50元一斤。几经周折,他终于在银川北环市场有了自己的批发摊位,再也不必为种出的菇卖不出好价格而烦心了。
闽宁对口扶贫的成果传到中南海,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一份闽宁扶贫协作调查报告上批示:福建、宁夏扶贫协作的做法和经验,应该认真总结并予以宣传。
宁夏对口扶贫的成功,仅仅是这位“全国扶贫状元”扶贫征途上的重要一步。二十多年来,为了推广菌草技术,林占熺用超乎常人的热情和毅力从事着科技扶贫工作,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在福建,山东沂源,江西宁岗、修水,湖北孝昌、团凤,陕西略阳、彬县,广西都安,广东清新,四川德阳、成都,宁夏彭阳、闽宁镇,内蒙通辽市,辽宁新阜等地建立了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
受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农学会、共青团中央及有关单位的委托,林占熺还先后为全国贫困地区主办菌草技术骨干培训班105期,为全国各地培训技术骨干6370多人,在各地举办技术讲座一百九十多场,培训菇农三万多人次,并应各地要求,先后到闽西、井冈山、大别山、沂蒙山、太行山、六盘山等革命老根据地的13个省市的120个县(市)指导菌草技术扶贫工作,受到各地领导高度评价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迄今为止,菌草技术已在我国32个省(市)370个县(市)应用推广。作为福建智力援疆的项目——天山菌草产业化发展,林占熺在实施中,提出利用天山北坡逆温带发展天山菌草产业的方案。现在,从昌吉东部的木垒县到西部的玛纳斯县绵延500公里,县县都有蘑菇种植点,站点多达204个,成为新疆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昌吉州菌草业产值达3.05亿元,农牧民通过菌草业人均增收152元。
有人在钦佩、感动之余,试着计算一下林占熺这些年来为推广菌草新技术的日工作量和往返推广点所走的路程,最后无果而终。太超乎常人了!
伟人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有共产党员精神的人,一个心中装着百姓的人,用普通的尺度是无法衡量的。他的行为与成就,永远和奇迹联在一起。
- 2011-06-28老党员花20个月绣7米清明上河图 共绣270余万针
- 2011-06-28辽宁作家座谈党员作家的社会责任
- 2011-06-27盘点一周“网络热词” “8000万党员”引关注
- 2011-06-27宁德深化流动党员管理创新见实效
- 2011-06-27莆田市流动党员创先争优推进会在京召开
- 2011-06-25莆田近万流动党员创办5000多家企业 年创产值千亿
- 2011-06-24中组部:2.4亿农民工有300多万流动党员
- 2011-06-23中组部向全国老干部老党员发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