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市场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记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在哪里?
陈清泰: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经济驱动力。不同的增长方式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一种选择。有怎样的发展环境,大多数企业就会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离开市场力量的“倒逼机制”,转变增长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粗放的发展模式进入门槛比较低,依靠要素低成本、无视环境因素,可以很快形成竞争优势,迅速创造短期经济增长。在经济起步阶段,政府采取要素的低价、低税政策,创造了“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的增长模式。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大的改变,如企业可以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环境成本可以外部化、利润还在增长,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谁也不会平白无故地“转变增长方式”,谁也不愿冒险技术创新。在资源的低价政策下,谁多消耗了资源谁就多分享了经济利益。扭曲的价格信号产生了“逆导向”,使经济增长中的很多突出矛盾长期难以解决。例如,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税费水平不到位,很难改变粗放型、掠夺式开采;成品油价格倒挂、炼油企业亏损,结果是鼓励燃油消费、抑制生产,也不能激发企业开发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的积极性,而且在外贸依存超过60%情况下,实际我们还在给中国产品的全球消费者提供补贴;汇率调整不到位,出口产品低级化的状况很难根本改变;在制造业打工者十年工资上升极为缓慢的情况下,企业怎能有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的热情?再如,只要污染物排放可以被原谅,或上缴的罚款比治理成本低,那么,哪个企业认真治理污染,它就会降低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要素价格扭曲的结果,进一步巩固了落后的经济结构,推迟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鼓励和固化了粗放经济增长方式。
其次,在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两者之间是艰难选择。进入新世纪,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的压力、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水和矿产资源税费价上调的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环境成本内部化等的压力都在迅速上升,能量在不断聚集。这些压力汇集在一起,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依赖要素低成本,靠拼资源、拼劳力、无视环境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无以为继,“逼迫”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但是,传统增长方式有强大的惯性,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对传统增长方式都有很强的依赖。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在一段时期甚至会影响增长速度。这就使部分地方政府在保持短期经济增长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两者之间面临艰难选择。一段时期以来,政府一方面通过《决定》、文件等,就“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不断发出强烈信号;另一方面,又倾向于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以缓解近期矛盾。部分地方政府通过他们还掌握的资源配置权、要素的价格管制和较松弛的环境监管,把生产要素升值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多隔离在了政府层面,没有充分转变为价格信号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执法,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驱动力。这充分显示出政府在保持短期经济增长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两者之间面临艰难选择。
此外,政府集改革对象和改革推动者两种角色于一身,角色的不确定性使政府自身改革进展艰难。目前的情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的体制性障碍。例如,政府通过批租土地、项目审批、价格管制、行政垄断、地区保护等仍掌握着过多的资源配置权。一些地方运用政府的动员能力,不惜以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和扭曲性政策实现GDP的高增长。政府深度介入微观经济领域,削弱了市场监管和环境监管职能。政府对价格的行政管制,扭曲了市场信号,误导了企业等等。改革改到自己头上,又涉及弱化配置资源权利的时候,有形或无形的内部的阻力就油然而生。